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讓人貪吃的神經元;越刷朋友圈越不快樂?

2020-11-30 騰訊網

1,顛倒「黑白」的代價:控制大腦廢物清理的是晝夜節律,而非睡眠!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腦被蛛網膜包圍,浸在腦脊液(CSF)中。腦脊液通過由星形神經膠質細胞所控制的管道系統流入大腦內部,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大腦中的廢物清理系統)便是英文中神經膠質(glia)和淋巴(lymphatic)的合成詞。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研究人員發現控制類淋巴系統的是晝夜節律,即調節睡眠-清醒周期的生物鐘,而不是睡眠。

2,南方醫科大PNAS最新發文: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畸形的致病機理

來源:生物通

近期,南方醫科大學黎孟楓研究團隊與中山大學朱勳研究團隊合作,在寨卡病毒(ZIKV)導致小頭畸形的致病機理研究領域取得進展。該成果以「神經前體細胞焦亡是寨卡病毒誘導腦萎縮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望成為治療靶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pyroptosis contributes to Zika virus-induced brain atrophy and represents a therapeutic target)」為題,於2020年9月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期刊上。

研究發現,在ZIKV感染新生小鼠小頭畸形模型中觀察到大腦神經前體細胞發生細胞焦亡現象,並伴有炎症性病理改變。基於體外神經前體細胞及神經球模型,進一步證實了ZIKV感染可導致細胞焦亡的發生,並且闡明了ZIKV通過激活NLRP3-Caspase-1-GSDMD信號通路誘導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此外,敲除Caspase-1或使用Caspase-1抑制劑抑制細胞焦亡能有效緩解ZIKV感染引起的神經病變及小頭畸形。

3,《細胞》:不是我管不住嘴,是大腦管不住它自己!科學家發現,吃喝會抑制一種阻止進食神經元的活性,導致越吃越想吃

來源:奇點網

近期一項登上《細胞》封面的最新研究顯示,吃得停不下來與腦幹區域內一種名為periLCVGLUT2的神經元的調控有關,研究由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團隊進行。

periLCVGLUT2神經元同時處於飢餓感和渴覺調節通路的下遊,正常情況下它激活時,會一定程度抑制食物和水的攝入。但只要開始攝入食物和水,哪怕是味道普普通通的東西,都會讓這類神經元的活性被抑制。抑制進食量的神經元沒了,吃到停不下來的情況就有了。而且如果食物足夠美味可口,或者是飢餓感和渴覺足夠強烈,這條通路更是起到了獎勵作用,就會越吃越想吃、越喝越想喝。

4,Science子刊:人體免疫系統可能還有另一種新功能---對抗抑鬱症

來源:轉化醫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比較了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和健康受試者脊髓液中的免疫系統細胞,結果發現在健康人的脊髓液中發現的炎症性自身免疫反應類似於與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自身免疫反應。這一發現表明這些免疫細胞除了在阻止微生物入侵中起作用之外,也可能在保護我們的心理健康中發揮著作用。

研究結果支持了一個新興的理論:作為一種有助於誘導和調節各種免疫系統反應的蛋白,γ-幹擾素也可能在預防健康人患上抑鬱症方面發揮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8日的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criptomic and cl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 cells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5,CMU賀斌教授團隊提出:冥想可以增強對腦機接口的控制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腦機接口(BCI)是一種允許個人直接通過大腦控制機器或計算機的設備。與使用大腦植入的高風險侵入性方法相比,通過顱骨獲取的非侵入性控制手段,如腦電圖(EEG),既安全又方便,但它們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使用者的的熟練程度最終會有所不同。

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賀斌教授和合作者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人體研究,讓受試者參加為期八周的簡單、廣泛練習的冥想技巧課程,以測試他們作為腦機控制的潛在訓練工具的效果。這項研究發表在《Cerebral Cortex》雜誌上。研究表明,與沒有接受過冥想訓練的人相比,只接受過八堂基於正念的注意力和訓練(MBAT)的人表現出了顯著的優勢,無論是在他們最初控制腦機綜合症的能力上,還是在他們達到完全熟練所需的時間上。

6,Alzheimer's & Dementia:阿爾茲海默症風險基因APOE ε4對各個族裔的老年人影響不同

來源:梅斯神經

載脂蛋白E(APOE)ε4是晚期阿爾茨海默病(AD)最有力的遺傳風險因素。最近,研究人員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誌發文,其調查了默認模式網絡(DMN)子系統內的靜息狀態的功能連接(rsFC),研究包含了170名APOE ε4攜帶者與387名APOE ε4非攜帶者,橫跨三個美國的主要種族/族裔群體,包括來自華盛頓高地-英伍德哥倫比亞老齡化項目的非西班牙裔白人、非西班牙裔黑人和西班牙裔。

