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篆刻家 古泥訪談實錄

2021-01-21 肖文飛帶你看書法

古泥 ,原名馬丹青,當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1964年生於河北 遷安 。1995年、1999年在 中央美術學院 學習,從師著名書畫家 王鏞 、賈又福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

古泥的情況與其他幾位都不同,雖然在北京,但還擔任著河北遷安市文聯主席的職務,那邊有事還得上過去,只是工作相對清閒一些。

古泥最近常不在北京。我只能做電話採訪。好不容易打通他河北的電話,問了一些基本情況。他說,最近正在黨校學習,脫不開身。市裡的現任領導希望他能在政壇上有所作為,家裡人也有這個意思。古泥自己也在煎熬,在從藝還是從政的選擇上。不過,早有人預言了,古泥將會是中國未來大官裡最會刻印的一個。

古泥 篆刻作品

古泥原名馬丹青,父親望子成龍想讓兒子日後成為一個畫家,取丹青為名以寄期望。現用名古泥按他自己的說法:其一,與篆刻家趙古泥有關;其二,與封泥有關。古泥起步很早,是文革後第一批出來的書法新人,但真正讓人們記住古泥的還是他的封泥創作。1986年他的一批封泥作品在《書法報》的「黃鶴獎」書法篆刻比賽中榮獲金獎,而後又在西泠印社首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中獲獎,獲獎作品還被放大印在了封面上。 兩次獲獎就讓書法界記住了「古泥」這個名字。就連臺灣和日本的書法界都有了關注。

古泥 篆刻作品

臺灣的《印林》雜誌作了「拓印先驅古泥」的專題介紹。我問他,你年紀輕輕,20出頭就是當地的文化館館長、河北省政協委員,是不是有什麼背景?他說沒什麼背景,如果說要有的話,那是我出道早,1978年也即14歲那年,我就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篆刻作品了,當時做這個的少。我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我的父親。他是一位教馬列的教授,還是中國紙史專家,有多部著作問世,是因為他的影響才有了我的現在。那時,人們提起我來都說我是誰誰家的小子。在老家,我父親的名氣很大。我父親年輕時曾是我們老家文化館的館長,有很多的學生。他離開文化館十年以後,我也莫名其妙地當了幾年那個文化館的館長。有很多事情你無法預知,是一種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推著你往前走,有些東西你追求了一輩子,卻無法得到,有些東西你從不奢望,忽然一下子就來了。

古泥 篆刻作品

我又說,很多朋友很留戀你1995年六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展的獲獎作品,覺得你現在的字纏繞太多,而且老師王鏞先生的影子太重。古泥說,到北京近十年的最大收穫就是學會了自信,以前寫字老考慮別人會怎麼看,現在寫字不這樣了,自己覺得怎樣舒服怎樣寫,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別人怎麼說是一回事,字還得自己寫。

古泥 書法作品

在家鄉,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條件,都已經是相當不錯了,為什麼還要在北京買房,還要這樣來回奔波?我問。古泥說,北京的藝術氛圍好,平臺好,這是下面沒法比的,之所以沒有把家完全遷到北京,一個原因是我還沒有下決心到底是完全從藝還是從政,做一個選擇是很難的;另一個原因是,考慮愛人的工作安排,最主要的還是孩子的上學問題。

我又問起他書畫市場的情況,他說,要說在同齡人當中,他的市場情況可算是其中最好的一個了。我說,市場是不是主要在家鄉這一塊,他說不是,全國各地都有,家鄉那邊市場氛圍並不好。

古泥 畫作

我說,《書法雜誌》準備做一個通州專題,其他人我都做了採訪,就缺你了,你準備一些個人資料和作品吧。他說,手頭沒有新東西,最近又較忙,真沒時間靜下來寫。我說,那就用北京湖南聯展的作品吧。他說也只有這樣了,只能是對讀者深表歉意。

有多少人懷著藝術夢想興衝衝來到北京,又有多少人最終不得不無奈地離開北京。這是一座缺乏溫情的冷酷的城市,是一座不相信眼淚的城市,也是一座讓人愛恨交加的城市。每個到過這座城市的人都會感受出自己的微不足道。城市的大胃時刻在消磨你的神經和意志,消磨你的自尊與自信,也無時不膨脹你的欲望。這同時也是個缺乏街頭奇遇的年代,缺乏一飛沖天的豪氣與傳奇的時代。不停地奮鬥,不停地積累,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賽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不遠的工地上,有電鋸的聲音,還有偶爾喊叫的聲音不時傳來,我抬頭望去,在高高的腳手架上,稀稀落落的幾個民工在藍天的背襯下,就像幾隻奇怪的大鳥。

