英國專家:《泰晤士報》偏"左" 但書評儘量中立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三個應邀參加上海書展的外國男人,穿著顏色深淺不一的紅襪子,被打趣「代表對中國不同的立場」,談著「英文報刊書評傳統」。——8月14日晚,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英國作家諾曼·萊布雷希特、《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小說編輯託比·利希蒂希,在上海「思南文學之家」聚首。

  英美書評界有何不同?

  儘管伊恩·布魯瑪是《紐約書評》最活躍的撰稿人之一,但他認為英國書評普遍更犀利,且關注細節、關注花邊新聞,讀起來比專業性更強的美國書評更有趣。對此,諾曼·萊布雷希特表示認同,他說英國有個專門頒給言之有理、惡毒犀利書評的「斧頭獎」。作為小說家,他表示寧願接到一篇惡毒的好書評,也不願意接到一篇說好話的中庸書評。學術界那些語焉不詳、誰也不願得罪這也不錯那也挺好的溫吞水式書評是最讓他受不了的。相較兩名大名鼎鼎的作家和評論家,年紀較輕的託比·利希蒂希說,英國的書評側重記錄性,記錄圖書出版變化;相較而言,《紐約書評》更傾向於專業、雜誌化,登載的都是一些較長、分析深入的文章。

  政治立場影響書評嗎?

  談到英國報紙政治傾向對書評的影響,託比·利希蒂希舉自己供職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為例說,儘管《泰晤士報》偏「左」,但刊登書評的《文學增刊》一般爭取做到中立。伊恩·布魯瑪認為英國報紙的政治傾向沒有美國報紙強,美國的大部分報紙如果偏「左」,就會基本不刊發偏「右」的文章。在他眼中,中立的《紐約時報書評》,「像中國的老夫子一樣,不願得罪任何一方,非常無聊。」

  託比·利希蒂希稱,英國報紙編輯、記者都很有反叛精神,「比如默多克政治傾向偏右,他旗下的報紙就經常刊發左翼文章。報紙老闆政治傾向越明顯,來自編輯們的反抗力量更強。」現場,諾曼表示,他很反感書評的「過度闡釋」——有的書評體現出「一切事物都是政治」的趨勢,「『要不要來杯茶』都可以被闡釋成政治問題。」

  如何挑選書評作者?

  對於如何挑選書評作者,諾曼表示,編輯應了解評論者的特徵,一般「不會讓顯然喜歡的人或顯然不喜歡的人去評論」。伊恩補充說,《紐約書評》會幹與之相反的事,「明知有偏見,還衝著偏見去」,「這麼做,不一定助銷被評作品,但自己的銷量會上去。」

  託比·利希蒂希現身說法說他的編輯工作也是這麼做的,自己「知道一個人肯定會說什麼,一般不約他寫」,「還是留點懸念比較好」,但表示「總挑那些一看名字就能猜到他會說什麼的評論家很沒勁,但也不能找那些完全不知他會說什麼的評論家,應該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

  伊恩·布魯瑪說批評家要對評的東西感興趣,「可以不喜歡,但一定要感興趣」,否則不應該動筆寫。

  誰來挑戰書評人?

  「書評人會挑戰作者、挑戰讀者。誰來挑戰書評人?」諾曼·萊布雷希特透露說,《紐約書評》通常的做法是,每個領域僱用兩個或兩個以上意見相左、立場不同、品味相異的評論員,讓他們在評論時擦出火花,以保持內部活力,並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作為編輯,託比對每周都寫書評的人,持「懷疑態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有一千多位書評作者,每年兩三篇文,能保證質量。」 此外,託比表示, 「小眾的書,得找專家來寫」。

  伊恩·布魯瑪說,自己年輕時愛挑戰權威,一心想著挑刺將成名者批倒,年紀越大反而越平和,越來越看到作品中的好。這被諾曼·萊布雷希特視作「對年齡的歧視」,並開玩笑說年紀越大越只看到作品中的好那是因為越來越健忘,「按理說,人年紀越大應該越憤怒才對。」伊恩「辯解」道,「年紀一大,覺得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想把生命花在更有意義的東西上。」

  就「好書評」和「垃圾書評」,託比·利希蒂希說,這種情況無法避免,兩者會永遠存在,「相信公眾的判斷力」。伊恩·布魯瑪幽默地說,永遠不要相信評論家,因為他們代表的都是自己一個人的觀點而已。諾曼·萊布雷希特則表示:「自己讀了許多垃圾的,才知道什麼是好的;讀了許多好的,才知道什麼是偉大的。」

  評論如何客觀?