結果顯示,與APOE ε4非攜帶者相比,APOE ε4攜帶者在顳部DMN中具有較低的rsFC,但這僅限於非西班牙裔白人中。與非西班牙裔白人APOE ε4非攜帶者相比,非西班牙裔黑人和西班牙裔APOE ε4攜帶者的rsFC略高或相似。結果表明,與非西班牙裔黑人和西班牙裔相比,APOE ε4對非西班牙裔白人的DMN rsFC的調節方式不同。

7,越刷朋友圈越不快樂?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自我概念清晰性是指個體對自我認知的明確性、穩定性和內部一致性水平。作為個體的基本社會動機,社會比較是包括抑鬱在內的社會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比較理論指出,接觸積極化偏向的信息會導致消極的自我認知和評價———覺得其他人更好更幸福、並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研究者將這種由社會比較所導致的消極自我認知和評價界定為負面社會比較。

該研究在社會比較的理論視角下引入負面社會比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兩個變量,構建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來探討社交網站(微信朋友圈)使用對大學生抑鬱影響的內在機制及個體差異。研究表明,社交網站本身並不直接導致抑鬱的發生,社交網站使用通過誘發的負面社會比較導致抑鬱。隨著個體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的升高,負面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呈下降趨勢。

8,3萬雙胞胎研究:「同胞不同命」,吸菸者腦出血死亡風險高2倍!

來源:醫學新視點

近期,美國卒中協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期刊Stroke雜誌上發表一項大規模雙胞胎研究,再次確定了吸菸與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有關。SAH是一種出血性中風,往往致命。

與先前的研究不同,在本次研究中高血壓、較低的體育鍛鍊水平和女性身份等危險因素未被發現有重大影響。在男性和女性中,吸菸都與致命性腦出血有關。受到可用數據的限制,目前的研究沒有非致命性SAH事件的數據,研究人員無法估計以前吸菸(研究時已戒菸)對腦出血的影響,也無法確認SAH的動脈瘤起源。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計算機預測人類想法;真正的仿生手來了

