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能夠抑制糖分攝入的神經元;名師一定出高徒嗎?

2020-11-22 騰訊網

1,Nature背靠背 | 小鼠全組織高時空解析度探明衰老過程中的變化

來源:BioArt

Tabula Muris Senis圖譜工作模型

7月15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Tony Wyss-Coray研究組與陳·扎克伯格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Stephen R. Quake研究組聯合The Tabula Muris Consortium合作發文題為Ageing hallmarks exhibit organ-specific temporal signatures,通過對小鼠中17個器官和組織在10個不同時間節點進行RNA測序,建立了小鼠衰老細胞圖譜,為衰老過程的研究提供了高時空解析度的基因表達圖譜資料庫。

2,NEJM重磅|王擁軍等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聯合抗血小板治療再添力證

來源:NEJM醫學前沿

已經有試驗評估了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預防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後的卒中。之前的一項試驗表明,在預防卒中或TIA後的血管事件或死亡方面,替格瑞洛未優於阿司匹林。迄今尚未充分研究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對卒中的預防效果。7月16日凌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THALES試驗結果,表明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在降低30日內復發性卒中或死亡這一複合結局方面優於阿司匹林單藥治療。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王擁軍教授領導了中國亞組研究,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

3,正方or反派、演員or導演,五羥色胺在大腦獎賞信號處理中究竟幹了啥?

來源:北京腦

7月10日,羅敏敏研究員受邀在年評(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Reward Contributions to Serotonergic Functions」的綜述文章,系統論述了大腦五羥色胺系統在獎賞信號處理中的重要角色。

文章回顧了自上世紀中葉以來,中樞五羥色胺系統在感覺和情緒信號處理中的研究歷史和理論流變,綜述了五羥色胺在獎賞三大基本特徵(快感、動機和學習)中分別扮演的不同角色;重點介紹了五羥色胺神經元在獎賞相關行為中的實時發放特徵和學習機制,在整合比較了傳統理論和最新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五羥色胺在獎賞信號處理和行為抉擇上的「有益性理論(The Beneficialness Theory of DRN Serotonin)」。

該理論確立了DRN五羥色胺編碼獎賞而非懲罰的觀點,強調了五羥色胺神經元採用相位簇狀和緩慢張性發放的特徵分別編碼獎賞獲取和獎賞期待(等待)的獨特模式;並從更廣闊的視角引入了學習偶聯繫數p和代價因子C,揭示了DRN五羥色胺神經元動態多維度追蹤和衡量外界環境刺激(包括獎賞、懲罰和中性信號)、動物自身需求以及穩態狀態,並通過效價和滿足計算機制以獨特的發放特徵呈現和傳播一個綜合的「有益性信號」來指導行為決策,最終實現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獎賞的目標。

4,糖是「毒品」,那麼引發對糖的渴求和消費的腦細胞是什麼?

來源:生物通

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和藥理學副教授Matthew Potthoff博士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Matthew Gillum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重點探討了一種名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FGF21)的激素作用。此前據悉,這種激素在能量平衡、體重控制和胰島素敏感性中起作用。

Potthoff和他的同事們先前發現,FGF21是在肝臟中隨著糖含量的增加而產生的,它在大腦中起著抑制糖分攝入和甜味偏好的作用。研究表明FGF21靶向大腦中的穀氨酸能神經元,以降低糖的攝入量和甜味偏好。此外,FGF21作用於下丘腦腹內側部的特定神經元,通過增強神經元對葡萄糖的敏感性來減少糖的攝入。結果發表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

5,腦深部電刺激在難治性強迫症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強迫症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目前臨床上的一線治療方案為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認知行為治療。但仍有約40%~60%患者對一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無效,稱之為難治性強迫症。2009年美國及歐洲藥監局批准的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術,作為一種神經調控的新型療法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難治性強迫症患者的症狀。