  三位嘉賓一致強調的一點是——評論,是評著作,且是當下的著作,而非評人,「包括不是評一個作者一生的成就,或者曾經的建樹」。

  託比表示,對越「權威」的作家,評論家應該越嚴格,底線是「評價書,不做人身攻擊」。

  諾曼現場舉例,有位英國作家,中年之後的作品一直很糟糕,「但某些評論家毫無知覺」。另一種傾向是,有的作者作品水準有波動,「品質下滑了之後,又有新作出來,品質回升,但好些評論家沒反應過來。」

  如何面對新媒體的挑戰?

  現場,託比·利希蒂希透露,英國《獨立報》最近解聘了所有從事文藝評論的僱員。「在報社生存欠佳時,首先讓人覺得最沒有必要存在的就是這群人了。」

  對紙媒面對網際網路的挑戰,託比表示,「除了少數言論不自由的地方,網際網路可以讓大家知道更多的真相,對大多數地方的人而言,網際網路其實是讓人更保守,更小圈子化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無論你的觀點多不合適,你都能找到意見相近者。人潛意識裡都在尋找自己的附和者。在網際網路上,你會更加傾向於鞏固自己的觀點,而更不容易向其他觀點敞開。」

  諾曼·萊布雷希特稱,網際網路讓評論更「民主化」,以至於現在已有很多針對評論家的批評了,「當然,這麼看可能與我太樂觀有關。」「新媒體在促進評論人和讀者的互動。前30年,我這個評論家像教皇一樣,是布道者。這5年改互動了。網上垃圾是多,但一次是垃圾,二次是垃圾,三次就沒人看了。」

  相關連結: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書評?

  作為上海書展的重頭戲,今年上海國際文學周首個主題論壇被命名為「書評時代」,於8月13日舉行。現將來自學院、作家、出版人士、媒體等多方關於書評的意見列舉一二。

  蘇童:書評要能使一本書成為經典的方面起添磚加瓦的作用,就像往深淵裡吐一口痰一樣。希望有一個簡潔的未來,而不是越來越複雜。

  陳子善:書評應該深入淺出。

  阿城:書評人不必在意與作者「會意」,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就好「30多年來很多人編了我很多段子,有很下流的,到我這來,我不只認為這個段子是罵我的或怎樣,我要看這個段子編得好不好。如果這個段子罵得我很慘而編得很好的話,我還推薦給別人。我跟書評的關係就像跟段子的關係。」

  李慶西(《書城》雜誌執行編委):文學評論不能參與現代大學「荒唐」的考核機制,這影響了中青年學者的寫作,以至於很少涉筆。「相比於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在這方面退步明顯」。

  止庵:書評人「手低」易,「眼高」難。

  賈平凹: 「批評不要一上來先進行『懷疑』,就好像見有人穿了件新衣服,先懷疑是不是偷來的」。

  韓少功: 面對每天鋪天蓋地的信息,讀者需要的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的識別、信息的解讀、信息的組合。時代需要獨立的書評人和高質量的書評。(本報記者朱玲自上海報導)