2,腦科學日報:孕婦腸道菌群對胎兒大腦發育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BioArt 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在果蠅及小鼠中的成功應用 9月28日,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在 在小鼠局灶性癲癇模型中,該探針能夠主動跨越血腦屏障進入病灶區域。癲癇發作引發的腦電場變化會觸發探針結構破壞,並伴隨T1加權磁共振信號顯著性增強。該探針實現了急性和自發性小鼠癲癇病灶的準確定位,且T1磁共振信號增強與小鼠腦電強度正相關。該探針為增加難治型癲癇患者手術治療機會,為研究癲癇相關腦疾病提供新的可視化技術。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的人「越吃越餓」?不用咖啡,快走也能提神
    這一研究同時證實人胚眼視網膜神經前體細胞(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hNPCs)的外泌體(hNPC-exos)富含與mNPC-exos類似的miRNAs,同樣能靶向抑制小膠質細胞TNF-α,IL-1β及COX-2的表達。2,為什麼胖子容易「越吃越餓」?
  • 腦科學日報:自知力越好生活質量越差?能檢測爆炸物的半機械蝗蟲
    細胞周期的G1期神經祖細胞的神經元核從頂部遷移到基底部,在S期完成這種遷移,在G2期位於基底部的神經元核又回到頂部,在這個過程中,腦室下區頂部末端包含由ZO1、NCAD、β-catenin等緊密連接和粘附連接蛋白組成的連接複合物發揮重要作用。
  • 腦科學日報:越胖記憶力越差;大腦如何區分現在與過去的危險?
    結果表明,發現杏仁核中特定抑制性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合成對於存儲有關暗示威脅的信息至關重要,而表達PKCδ的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合成對於存儲有關安全線索的補充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6,緩解失眠的治療方法 來源:大話精神 失眠會導致夜間睡眠不足、日間疲倦和健康狀況不佳,而抑鬱、焦慮和壓力是常見的共病。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3,AHM:皮層神經元在3D列印增強基質中形成功能神經元網絡來源:奇物論神經迴路的損傷是多發性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3D細胞培養模型增加了體外系統的複雜性,並提供了比2D培養更接近自然情況的微環境。這種新的模型系統將允許評估神經元網絡的形成及其在疾病條件下的功能障礙。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研究表明,人們在閱讀中的眼動存在較大個體差異,但其神經關聯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興珊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一項研究,利用眼動追蹤和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探究個體在篇章閱讀中的首輪平均注視時間與個體靜息態功能連接間的關聯。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Brain and Language。研究結果結果提示注視時長可能對相關腦區的靜息態功能連接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 腦科學日報:能夠抑制糖分攝入的神經元;名師一定出高徒嗎?
    研究表明FGF21靶向大腦中的穀氨酸能神經元,以降低糖的攝入量和甜味偏好。此外,FGF21作用於下丘腦腹內側部的特定神經元,通過增強神經元對葡萄糖的敏感性來減少糖的攝入。但仍有約40%~60%患者對一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無效,稱之為難治性強迫症。2009年美國及歐洲藥監局批准的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術,作為一種神經調控的新型療法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難治性強迫症患者的症狀。
  • 五大洲的94座城市「加好友」 湖北「國際朋友圈」越刷越火
    5大洲40個國家的94座城市「加好友」湖北「國際朋友圈」越刷越火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1979年,我省與美國俄亥俄州建立友好省州關係,成為中美歷史上第一對友好省州,開啟湖北「國際朋友圈」序幕。而今,我省「國際朋友圈」越刷越火、越刷越大,截至4月底,已與5大洲40個國家,共締結了94對友好城市,友城數量全國排名第七,中部地區排名第二,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友協頒發的「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117,221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單核轉錄組學分析後,確定了癲癇皮層轉錄組中分布於多種神經元亞型的大規模變化,並找到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確切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這項工作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hNPCs)和類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的證據。該研究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人神經祖細胞,神經球和腦類器官為感染模型,探索新冠病毒在生理相關模型中直接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iPSC衍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有效感染新冠病毒,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卻不能感染。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Nature子刊: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的關鍵腦區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圖註: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11月研究團隊利用神經病理性疼痛模型(CPN)小鼠,結合在體神經元鈣信號檢測、電生理、光遺傳學及行為學檢測等,發現LBPN穀氨酸神經元的活動不僅對神經痛和生理性痛的傳遞都至關重要,也是產生神經痛的充分和必要的條件。而只佔LPBN神經元10%的GABA能神經元則對神經痛的發生和傳遞起到關鍵的門控作用。
  • 人年齡越大就越慫了嗎?
    人年齡越大就越慫了嗎?「慫」這個字不太雅,可以換成「膽子小」「小心」「謹慎」甚至「怯懦」等同義詞。那麼,這個說法的確是成立的。為什麼呢?在現代醫學語境下,「膽子」跟生物學上的膽囊無關,是由腦的決策系統決定的。腦的決策系統位於前腦,由大腦額葉整合來自邊緣系統動機控制區,杏仁核情緒控制區、海馬記憶區的信息綜合判斷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有益動機和有害恐懼強度權衡的結果。
  • 研究發現:越運動越快樂 經常運動者快樂感更高
    研究發現:越運動越快樂 經常運動者快樂感更高 2018-05-02》近日刊文稱,研究發現,經常運動者會比「肢體不勤」者的快樂感多出52%。
  • 腦科學日報|Cell 子刊:不僅助眠,白噪音還可以改善聽力
    重點是研究聽覺皮層——「聽覺大腦」,即處理聲學刺激的大腦區域,通過測量大鼠的腦獲得了聽覺系統的活動模式。研究團隊的數據顯示,白噪音顯著抑制了聽覺皮層神經細胞的活動,正是這種對神經元興奮地抑制,才導致人們對純音的更精確的感知。
  • 胖情分析匯,越胖越想吃那是大腦被欺騙啦
    今天咱們聊聊為何有的人越胖越想吃。2018年8月22日的《科學》系列的《轉化醫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學者們的論文,研究揭示出了越胖越想吃的機制,是瘦素抵抗在發揮作用。瘦素是由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可通過與受體的結合而激活相應的神經元,向大腦傳遞「本尊已吃飽」的信號,從而抑制食慾,並增加能量消耗,減少脂肪的合成和儲存。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這一過程的圖像,展示了特殊的腦細胞是如何密切協調從中樞神經系統移除神經元屍體。該研究6月26日發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雜誌上。每個神經膠質細胞都起著各自的作用:星形膠質細胞迅速極化併吞噬許多小的樹突狀細胞凋亡小體,而小膠質細胞遷移併吞噬體細胞和頂端樹突。
  • 《尋找爽點》:快樂和成癮是人類的天性, 是什麼讓我們欲罷不能?
    這一切其實都與我們腦中的「愉悅迴路」有關。 當所有人都驚異於為什麼「愉悅迴路」會有如此強大的魔力的時候,腦科學家開始著手解開人類追求刺激、享樂與上癮的秘密。
  • 用進廢退,腦科學解釋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
    為何有些人學東西比別人更容易?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哥倫比亞大學蘿拉·博伊德醫生的研究或許能找到答案。腦研究是理解人類生理,以及思考我們是如何被定義的一項先決性研究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日新月異,大多數對大腦的了解是不真實或不全面的。
  • 腦科學日報|扎心了!每天多一杯肥宅快樂水,可能多一份死亡風險
    這種可解釋性在機器的認知和人的認知的差異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由此可能更好地利用機器的認知增強藥物學家的認知,產生更大的實際應用價值。Attentive FP的特徵可視化表明,它可以自動從特定任務中學習到分子結構內非局部的特性,因此可以幫助藥物學家或化學家超越經驗和直覺,直接從各種性質數據中獲取對該分子結構更深層的理解。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1,近日,腦科學重大突破!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現在,UNC(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群腦細胞,這些腦細胞的活動似乎可以驅動這種喚醒反應。人為地迫使老鼠的這群腦細胞(BNST Pnoc神經元)活動,會產生以瞳孔擴大和心率加快形式出現的喚醒反應,並加劇類似焦慮的行為。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