本文總結了現階段對強迫症發病機制的了解,闡述了DBS應用於強迫症的歷史和最新進展,並對其治療機制、療效、安全性、局限性及今後的發展方向等進行了綜述。

6,移動通信設備射頻電磁場的暴露量與青春期前兒童大腦腦容量發育之間的關係

來源:思影科技

本研究使用了最近開發的綜合RF-EMF(射頻電磁場) 暴露模型,該模型包括更多的對RF-EMF暴露源和腦葉特定的RF-EMF暴露量的評估方法,來估計全腦和腦葉特定的RF-EMF暴露量並計算其與9-12歲青春期前兒童腦容量之間的關係。文章發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研究表明,在9-12歲的青春期前兒童中估計的全腦和腦葉特定的RF-EMF暴露量與腦容量無關。與某些移動通信設備的使用相關的社會或個人因素,如無線連接到網際網路時使用手機瀏覽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使用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因素導致的RF-EMF暴露與較小的尾狀核體積有關,但該相關形成的原因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7,名師出高徒?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來源:知識分子

6月23日,由南方科技大學的 Ma Yifang 和美國西北大學複雜科學研究中心的 Brain Uzzi 合作的 PNAS 論文 「Mentorship and protégé success in STEM fields」 ,針對「名師是否出高徒」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給出了不同的回答。該研究基於的數據,來自1960年到2017年間,3.7萬名導師和他們的116萬名博士生,涵蓋了生物、醫學、化學、數學和物理等多個學科。

研究首先發現,不論那個學科,如果導師的學術成就高,例如其獲得了獎項,那麼Ta學生的論文在引用數等指標上,相比沒有獲獎導師的學生,會有明顯的提升。長遠來看,這些名師的學生,其當選科學院院士,獲得學術獎項的概率,也有2-4倍的增加。研究還發現,是否從屬於知名學術機構,例如來自頂尖高校,從長期來看,與學生能否開創出自己的學術子領域,呈顯著正相關。對於獲獎導師的學生,其做出開創性研究的概率顯著高於非獲獎導師的學生。

研究的一個反常識的發現是,對於名師的門徒,決定其是否成功的,是他們畢業後的研究主題,和導師的差距有多大。研究的課題和導師本身的領域差距越大,名師出高徒的概率越大。

8,歐盟人腦計劃進入最後階段, 2020獲1.5億歐元預算

來源:腦友記BrainUp

人腦計劃(HBP)源於歐盟的「未來與新興技術」計劃,是歐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研究計劃之一,目前已進入最後階段。HBP負責人Pawel Swieboda說到:「我們正在將科學工作項目集中在更高層次的大腦功能上,比如意識。在此基礎上,我們想要開發有助於理解大腦和大腦結構的模型。與此同時,我們正在著手建立未來大腦研究的基礎設施,Ebrains。」這個名為Ebrains的平臺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在HBP的成果基礎上進行開發,提供包括數據存儲、大腦建模和仿真、神經形態計算和神經機器人等服務。人腦計劃這項為期10年的項目最後階段將從「地平線2020」預算中獲得1.5億歐元,這是歐盟的最新一筆撥款。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痴呆症的又一個生物標記物;監測健康的新型電子紋身

