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泥是紫砂泥料中比較常見的一類,也叫「團泥」。因為最早開採於「團山」,故而得名「團泥」。
明代周高起編寫的《陽羨茗壺系》中也有段泥的相關描述,書中有一段是這樣記載的:老泥,出團山,陶則白砂星星。那麼在《陽羨茗壺系》中,為什麼稱它為老泥呢?這是因為很多段泥在燒制的時候溫度是要比其他的泥料相對更高。主要還是因為段泥裡面含有的天然氧化鋁成分較高,極大地提高了泥料的燒成溫度範圍。由於泥料燒成後的顏色大多類似於黃色綢緞,又因宜興方言,「團」和「段」同音,逐漸演變成了「段泥」的叫法。
段泥是由幾種泥料天然融合而成的共生礦,具體的共生形式又體現為:紫泥和綠泥共生的、紅泥和綠泥共生,甚至是三種泥料共生。根據不同的共生形式,燒成後的段泥壺顏色多變,有米黃、深黃、青灰、深灰、豆青等色調。段泥的燒成溫度範圍較為廣泛,大致在1170℃到1200℃之間。段泥的砂性較重,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比較適合衝泡生普、白茶、綠茶這幾種茶葉。
對於段泥壺的選購方面,很多壺友還是擔心買不到真正的原礦段泥。那我們如何來分辨這把壺的泥料到底是原礦的段泥還是金屬氧化物調配而成的段泥呢?
首先可以從質感上來分辨,原礦段泥的砂性比較重,顆粒感豐富自然,泥料結構中通常伴有其他紫色、紅色等細微顆粒。
而劣質的段泥,泥料顏色死板,泥料結構過於單一、純淨。
在段泥壺的泡養方面,很多壺友會存在這樣的顧慮,會擔心淺色類的段泥壺在使用後發生吐黑的現象。其實段泥的吐黑現象跟泥料顏色的深淺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由於燒制的時候溫度不夠,胎體沒有燒結到位所致。每一種紫砂泥料根據不同的燒制溫度,呈色效果也有明顯的差異。有時候制壺人過於的追求呈色效果,而忽略了泥料燒結的重要性,最終導致吐黑現象的發生。而段泥壺發生吐黑,只要把壺徹底烘乾後重新進窯提高燒制溫度,就能解決。但是,一般吐黑不是太嚴重的情況下,還是不建議重新進窯,會存在燒壞的風險。
由於段泥壺以淺色調的居多,稍不注意就容易養臟。因此在泡養的時候,一定要養成乾淨衛生的好習慣。在泡茶的過程中在可以壺底放上一塊壺墊,避免在壺底形成茶漬。每天使用完畢,要把茶渣及時倒掉,把壺用清水洗衝洗乾淨,把壺晾乾。
那麼關於段泥的相關介紹,以及選購、泡養方面的注意事項,老李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