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看看一款老泥,獨孔獅鈕壺

2021-01-13 百家號

六方壺,即便是看圖片,亦能直觀感受紫砂的「砂骨」 。獅鈕,獨孔出水,容量200cc,陳腐老泥。

本壺,製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老泥仿老款,所幸的是未被「做舊」。

其泥是賣點之一,上手後可仔細玩味「泥之砂骨」。我曾經開玩笑地說,這壺若不燒,僅壺胚放至現在,還不止今天的價格。

壺底,孟臣詩句款

有的紫砂種類,「麵粉比麵包貴」,已經顯現了。只不過,提議這個話題會被不少人詬病。

很多人買壺、藏壺,直奔著職稱、名頭去了,信奉「價高泥不差」的原則。這現象,也無可厚非,玩壺開心就好。換句話,公正地說,職稱和名頭也是能在廣義上、反映出做壺藝人綜合水平的,只不過這裡面「水太深」,不會遊泳的人不怕而已。

說著說著就有點多管「閒事」了。話鋒回到這六方壺,如下圖,獨孔——在實際泡茶時,還是有些不好用。

於是,有人會額外地在獨孔處裝一個不鏽鋼濾芯,以防倒茶水時茶葉堵塞流孔,保證出水順暢。

我的建議更簡單一些,就是將此壺直接作為「公道壺」使用,儲湯、養壺一舉兩得。(宏晟堂)