古泥 畫作

相對眾多的北漂,通州這群書法人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成功者,也是幸運者,雖然各自的境況可能會有差別,但至少是有了一個好的起點。除了本身所具備的素質和處世為人的能力之外,最關鍵的還在於他們找準了適合自己進入這座城市的切入點。除此之外,他們大都還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基本都是以到北京求學為起點的;其二,書畫兼能,即使原先不畫的現在也開始畫了,所謂兩條腿走路,這是由書法、繪畫不同的市場境況所決定的。

古泥 畫作

有限的幾次接觸只能讓我提供他們的一些表面現象,他們隱秘的內心深處我是無法探尋到的。在日復一日平淡的日子背後,又會隱藏些什麼?在多年的漂泊之後,那種強烈的家園趕是否已經消退?我無法給出答案。

但,此心安處,即為故鄉

相關焦點

  • 韓登安:近世印人,唯趙古泥能得分朱布白之妙
    趙古泥 (1874-1933),原名趙石,初名鴻,字石農,號慧僧。後來因非常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泥道人。由於對吳昌碩的崇拜,名其室曰「拜缶廬」。江蘇常熟人。幼失慈母,只讀過三年私塾,少為藥店學徒,三年無所成。憤極奔姑蘇寒山寺,欲削髮為僧,未為所納。
  • 中國微型篆刻傳承人沈耕華:唯有不辜負 方能歸初心
    一九三七年八月,沈耕華先生生於上海,上世紀六十年代,師從著名篆刻家趙古泥門生李犖群先生(篆刻家鄧散木之同門兄長)學書法、攻篆刻,成為入室關門弟子,亦即古泥門下第三代傳人。李犖群先生對其盡心賜教,呵護有加。沈耕華先生不僅書法造詣頗深,精通各種書體,運筆蒼勁有力,古樸雄渾,其金石篆刻造詣更是一絕,在絕不藉助放大鏡的前提下,僅憑最普通的篆刻刀,肉眼鐵筆,行雲流水。
  • 金石永年--榮寶齋在線迎新春篆刻名家專場正式上線!(專場名家作品欣賞)
    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滄海印社理事。現進修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專業。榮獲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第三屆東北亞國際書畫攝影展銀獎。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篆刻組最高獎;中國芮城首屆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百佳獎;中國芮城二屆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優秀獎;中國芮城三屆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百佳獎;黑龍江省第二屆書法精品展最高獎;黑龍江省第十二屆篆刻展一等獎;黑龍江省第十三屆篆刻展一等獎;黑龍江省第十四屆篆刻展特邀;黑龍江省第十五屆篆刻展特邀。
  • 上海博物館舉行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 古書畫精品薈萃
    上海博物館舉行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 古書畫精品薈萃2015-12-9 17:12:44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程 選稿:葉頁 圖片說明:吳湖帆一生鑑藏主要圍繞董巨、趙孟頫、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吳惲等畫史主流文人畫家的作品,圖為董其昌的畫禪室小景圖冊。
  • 經史如詺 金石為開——「龔望三古傳薪篆刻展」亮相龔望紀念館
    1957年在寧河後七裏海北岸發現戰國一漢代遺址古文化遺址,發現暴露的古代遺物有夾砂紅陶和泥質陶兩種。有瓦當、繩紋磚、缸、盆、壺、甕甬等殘片,同時還有冶煉作坊和墓葬地等。1972年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唐石父及龔望、馬印泉等多位專家、學者到此考察研究。集書法、篆刻、國學、佛學於一身的龔望先生一生愛匋、藏匋、研究匋,教導學生「取法乎上」,從中華文化的文脈的源頭進行書法、篆刻的教學。
  • 書畫鑑賞與書畫收藏的含義
    鑑定建立在欣賞的基礎上,只有懂得欣賞才能判斷作品的真偽:欣賞又是鑑定的演進,高明的鑑定家必定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然而,判斷真偽與優劣有時又是兩回事。藝術水準好的書畫作品並不一定是真跡,如有些代筆的作品;而有些藝術水準較差的作品,也不一定是偽作,如一些不善書畫藝術的名人墨跡。但高超的藝術家,其作品再差也不至於差到哪裡去。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書畫交流】王萬宏先生書畫創作座談會在敦煌書畫院舉辦
    敦煌市書協、敦煌市美協和敦煌書畫院聯合舉辦王萬宏先生書畫創作座談會。王萬宏先生主講了書畫同源與書畫藝術之間的關係。他在講座中說,敦煌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藝術的發祥地,正是在敦煌完成了我知識結構的轉移,完成了我的書法藝術由業餘向專業方向的轉型。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學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
