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們那時候,是怎麼從水裡撈取河泥當肥料的。在過去沒有化肥的年代裡,河泥是是裡下河農村中的一種主要肥料。水鄉地區河網密布,河底下都有一層沉澱下來的淤泥,因為有水中的動、植物在泥裡腐爛發酵,河泥中的有機質含量很高,是水稻生產中的一種優質基肥。罱泥也就成了當地男人們的一項重要農事。在這裡「罱」是動詞,是「取」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從河裡「取」泥。其所以叫「罱」,是因為它使用的工具叫「罱子」。詞典上「罱」字的釋義是「捕魚或撈河泥、水草的工具」。罱子是由兩根篙子和一副罱袋組成的,篙子比撐船用的稍細一些,叫「罱篙」。
買罱篙的時候,竹器店裡的師傅已經把篙子的根部彎成了勺子狀,這個過程叫「入罱篙」,先將篙子在明火中薰烤,然後再通過一個槓桿裝置將其彎曲,罱袋的俗名叫「罱頭兒」,它的下半部是用麻布縫成的,上半部是用麻線織成的網,麻布是為了盛泥,網是便於濾水。兩根篙子的下部有一副特製的鐵交鏈將篙子組成剪刀狀。罱篙的下端裝著一副鐵耙子,鈀子的頂端橫穿著結實的篾片,叫「罱子口」,「罱頭子」就固定在篾片上。當罱泥的人雙手將「罱篙」的尾部叉開,「罱子口」就張開了,操縱著它在河底向前推進,淤泥就進了網袋。當罱泥的人篙子的上部併攏,罱子口就閉起來了,接下來就要向上收罱子了。滿滿一罱子泥有七、八十斤重,出水前因為有水的浮力,並不覺得太沉,關鍵是出水後向船艙中提放的那一刻就需要有一點技巧了。
通常都是先將盛滿泥的罱頭支在船幫子上,握住罱篙上部的那隻手用力向下一壓,另一隻手順勢拎起罱袋,將泥倒進艙中,這就是罱泥的人常說的要用「巧勁」,其實也就是利用的槓桿原理。罱泥用的船,過去都是木船。載重量在2-4噸之間,5噸向上的船就稍嫌大了,因為船幫子太高,拎罱子會更吃力。後來有了水泥農船,由於水泥船的自重量大,船幫子離水面距離小,因而比木船要省力得多。在大集體水泥船和木船共用的那些年,男勞力們都是用抓鬮的方法來確定誰用水泥船誰用木船。罱的泥裝滿了中艙,就算是完成了一船泥,接下來就要將艙中的泥運送到田頭的泥塢塘裡。這個過程叫「攉泥」。攉泥用的工具叫「攉鍁」,是用整棵柳木鑿成的,形狀像個狹長的簸箕,底部刻有紋槽,便於將河泥送得更高更遠。
「攉」的時候,人的雙手緊握著一人多高的「攉鍁柄」先是彎腰向艙中取泥,接著用力向上「攉」,拿船的人也是要攉泥的,兩個人面對著面,動作還要保持一致。攉泥是一項很吃力的活兒,特別是在春天水位較低的時節,河坎子就顯得很高,水平距離也不短,每一攉鍁都要竭盡全力,才能把泥送上去。還有的時候遇到頂風,薄泥漿會被風頂回來,攉泥的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一船泥「攉」下來,渾身都濺滿了泥漿。在大集體的時候,一般都是一條船上配兩個男勞力,一個人罱泥一個人拿船,他們隔天輪換,各人用的都是自家的罱子,只有拿船用的篙子是集體提供的。也有夫妻搭檔上一條船的,男人就要天天罱泥,女人只會拿船。不過有些潑辣的女人「攉」起泥來倒也不比男人差。甚至還有的懷了孕將要「到日子」的人還能「拿船」、攉泥。
曾聽說莊上有一戶人家,攉泥的時候,女人覺得身上不對勁,丟下攉鍁趕緊上岸往家跑,剛一到家,孩子就掉到褲襠裡了。置辦一副罱子的費用需要七、八塊錢,其中罱篙是易損件,最好是一年一換,有的人等到篙子上裂了縫,裡面灌了水也捨不得換,就要比別人多用不少力氣。罱泥雖然是一項又苦又髒的活兒,還要自掏腰包置辦罱子,但因為工分報酬實行的是計件制,可以掙到比幹其它農活多一倍的工分,因而男勞力們還是都搶著上船罱泥。有的人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船上罱泥。只有在炎熱的夏季,因為田裡到處是莊稼沒地方開塢塘才「休罱」一、兩個月。比起幹其它農活,罱泥還多了一份「自由」,不會因為上工早遲、幹多幹少而受幹部的氣。因此,有的人特別希望讓他們夫妻搭檔,那樣的話,「拿船」的女人不但能掙到男勞力的工分,還能隨時回家煮飯奶孩子。
河裡泥較多的時候,沒有人「拿船」,一個人在小河裡也罱得起來,就是工效不高。過去單幹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條小木船,載重量都在三噸左右,冬天就在船艙上面苫起棚子來,帶著合家老小上江南去謀生,春天回來後就拆掉棚子罱泥,準備栽秧的基肥。地主、富農們是不上江南的,冬天是他們休閒享福的日子。他們家家都僱著長工,像罱泥這樣的重活都是由長工來做。也曾發生過僱主的女兒為長工「拿船」日久生情雙雙私奔的故事。在人民公社的那些年,罱泥的人,只有在每年的秋後有一段好時光,經過了一個夏天的沉澱,河底積了很厚的一層淤泥,罱子沉下去只要輕輕一摁,罱子就滿了。拎罱子時候,因為河泥經過了發酵,份量也不重。有的時候還能罱到一點小魚小蝦河蚌什麼的,運氣好的時候還能罱到條把黑魚。更重要的是,那時罱上來的河泥是黑色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肥料。
不過,好景不長,過不了幾天,河底下就剩下了光滑的河床了,罱子要在河底推進好長一段距離,才能刮到半罱子泥湯,越是罱不到泥,人就越沒勁,越是覺得累。此時「拿船」的人日子也不好過,罱泥的罱不到泥,脾氣就不好,就要怪「拿船」的人配合得不好,如果是自家老婆「拿船」,夫妻對罵岡嗓打架的事也常有發生。實在罱不到泥的時候,就用攉鍁鏟河坎子上的幹土,把那種經過冬天凍沙了的細土,在船艙中用水和一和,再攉上去充土方混點兒工分。隊裡的幹部,雖然明知是窮折騰,但為了能完成所謂的「積肥任務」,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已經有很多年不見有人罱泥了,河道越淤越淺,過一段時間,就用機械挖泥船來清淤、竣深。河泥作為水稻基肥的時代已經成了歷史。或許再過三、四十年,也就沒人知道從水裡撈取河泥當肥料是什麼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