相關焦點

  • 河南淮陽老藝人創作「馬上封侯」泥泥狗走紅馬年
    河南淮陽老藝人創作「馬上封侯」泥泥狗走紅馬年     河南省歷史文化遺產泥泥狗藝術傳承人之一的任國和家中擺滿了奇特怪異的泥泥狗
  • 什麼是「老泥」,我們經常說的「老紫泥」「老段泥」究竟是哪裡老
    似乎扯遠了,回歸正題,「老泥」究竟哪裡老?一、為什麼很多人追捧「老泥」?不知道為什麼,任何東西一旦多個「老」字,身價就漲,為何?因為大眾喜歡老物件,追求老味,越是年紀大的人,則更追求老。在每一次與「老」的東西久違重逢時,記憶深處的那份溫暖就會傾瀉而出,透過「老物件」,才發現生活已經漸行漸遠。
  • 紫砂泥中所謂的老泥與新泥究竟是怎麼回事?
    因為外行習慣認為紫砂就一定是紫的,最多還知道有朱泥存在,所以造假者做的最多的就是這兩種顏色,而本山綠泥、蟹青泥、芝麻段等倒是相當保險。紫砂壺有光澤,這種光是一種不外露但又掩不住的光,很深沉。而且好泥料做的壺生來帶一種有「老氣」的沉穩的光,有點像「包漿」還不太厚時的光澤。而讓人一見就覺得「真亮」類似於「賊光」的壺多半是一把頂著紫砂名字的泥壺。
  • 紫砂壺老泥和新泥有什麼區別?紫砂壺泥料真的越老越好嗎?
    經常有人提到老紫泥、老段泥等等,但真正理解這個「老」字的並不多。其實不單單是消費者,很多壺商、甚至是制壺人因為對紫砂泥料的了解實在太少,認為酒是越陳越好、泥是越老越貴,所以凡泥料必帶「老」字。那紫砂老料的「老」應該如何正確全面的理解呢?
  • 發動機裡面的「老泥」該洗洗啦
    老泥,也就是我們常說人體表皮的汙垢,形成這些汙垢的原因一般是因為汗水或者灰塵等日積月累,如果一個人清潔時不夠仔細,這樣的汙垢是很容易附著在皮膚上的。發動機也是同樣,機油在高溫高速的環境下,難免會產生一點變質。這樣的油泥也會慢慢附著在發動機內部。
  • 老泥到底是什麼東西?不同膚色的人搓出來的老泥,顏色會不一樣嗎?
    老泥到底是什麼東西?不同膚色的人搓出來的老泥,顏色會不一樣嗎? 每次搓老泥的時候 都不禁會想到一個問題 既然老泥大部分是人的皮質細胞 那麼黑人的老泥 會不會很黑?
  • 紫砂每日談166:何謂「原礦」、「老泥」、「老塊」、「新泥...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商家說自家的紫砂壺採用的是「原礦、老泥、老塊」,也看到過一些文章上關於紫砂泥的「新泥、生泥、熟泥」的說法,按說只要是紫砂礦,埋於地下的時間都在數億年以上,都是「原來」的,哪來的原來現今、新老之說。
  • 夢圓老泥池酒廠
    *文|李固國 編輯|燕子 圖片|心夢人攝影 大家在博物館前合影留念,然後分開組,去老泥池酒廠。我不知道路,在導航上搜了一下,竟然有好幾個老泥池酒廠。劉翔知道,坐在了副駕駛位上,給我指路。我們兩個原來就認識,還在一塊兒吃過飯。
  • 這款搓泥寶火了!搓「泥」神器洗掉老廢角質、痘痘,嫩過嬰兒肌
    這款搓泥寶火了!搓「泥」神器洗掉老廢角質、痘痘,嫩過嬰兒肌據有關的數據顯示人體每天有100-200萬個皮膚細胞新生,也有同樣多的皮膚細胞老化、脫落。同時,人體也無時無刻不在出汗、分泌皮脂。死亡的細胞便與皮脂、汗水等物質混合,形成我們所說的「泥」。這些「泥」除了洗澡時會脫落,還會因為衣物的摩擦而掉落。這款法國榮菲搓泥寶根據皮膚代謝規律,每周至少1次去死皮角質,油性肌膚至少要2次。真正火爆全網,不僅有效清潔肌膚表層汙垢,更深入毛孔,吸出陳年角質,讓你洗出誘人雪肌!
  • 新手看看之水草泥
    水草泥主要有幾個用處:一、給植物提供肥力二、給微生物和微藻提供養分(微生物和微藻是新生蝦的主要食物
  • 搓「泥」神器洗掉老廢角質、痘痘,嫩過嬰兒肌
    搓「泥」神器洗掉老廢角質、痘痘,嫩過嬰兒肌勤洗手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肌膚的清潔。不僅是肌膚表層,我們肌膚的角質層也是容易躲藏微生物和細菌。都說90%的皮膚問題都是因為角質層堆積引起的,你的皮膚不好,多半也是死皮角質太久沒有清理的緣故。
  • 魚缸鋪水草泥只是為了養水草嗎?並不是,來看看水草泥「真面目」
    水草泥這些年來慢慢的開始普及開來了,基本上,無論是剛開始養魚的朋友,還是養得比較久的朋友,都對水草泥比較熟悉。不過在剛開始養魚的朋友的眼中,水草泥的作用還不是那麼清晰。那麼到底誰草泥,在我們魚缸裡面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水草泥有著什麼樣的功能呢?
  • 紫砂泥中的傳說:天青泥、黑星砂,到底是何方神聖?還買得到嗎?
    看到這個標題,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們要一起分享的話題了吧~是的,就是紫砂圈的泥料傳說,天青泥和黑星砂。這兩款泥料可以說是很多玩壺人都魂牽夢縈的泥料,甚至很多玩壺人畢生都在追求這兩款泥料的紫砂壺。那麼,到底這兩款泥料有何神秘之處,又有何種前世今生呢?
