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商家說自家的紫砂壺採用的是「原礦、老泥、老塊」,也看到過一些文章上關於紫砂泥的「新泥、生泥、熟泥」的說法,按說只要是紫砂礦,埋於地下的時間都在數億年以上,都是「原來」的,哪來的原來現今、新老之說。
這些個名稱其實是宜興當地一些制壺藝人和制泥匠人針對紫砂泥料不同狀態的稱呼,如今被廣泛傳播開來。
所謂「原礦」的說法,主要是強調泥料為直接由礦井挖出未經拼配,指的是純礦料。
所謂「老塊」,是指「砂性重」的礦料,老塊含石英顆粒較多,成熟泥後用於制壺時,成型較難、燒結溫度較高。
紫砂由紫砂礦製成紫砂泥需經過一定時間的陳腐,陳腐期的長短造成了「新」與「老」的區別。
陳腐期長的泥俗稱「老泥」,老泥制坯時可塑性相對高,燒成後色澤相對溫潤,短期泡養即可光潤古雅;陳腐期短的泥俗稱「新泥」,新泥制坯時可塑性相對低,燒成後色澤相對澀滯,長期泡養亦乾澀沉悶。
泥料的陳腐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越久越好,但陳腐期太長的泥,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
紫砂礦料大多需要一年的陳腐才能成為水分均勻分布、有機物質充分分解、可塑性增強、成型時不易開裂的腐泥,這時的泥料俗稱之為「生泥」。生泥一般由紫砂生產鏈上專司泥料的「磨戶」生產、售賣。
紫砂生產鏈上司職制壺的坯手由磨戶出購得生泥加入以前制坯剩餘的「熟泥頭」(類似做麵製品用的發酵粉)後,再經過多次的錘鍊,才能成為可制坯達到理想可塑性和均勻度的「熟泥」。「熟泥」還需要隔日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