相關焦點

  • 專訪愷蒂:在政治上,我肯定是中偏左,世界的「左」
    澎湃新聞:2012年您回到倫敦後,陸續為《東方早報·上海書評》採訪了許多英國知名作家,是因為您是吃了雞蛋就會想見母雞的人嗎?愷蒂:我不是想要見母雞的人。我之所以採訪作家,是因為現在信息傳播得太快了。相反,現在信息傳播太快,書和書評的翻譯速度也非常快,我一本書還沒有讀完,國內已經把《紐約書評》、《倫敦書評》、《泰晤士報文學評論》上的文章翻譯出來了。書翻譯得也非常快,中國讀者很容易就自己找來讀。我要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比如採訪作家,或者談我在倫敦親歷的這些生活。
  • 泰晤士報評-英國年度男女混校:英國佩特文法學校
    泰晤士報評-英國年度男女混校:英國佩特文法學校pate's Grammar school英國佩特文法學校(Pate’s Grammar School)教育的目的是要「傳道,授業、解惑」(韓愈《師說》)。
  • 泰晤士報: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英國大學排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大學排名是著重學術的排名榜,它是在2010年新推出的排行榜,它之前與QS世界大學排行榜合作,後來採用了路透社數據,使用了新的排名方法,特別是使用了大學中學術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的數據,這是考察一個大學研究實力的新指標,也是路透社的數據優勢,於是就自立門戶,這幾年發展勢頭很猛。《泰晤士報》大學排名涵蓋了更多非美國的大學,尤其是英國的大學。
  • 領導人們的"洗剪吹":政要為何多是左偏分
    與威廉王子訪華一樣引起人們關注的是英國王室「讓人擔憂」的髮際線。事實上英國首相卡梅倫也鬧過「頭頂危機」,但是近年來頭髮又變得厚重了,而且還從右偏分改成了左偏分,並一直保持這樣的髮型。  【左偏分】  政要多為左偏分  俄羅斯總統普京頭髮較少,髮際線比較靠後,形成了個性的貼頭短髮,看起來一絲不苟、強悍幹練,符合他硬派的執政作風。  韓國兩任總統都是左偏分,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是標誌的三七偏分。  現任總統樸槿惠,一頭捲髮蓬鬆有型,但也是左偏分。據觀察,政要左偏分居多。
  • 【英政府起草「指定倖存者」方案】綜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文 / Becky2020-03-23 14:17:04來源:FX168 【英政府起草「指定倖存者」方案】綜合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鏡報》22日報導,英國政府起草了一項名為「指定倖存者」的方案。
  • 英國主流媒體泰晤士報稱讚杭州:世界上最聰明的城市
    近日,英國泰晤士報刊文《杭州:數字經濟之都——讓城市更聰明》關注後疫情時代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中國經濟。當地時間11月13日,英國主流大報泰晤士報刊發題為《Hangzhou tech hub:GET SMART》(杭州:數字經濟之都——讓城市更聰明)整版文章,多角度聚焦杭州數字經濟發展,圍繞「城市大腦」迭代升級、城市數字治理、數位技術賦能遺產保護等方面,生動展現杭州這座東方文明古都的數字基因和創新活力。
  • 探討語言功能為何在大腦中「偏左」
    華東師範大學蔡清課題組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過比較健康左利手被試中典型的左半腦語言優勢個體和非典型的右半腦語言優勢的靜息態功能網絡,從語言系統以及全腦功能架構差異的角度,深入考查了與語言偏側化相關的神經機制。該成果論文日前發表於《大腦皮層》。  大腦功能偏側化指左半腦或右半腦在特定認知功能上的半腦優勢。
  • 醉酒的人為什麼偏左走呢?
    街上的酒鬼總喜歡偏左走,人們在森林或沙漠中行走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有的時候走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大家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鬼撞牆」,真的有「鬼」嗎?運動科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的右腿都更加靈活和有力,走路時右腳蹬地的力量稍大於左腳蹬地的力量,也就是說,把你向左推的力量大於把你向右推的力量。
  • 這到底是左偏啊還是右偏?私授你偏態分布的正確讀取方式
    小兵我是跨專業學統計的半吊子昏析獅,常常分不清楚正態分布的左偏和右偏,好不容易自認為分得清楚了,隔一大段時間再猛然遇到偏態時
  • 親情之吻朝左,愛情之吻偏右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研究發現:親孩子時頭易朝左,親愛人時頭易朝右。   愛情和親情是不同的情感關係,那麼兩種「吻」之間是否會有差異?答案是肯定的。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研究發現:親孩子時頭易朝左,親愛人時頭易朝右。   首先,研究人員搜集各種「吻」的照片,其來源是各大網站,如谷歌圖片。
