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為紫但顏色並不是只限於紫,其另有別名「五色土」來形容顏色的多樣化。而且即使同一色類中也會因泥料不同呈現不同顏色,這是因為紫砂礦石中含有的金屬元素各有不同,同一金屬元素在不同礦脈中含量也有差別。而紫砂壺的燒成溫度在1100度至1200度,這個溫度區間是大部分金屬元素作為陶瓷著色劑的最佳還原溫度,這樣紫砂壺就呈現出了非常豐富的色彩。
現在可以說說常見的關於泥料的認識誤區:
在所有陶瓷壺中,只有紫砂壺外表是以「粗」為美的,除了朱泥大紅袍以外,所有外表光滑的壺可以歸為泥壺而不是紫砂壺。
紫砂壺雖然外表「粗」,但觸感並不「粗」,事實上越是好泥料燒制的壺其觸感應該是撫摸粗豆沙的感覺,兼有細膩感和顆粒感;如果一把壺用手摸上去或是有摸玻璃的粘手感或是有摸砂紙的粗糙感你最好放棄。
不要因為一把壺呈現的是諸如綠、黃、青灰等顏色就懷疑它的紫砂身份,也不要認為紫色或紅色的壺就一定是紫砂。因為外行習慣認為紫砂就一定是紫的,最多還知道有朱泥存在,所以造假者做的最多的就是這兩種顏色,而本山綠泥、蟹青泥、芝麻段等倒是相當保險。
紫砂壺有光澤,這種光是一種不外露但又掩不住的光,很深沉。而且好泥料做的壺生來帶一種有「老氣」的沉穩的光,有點像「包漿」還不太厚時的光澤。而讓人一見就覺得「真亮」類似於「賊光」的壺多半是一把頂著紫砂名字的泥壺。
老泥、新泥是廣大壺友都存在一個誤區。其實,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經過了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了,都可以說是老泥。至於泥料的風化期、陳腐期倒有長短之分。紫砂都是經過幾億年的時候形成的,所謂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陳腐期上區別而已。紫砂泥的陳腐古已有之,是紫砂藝人們長期勞動實踐積累的智慧結晶,也是煉製優質紫砂泥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泥料的陳腐亦稱陳化,古名養土,俗稱困料、困泥。
所謂困泥,是紫砂泥煉製中的最後一道工序。紫砂礦料經開採後,再經翻曬、粉碎、自然風化、研磨、過篩、和水攪拌等工序後,練成約寬六寸長一尺的溼泥塊。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蔭暗潮溼處(一般為地窖),也需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貯存起來。
溼泥經慢慢陳腐,稱為「腐泥」,比較優質的紫砂泥料,陳腐的時間一般在一年以上,理論上,紫砂泥的陳腐時間越長越好,但是在製作前需要重新回煉一下。
紫砂泥陳腐的目的,是使泥料中的水份得到均勻分布,易於胚料氧化,讓泥料中的有機物得到充分分解(腐爛)。經陳腐之礦泥一個可以提高和增強可塑性,同時也可以減少成型和乾燥時開裂。
關於紫砂泥陳泥和新泥的區別,並非以泥料出土的時間為節點劃分,紫砂礦料的形成中,紫砂礦的形成經過了上千萬年的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紫砂泥都可以說是老泥。一定要區分的話,實際上指的是陳腐時間的長短來劃分的。
而對於紫砂壺的水色,有些壺友判斷紫砂壺泥料的好壞,比較注重的是紫砂泥的水色。其實水色只是判斷泥料的一個方面,同樣的礦料煉製出的紫砂泥,陳腐時間越長,水色就好,而且經過泡養後,容易包漿。
判斷紫砂泥,因從熟胚的顆粒分布,色澤是否自然光澤以及水色三個方面綜合來看,有些紫砂壺用料所選礦料優質,但是由於陳腐時間不夠,水色不到,但經過一段時間泡養,水色自然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