  • 方寸乾坤——印石篆刻專場擷英
    不僅書畫圈久慕其名,古玩圈、文玩圈對它同樣青眼有加。這也使得田黃不僅在高峰時堪稱壽山石價格的高地,即便行情平淡,它依然是最堅強的堡壘。 正因如此,各大拍賣的相關板塊,都將田黃石的徵集與上拍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畢竟,佔比百分之十的田黃成交往往決定了百分之九十的成交額。不過現如今,隨著市場的日趨成熟,諮詢的高速流通,也造成徵集的難度逐漸增大。
  • 「印從書出」和「知白守黑」為什麼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理念?
    直至清朝以後,碑碣研究風氣的日益興盛,書法篆刻家的積極參與,筆法刀法方面的改良進步,篆刻流派群體的應運而生與篆刻美學體系的漸趨完善等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終於塑造出篆刻歷史上的第三次輝煌。篆藝始興名家出清朝篆刻藝術創作形成蔚為壯觀之勢,篆刻流派眾多、支脈繁雜。這些流派中藝術感染力綿延至今的當屬「徽派」與「浙派」。
  • 書法篆刻家傅偉華試驗數千次創出「甲骨文鈞瓷龜甲片」被河南省...
    是日,著名書法篆刻家傅偉華攜手創作團隊將創作出的一片「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和甲骨文書法長卷《蘭亭序》捐贈給了河南省檔案館,為頌揚黃河文明、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席念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蘭亭教育獎獲得者王建國,河南省檔案館接收徵集處處長王培正,河南省檔案館接收徵集處一級調研員李建敏,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隊領隊潘偉斌,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殷江林,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總商會副會長、博雅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曹永彬,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鄭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館創始人劉一田等出席了本次捐贈儀式
  • 迎雙節——時金增胡振聲展出書畫合璧作品
    天津北方網訊:由中國致公黨天津市委員會、北方網天津書畫、中國致公黨天津市河北區委員會、天津玲瓏閣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藝術服務大眾,送文化進社區"名家書畫系列展之"夢回大唐,拜讀杜牧--時金增胡振聲書畫合璧展"。10月1日在玲瓏閣畫苑(王串場街煥玉裡社區)開展。
  • 書畫落款知識大全,你需要的都在這兒
    二、書畫題款常識中國畫是融詩文、書法、篆刻、繪畫與一體的綜合藝術,這是中國畫的獨特的藝術傳統。特別是古書畫多採用歲陽、歲陰(即所謂大幹支),故列表附於卷末,以備檢索。三、常用落款用詞長輩:吾師,道長,學長,先生,女士(小姐) 平輩(或小一輩):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
  • 中國古代書畫的起源及鑑賞
    三、書畫的流派 某一家書畫作品的藝術風格,為另一家所承繼。這一藝術風格既從那一個藝術風格而來,在形式、性格上或多或少的保留了那一風格的某些共同之點,這就是書畫的流派。利用這方面的認識,對鑑別所起的作用在於: 第一,說明某些作品的時代性。 第二,說明某些作品的時期性。
  • 讀書最上乘養氣亦有以 畫家吳靜初詩書畫印四絕
    大雪放晴,落墨下筆:雙勾、沒骨、設色、水墨、潑墨、潑彩、工筆、意筆,工意兼具,無一不善,無一不妙,他以形神兼備有聲於中國畫壇——由西泠印社、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浙江省美協等主辦的「吳靜初作品展」12月11日在浙江美術館盛大開幕,布滿三大展廳的130餘件(組)花鳥作品意境高雅,與書法、篆刻相得益彰,充滿了書卷氣。重學養、求通變,書畫篆刻兼而好之。
  • 翰墨大明山·福澤古越地|桂魯書畫名家齊聚大明山,以藝術共話中國夢
    為喜慶祖國70華誕,10月8日-11日,一場由南寧大明山風景旅遊區管理委員會、南寧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廣西大明山旅遊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寧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南寧城建東元世紀商務投資有限公司承辦,南寧明頂商旅有限公司協辦,以「翰墨大明山,福澤古越地」為主題的桂魯名家書畫藝術交流會在壯美的廣西大明山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