  • 科學網—探討語言功能為何在大腦中「偏左」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蔡清課題組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過比較健康左利手被試中典型的左半腦語言優勢個體和非典型的右半腦語言優勢的靜息態功能網絡
  • 英國警惕「瘋羊病」
    林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在英國首先爆發的「狂牛症」曾令國際社會膽戰心驚,來自羊身體上的「羊瘙癢症」也是此類疾病之一。據英國《泰晤士報》14日報導,英國食品監督機構、英國食品標準局已呼籲英國民眾儘量少吃羊肉和羊肉製成的香腸食品,以降低新出現的「非典型性羊瘙癢症」帶來的健康風險。
  • 2018《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中國有6所,清華亞洲第一
    清華大學當地時間9.26號,英國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18「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在所有亞洲大學中排名最高,位居榜單第22位,擊敗新加坡國立大學排亞洲第一,北大為31位,香港大學36位,、香港科技大學46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93位,在今年的《泰晤士報》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中,中國有6所院校入圍,與澳大利亞並列入圍數量最多的國家第5位。
  • 孕婦肚臍中間有條黑線,為啥有的筆直一條,有的卻偏左或偏右?
    很多孕期的準媽咪喜歡互相點評孕肚,可很多孕婦在過了四個月後,快速隆起的小腹上就會出現一條黑色的垂線,有的深有的淺,有的筆直一條,有的卻偏左或者偏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很多人說這條中線,偏左或者偏右,預示著將要生男孩或者女孩,這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已經有人做過研究,對近4000命孕婦的妊娠中線進行了調查,男孩女孩的比例基本是1:1,相差不大,所以不要因為一條妊娠中線就判斷男孩女孩哦。您見過哪種妊娠中線呢?
  • 3種電軸左偏的心電圖模式,你都見過嗎?
    心電軸左偏是指心電圖上平均的QRS心電向量在-90°到-30°之間,電軸左偏。其或與左右心肌的質量比例和左右心室內傳導系統的功能是否正常相關。那麼,哪些心血管疾病可引起電軸左偏呢?本文匯總了3種疾病導致的電軸左偏的心電圖模式。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外刊新論:美國民眾偏右偏左
    新美國基金會專家麥可·林德近期接受法國《解放報》專訪,認為多數美國人在社會問題上屬於中間偏右派,在經濟問題上則屬於中間偏左派。  這篇題為《美國人越來越左傾》的專訪摘要如下:  我並不認為美國人正變得越來越右傾。相反,從所有美國人所談論的「價值觀」問題看,美國人正變得越來越左傾。人們再也不會為墮胎權爭論不休。
  • 如何寫書評?
    一篇高質量的書評,不僅要描述全書本上的大致內容,還應該分析這本書的目的,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達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無論是作為作業,還是尋求約稿,寫書評都應該對書本、對自己,維持相當程度的準確性、分析性與強烈的個人性。
  • 多數人慣用右手,真是和心臟偏左有關嗎?歷史原因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人類心臟是偏左邊的,就需要用左手拿著盾牌保護自己的心臟部位,因此拿盾牌保心臟的重任就落在了左手上。既然左手被用來拿盾牌,那麼就需要右手拿矛完成刺殺動作。左手往往只需要保持一個舉盾動作,而右手卻要完成各種各樣複雜的操作。久而久之,右手就比左手靈活了很多,慣用右手的習慣也被延續下來。不過,人類慣用右手真的和心臟偏左有關嗎?一些網友也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 錢存訓:從未有人提問"中國書寫為何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經過校內外專家的審查推薦,學院方面也表示願意補助九千元出版費的三分之一,並規定須於第一版銷完後歸還,出版社終於決定接受書稿,收入「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研究叢書」,並於1962年正式出版(第53頁)。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主要根據當時能搜集到的一些材料,對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700年前後中國書籍和印刷等發展歷史做了比較全面的考察。
  • 洞察|黃健:書評界嚴重的問題,是存在這股潮流!
    今天存在一類沉迷於閱讀書評的讀者,這類讀者在最大程度上將閱讀等同於閱讀書評。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無論是對於讀者還是書評作者,都沒有太多的益處。讀者失去了閱讀原作本身的樂趣,同時也避免了閱讀的挑戰,這導致許多人閱讀能力下降。而輕信某一個書評作者,容易導致思維模式的固化,並喪失判斷力,書評作者侵佔了閱讀主體本來該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