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
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
中國民間有很多關於飲食的俗語,大都是老一輩人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就比如說「豬不椒」、「魚不蒜」等等,或許結合當時的社會情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今隨著人們認知的提高以及烹飪技術的進步,類似的俗語就不一定適用於現在了。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這句俗語是「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
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黃鱔的頭和田螺的尾是不能吃的。那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是有何講究嗎?小編馬上為您揭曉。首先來看前半句「黃鱔不吃頭」。民間對此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種黃鱔叫望月鱔,此鱔喜食腐肉,專挑一些死魚死狗死老鼠進食,更誇張的是,每逢月圓之夜它會出洞望月,因而得名望月鱔。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傳說,另外還有一些實際意義,就是黃鱔是一種野生魚類,肉質鮮嫩美味,深得民間百姓的喜愛,所以愛吃黃鱔的人有很多,但是吃黃鱔頭的人卻寥寥無幾。廚師都認為黃鱔的頭部肉很少,不像魚頭的肉多,黃鱔的頭大部分都是骨頭,且味道不好,所以少有人吃。再有就是黃鱔的頭可能累積有毒素,所以少有人吃。
再說這後半句「田螺不吃尾」。吃田螺,最重要的講究有兩點。一是田螺髒,所以得用清水樣三五天,待田螺排除髒東西;二是用剪刀剪掉田螺的尾巴,市場上有專門去尾的機器,快捷方便,就是這個事情比較費勁。田螺的尾部是田螺的排洩物與和內臟聚集地,真的很髒,還含有很多的寄生蟲和細菌,除了對人體不利。
尤其是外來物種福壽螺,吃的時候不僅僅是尾部萬萬不能吃,頭部也最好不要直接食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田螺的尾部不僅不衛生,還會有重金屬堆積,這個常識應該平時在夜市愛吃田螺的人都知道。像一些講究的飯館,通常都會用專門的鉗子把田螺尾去掉,還會用清水浸泡一天,煮的乾淨了才會讓人食用,這樣也比較負責任。
大家在吃田螺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做,或者說用鹽水浸泡也可以讓田螺吐沙和排洩物,還有殺菌的作用。這下喜歡吃田螺的小夥伴們就不用擔心會因為不乾淨的田螺而吃壞肚子了。以上就是關於「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的全部解釋和講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