  • 玩紫砂壺須知:老段泥、老紫泥究竟「老」在哪裡?
    紫砂界的「新泥」、「老泥」之爭一直是壺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壺友對於「老泥」情有獨鍾,仿佛帶著一個「老」字就特別有情懷,有故事。那麼,到底何為紫砂老泥?有興趣的壺友且聽我慢慢道來!關於紫砂老泥,紫砂界存在的幾種說法:1. 紫砂老泥,指的是經歷上千萬年而形成的紫砂礦料所練制的紫砂泥料。2. 經歷過長時間陳腐的泥料,統稱為紫砂老泥。3. 從色澤上來說,顏色偏深的紫砂壺所制的泥料為紫砂老泥。
  • 洗澡搓出的黑泥是什麼?顯微鏡下放大100倍,看看就知道了
    洗澡搓出的黑泥是什麼?顯微鏡下放大100倍,看看就知道了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生活品質的需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之前那個經濟與物資都比較匱乏的年代裡,人們通常10天半個月都不洗一次澡,隨著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對於美好品質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甚至有的人每天都必須洗一次澡,如果不洗的話,還會感到十分難受。其中不免就會從中搓出一些泥,那麼洗澡搓出的黑泥到底是什麼呢?
  • 假如玩無硼砂泥是競賽!看圖猜泥vs真假M家泥,誰解鎖假水7種玩法
    假如玩無硼砂泥是競賽!看圖猜泥vs真假M家泥,誰解鎖假水7種玩法史萊姆競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咱這玩泥技術,必須得參加 走!真的是座無虛席啊,看到了許多玩泥界的高手!歡迎來到第一屆,史萊姆競賽的現場,一共三題,看看在座的各位,誰能勇奪第一,當然也包括屏幕前的你們哦!一起參與進來!第一題聽力題,這裡有兩款,一款為真的m家,一塊是假的,通過聲音辨別真假,A號選手,so easy 簡單簡單,B號選手,請現場以及屏幕前的小高手,開始作答,A,大家都答對了,不愧是玩泥高手,送你們一朵小紅花,獎勵所有答對題的小可愛。
  • 貓小樂:小衰「84消毒液洗澡」搓陳年老泥?「綠巨人」驚現課堂
    貓小樂:小衰「84消毒液洗澡」搓陳年老泥?莊庫就準備了一雙手套,還有一八婆婆洗衣粉和鋼絲球,接著莊庫就開始在小衰的身上搓了,雖然搓出來了好多陳年老泥,但是小衰的後面以及你給留下了好多的疤痕。接著莊庫幫小衰洗完澡了之後就將小衰的身上都綁上來了保鮮膜,現在的小衰就宛如然他們手中的萬物一般,接著包完了保鮮膜之後大臉就將小衰放在了一個大缸子裡面,裡面都裝滿了84消毒液。
  • 水草泥,究竟該如何抉擇!
    說起水草缸,大家心中一定浮現出了許多難忘的景觀,無論是高聳的山峰實景,還是幽深靜謐的沉木樹景,無不用其充滿生機的水草引人入勝,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水草生長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底床,水草泥!了解完水草泥的小知識後,本次將為大家帶來迪茨水草泥的評測。可能各位愛好者之前沒有了解過迪茨的水草泥,畢竟迪茨最為出名的是電磁表以及不鏽鋼進出水和細化器。當然啦,迪茨的水草缸也是十分不錯的產品,如果有機會我再為各位介紹如何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水草缸。切回正題,剛入手迪茨的水草泥時候,我對他們的宣傳還是抱有一定的懷疑態度,畢竟常用的水草泥還是傳統幾大品牌。
  • 鐵西美食一條街,三十年瀋陽老味道,原始泥爐烤肉
    鐵西的夜生活也是極為豐富多彩,胡同裡面這家老店就是阿里郎,原始泥爐燒烤曾經是多少次的偶遇。五十歲以上的老鐵西人對這裡應該更加熟悉,飯店、浴池,歌舞廳都齊全,當年的鐵西工人俱樂部也早已被民宅所取代。瀋陽博主老琴的曾經發過一張歷史老圖片,這裡就是三十年前的模樣。(攝影老琴)現如今,鐵西電影院早已沒了蹤影,取代它的是一個「西域經典」的樓盤。
  • GOG.com:讓一款老遊戲復活究竟有多難?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有必要將老遊戲重新發售。Marta Adamska:有一款遊戲,我們發現開發團隊擁有所有權利。我們在LinkedIn找到了一名團隊成員,給他發消息,但沒有任何回復。我們又在論壇通過幾家奇怪的網站發現了他的電子郵箱,給他寫了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