2,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II drives ribosome biogenesis,發現人體細胞核仁內的RNA聚合酶II通過操縱rRNAs附近的基因驅動其表達,RNA聚合酶II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酶senataxin協助產生R-loops發揮「護盾」作用、阻止Pol I催化合成的破壞核仁組織和rRNA表達的正義基因間非編碼RNA(Sense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 sincRNAs),揭示出Pol
  • 腦科學日報: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被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減肥!
    這項新的研究針對並修復了多種細胞類型的MeCP2蛋白,這在科學上尚屬首次。該研究的結果顯示了50%編輯的一致性,並且MeCP2蛋白和異染色質在幾個海馬神經元亞型中具有可比的相關性。這一結果表明,通過外周注射,整個大腦中的神經元群應該具有相似的修復率。
  • 當過度攝入糖分時 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因此,為了使生存機會最大化,人類發展出了天生的大腦系統,使我們喜歡甜食,因為這種食物是身體的能量來源。當我們吃甜食時,大腦的獎勵系統——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被激活。多巴胺是一種由神經元釋放的大腦化學物質,屬於神經遞質,可以傳遞興奮及開心等積極信息。當獎勵系統觸發時,會強化我們的行為,使我們更有可能再次進行這些行為。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1,近日,腦科學重大突破!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2,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團隊闡明視覺刺激誘發V1腦區θ振蕩的具體神經機制來源:小柯生命視覺刺激增強V1腦區θ振蕩形式多樣的初級視覺皮層(V1)神經振蕩被認為是處理視覺刺激所攜帶的時空信息的基礎。皮層腦區不同亞型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參與調節不同頻率神經元振蕩。
  • 腦科學日報:讓人貪吃的神經元;越刷朋友圈越不快樂?
    科學家發現,吃喝會抑制一種阻止進食神經元的活性,導致越吃越想吃 來源:奇點網 近期一項登上《細胞》封面的最新研究顯示,吃得停不下來與腦幹區域內一種名為periLCVGLUT2的神經元的調控有關,研究由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團隊進行。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3,中國科大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來源: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 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興珊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一項研究,利用眼動追蹤和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探究個體在篇章閱讀中的首輪平均注視時間與個體靜息態功能連接間的關聯。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Brain and Language。研究結果結果提示注視時長可能對相關腦區的靜息態功能連接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 腦科學日報:性別差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同情心可抑制生理性疼痛
    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型組織表達計劃(GTEx,v8)調查了44個人類組織來源的基因表達以及基因表達的遺傳調控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證明性別影響整個人體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水平和細胞組成。總共37%的基因在至少一個組織中表現出性別偏向的表達。研究人員確定了具有性別差異作用的順式表達定量性狀基因座(eQTL),並表徵了其細胞起源。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3,AHM:皮層神經元在3D列印增強基質中形成功能神經元網絡來源:奇物論神經迴路的損傷是多發性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3D細胞培養模型增加了體外系統的複雜性,並提供了比2D培養更接近自然情況的微環境。這種新的模型系統將允許評估神經元網絡的形成及其在疾病條件下的功能障礙。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1,Science | 張峰等開發體內Perturb-Seq技術手段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來源:BioArt全外顯子測序(WES)分析揭示出大量與神經發育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功能喪失變異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這一過程的圖像,展示了特殊的腦細胞是如何密切協調從中樞神經系統移除神經元屍體。該研究6月26日發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雜誌上。每個神經膠質細胞都起著各自的作用:星形膠質細胞迅速極化併吞噬許多小的樹突狀細胞凋亡小體,而小膠質細胞遷移併吞噬體細胞和頂端樹突。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阻止對真核生物起始因子4E(eIF4E)和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磷酸化(p-eIF2α)敏感的細胞類型特異性翻譯程序,表明在中央外側杏仁核中表達生長激素抑制素(SOM)的抑制神經元中的從頭翻譯對於條件性恐懼反應的長期存儲是必要的,而表達蛋白激酶Cδ(PKCδ)的抑制性神經元中從頭翻譯對於存儲條件性安全反應是必要的。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117,221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單核轉錄組學分析後,確定了癲癇皮層轉錄組中分布於多種神經元亞型的大規模變化,並找到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確切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評估了培養的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線粒體組成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旨在通過CRISPRa(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activation)介導的轉錄工程來調節各自的基因來改善重編程過程中的錯配問題,早期dCas9介導的編碼線粒體蛋白基因的激活可以顯著提高膠質細胞-神經元的轉化效率以及神經元存活率
  • 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1,專家點評Cell | 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來源:BioArt圖註:VTA多巴胺神經元的鈣信號及伏隔核多巴胺濃度也可指示RPE11月27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Lipocalin-2 is an anorexigenic signal i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成骨細胞源激素Lipocalin-2(LCN2),可以抑制食物攝入並增加小鼠飽腹感,並且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也顯示出相似的結果。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結構顯示,Sarm1蛋白自身以環狀的八聚體形式存在,ARM結構域(Sarm1ARM)通過與TIR結構域(Sarm1TIR)的相互作用抑制了Sarm1TIR水解NAD+的活性。利用這種方式,Sarm1蛋白維持了自身在健康神經元中的活性抑制狀態。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4,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人類能實現嗎?來源:環球科學近期,兩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獨立研究均表明,當小鼠受到刺激時,小鼠大腦中的一種特定神經元能誘導它們進入低體溫狀態。研究人員表示,被激活的神經元位於下丘腦的一個區域,而這也正是Sakurai等人發現的可以引發蟄眠的Q神經元所在的區域。當他們抑制了這些神經元的活性時,小鼠進入蟄眠的能力就會被破壞。5,表觀遺傳很重要!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NeuroPAL線蟲在整個雌雄同體的神經系統中共享一個固定的多色螢光圖譜,從而可解析所有的神經元身份。標記有NeuroPAL的神經元在綠色、青色或黃色發射通道中不發射螢光,從而使這個轉基因可與基因表達或神經元動力學的許多已報導分子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