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當你陷入某種狂喜的時候,你很想向周圍的人表達那種喜悅;當你陷入極度悲傷的時候,你又想向他人傾吐你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痛苦,然後你找了半天,卻沒有找到那個可以傾吐的人。或許那個人根本就不存在。
曾經的理想,被生活擠壓的躲在了自己心裡某個角落裡,當夜深人靜時,它便會莫名其妙的出來與你相會,然後對你奚落一番,又不知道了去向。
曾經愛著的人,現在不知道又在哪裡?怪東西從腦裡不斷的翻湧,卻無法撫慰自己一再孤獨的內心。
城市很擁擠,內心卻無比的空曠,孤獨大概就是這樣吧。
有一個作家,她一生只寫一個主題——孤獨。
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女作家,但是,她的一生卻飽受病痛的折磨,15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誤治。之後,她經歷了一系列的疾病摧殘,最終在29歲的時候癱瘓,在50歲就因為腦溢血而離開了人世。
不知道究竟是病痛造就了她,還是她的過於聰慧導致了她生病。總之,她寫得句子毫不遜色任何一個出色的作家。
「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絕望的孤獨與其說是原罪,不如說是原罪的原罪。每個人都孤獨,卻並未因這相似的孤獨相連。」
誰說孤獨不可言說,這位作家給我們用文字描繪出了孤獨的樣貌。而今天介紹的這部作品,滿篇都在將孤獨——《心是孤獨的獵手》
鎮子裡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形影不離。每天清晨,他們離開住處,相互挽著胳膊走在上班路上。
一部長篇小說,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了。鎮子上有兩個啞巴,一個叫安東尼帕羅斯,另一個叫辛格。他們是好朋友,他們除了上班,每天都在一起,因為他們除了彼此,根本沒有其他人。
辛格非常珍惜這段感情,而安東尼帕羅斯似乎更關心食物,所以,他有一個肥胖臃腫的身材。這對好朋友的相處方式,就像是一家人,他們平時一同吃飯、聊天,到了周六和周日,便看看電影,去圖書館。
和所有人的生活一樣,平凡的日子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10年。那一年,辛格32歲,而他的好朋友安東尼帕羅斯生病了。雖然也經歷了波折,但是在辛格的細心照料下,朋友的病痊癒了。
然而,生活並沒有放過他們。這次的病,讓安東尼帕羅斯的性情大變,他變得脾氣暴躁。犯病的時候,嚴重到會在銀行外牆隨便小便,或者直接從商店裡偷盜商品。
他不知道自己行為的惡略,而辛格卻要為這個朋友不斷的處理麻煩。最終,為了給朋友不斷的交罰金還有警察局的保釋金,辛格的錢花光了。最後,他甚至不能給朋友交上保釋金,導致胖子安東尼帕羅斯在警察局呆了一晚。
終於,胖子安東尼帕羅斯的表兄決定將他送往精神病院。雖然,辛格不舍,但是他也無能為力。在離別的車站,他不斷的叮囑著這個朋友,可是胖子似乎更關心手裡的飯盒。他早已經不是以前的他,從他疏離的表情和遲鈍中,事情已經明了。只是,辛格不知道,或者是根本不願意承認。
他開始在鎮子裡閒逛以打發漫漫長夜。他再也無法忍受那個曾經有過安東尼帕羅斯的房間,所以他在一個死氣沉沉的公寓樓裡租了個地方住,那裡離鎮子中心不遠。
好朋友的離開,使辛格不願意再住在原來的房子裡,他般了出去,生活也發生了許多的改變。他常常會一個人去一家叫做「紐約咖啡館」的店,在那裡,他解決自己的一日三餐,也結識了新的「朋友」(這些人也許不算是朋友,不過,Who cares?)。
他首先認識的是咖啡館老闆比佛。比佛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他和妻子艾麗絲關係不好,他們彼此都討厭對方。艾麗絲說丈夫是怪胎,而比佛甚至都不願意和妻子用同一個被子。他冷眼看著這個妻子,在他的眼裡,妻子似乎只是「一具完整而連貫的人類身體」。
比佛總是躲在一處細心觀察搜集著生活的素材,他想要通過這些給生活一個真相。
真相是什麼?
他有屬於他自己的孤獨,所謂的心心相通,都只是一場誤會。
米可,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但是她的個子讓人看到會以為是一個大姑娘了。她熱愛音樂,希望以後能夠將所有的樂譜都讀一遍,在她的心裡,音樂是房間裡的,區別於房間外的事物。
她只有在音樂中,才會真正感覺到快樂。然而,由於家庭的貧困,她不得不接下一個在商店當售貨員的工作。
她的夢想無法實現,她的價值沒有人懂得,她找到了租住在她家的啞巴辛格。她將自己的苦惱告訴他,而辛格就仿佛能夠聽懂她說的,在這裡,她得到了安慰。
科普蘭德醫生,他一生有一個奮鬥目標,就是讓更多的黑人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他想要為黑人爭取更多的權利。
為了這個目標,他在年輕時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可是,時間匆匆而過,他的目標並沒有達成,而他卻老了。
他的兒女也並不理解自己的父親,他孤獨的住在一個房子裡。但是,他仍然想要為目標奮鬥,可是,最後他病倒了,只能由女兒照顧。
終其一生,他也只是奮鬥成了一個孤單的老人。他也找辛格訴說自己的孤單,在那裡,他曾經得到過安慰,而他也相信,只有啞巴理解他。
還有酒鬼傑克,他總是像一個救世主。他認為世界是卑鄙者的世界,所謂的民主不過是政治家的狡猾手段,他提倡共產主義。
可是,有誰會聽酒鬼說胡話呢?於是,他也找啞巴辛格傾訴,而辛格所做的只是做好一個聽眾。
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辛格真正理解自己,但是,他們錯了。
他們到我的房間裡,同我說話,我完全無法理解一個人怎麼可以不停地說話不知疲倦。
其實,啞巴辛格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這就是真相。而咖啡店老闆比佛看到了,比佛曾經說:「為什麼都堅持認為啞巴就是他們所希望的那種人呢——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個奇怪的誤會。」
我們孤獨,渴望傾訴。但是,最終發現,語言很蒼白。世界上原來沒有真正的百分百有效溝通,即使是一家人,我們也無法真正理解他們。
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卻從來沒有真正理解世界真正的樣貌。心是孤獨的獵手,所以,它總是不停歇的獵取每一份孤獨。
這本書告訴我們,至少可以試著打開自己的心門,去更多的關心別人。也許在關心別人的同時,你才會從孤獨中走出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喜歡請點讚、收藏和關注,每天相約一藻讀書,做更好的自己)
本文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