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從書出」和「知白守黑」為什麼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理念?

2020-12-05 人美renmei

在中國古代傳統篆刻藝術發展史上,通常公認的有三個篆刻高峰時期,先秦、兩漢、魏晉與清朝。先秦時期以古璽印章為主流,其風格多樣,以蒼勁厚重、凝練精蘊與古樸典雅見長,具有一種歷久彌新、韻味悠長的藝術氣息,被後代篆刻人奉為印章中的至寶。兩漢魏晉之時,官印的實用價值得到極大地發揮,王公諸侯、各級官員乃至讀書人幾乎人人配印,漢印的風格特徵完全迥異於古璽,基本以平正端莊、內斂規矩與古雅衝淡見長,非常適合初學篆刻的人效法臨習。魏晉之後,印章之法逐漸淡出人們的藝術視野,以後多個朝代篆刻進入相對比較沉寂的斷層時期。明朝雖有燈光凍石材的發現與文人墨客的參與,可惜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篆刻藝術終未能在此朝再攀高峰。直至清朝以後,碑碣研究風氣的日益興盛,書法篆刻家的積極參與,筆法刀法方面的改良進步,篆刻流派群體的應運而生與篆刻美學體系的漸趨完善等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終於塑造出篆刻歷史上的第三次輝煌。

篆藝始興名家出

清朝篆刻藝術創作形成蔚為壯觀之勢,篆刻流派眾多、支脈繁雜。這些流派中藝術感染力綿延至今的當屬「徽派」與「浙派」。徽派主要是由安徽及附近地區的篆刻藝術家聚結而成,包括程邃、高鳳翰、沈鳳、巴慰祖、潘西鳳、桂馥、鄧石如、吳讓之與徐三庚等諸多篆刻大家。浙派主要是以杭州地區「西泠八家」為基礎形成,包含丁敬、黃易、蔣仁、奚岡、錢松、陳豫鍾、陳鴻壽與趙之琛等藝術家。徽派、浙派雖然在篆刻刀法、藝術風格、美學追求與創作傾向上存在諸多不同,但是卻共同發展並促進清朝篆刻藝術達到新的歷史高峰。清朝篆刻藝術參與的文人眾多,力圖追求秦漢時期的印章底蘊,徹底扭轉明朝時期不良的篆刻習氣,並且以古雅風格為印章作品的藝術追求。篆刻已經不再是一種「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門體系完備、規律眾多、風格多樣且從者如雲的專類藝術。諸多篆刻大家的不斷創新與刻苦治印推動清朝篆刻藝術的全面發展,當然其中不得不提及徽派的中流砥柱——鄧石如。

明 文彭 「琴罷倚松玩鶴」印及邊款

完白直指印中義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自號完白山人,早年家境貧寒,未獲得良好的私塾教育。成年之後四處遊學,一生布衣未入仕途。鄧石如畢生致力於書法與篆刻的創作與研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藝術成就。鄧石如書法作品面世之後被時人廣泛稱讚,清朝書法家包世臣尊其為「四體均工,國朝第一」。當然「四體均工」不免有些言過其實,書法史上公認的是鄧石如篆、隸書成就,流傳至今的諸多小篆作品,線條功夫的確是無愧「國朝第一」的稱號,在當時就被世人譽為「疑為古人所書」。鄧石如《白氏草堂記》被認為是小篆入門的最佳選本之一,目前很多大學書法專業均以此作品為篆書學習教材,臨摹研習之人更是不計其數。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為不可作之書,自非好古之士,鮮或能之。完白既出以後,三尺豎僮,僅解操筆,皆能為篆。」鄧石如之前很少有人專門臨摹篆書,認為篆書過於古奧艱澀,基本無法臨習出來。鄧石如在小篆創作上取得成績之後,為當世習書人提供了研習書藝的新途徑與新思路。篆書臨習日漸成為當時書法學習的一種主流風尚,剛剛會拿毛筆的兒童都開始臨摹小篆,可見鄧石如對於清朝書法風氣影響之深。小篆創作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後,鄧石如進而把小篆的書寫線條成功運用到印稿中,使書法與篆刻的關係變得更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並總結自己多年的篆刻創作經驗與心得體會,最後歸納出具有核心價值的兩大治印綱領——「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

完白山人

「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篆刻理念具有深刻的美學內涵與明確的現實指導意義,成為後世篆刻人治印時要遵循的基本法則之一。

知白守黑

「印從書出」泛指篆刻藝術的源頭來自於書法,當然這裡的書法藝術基本專指篆書藝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小二篆。清朝許容《說篆》:「凡作一印,先將印文配合,章法毫髮無憾,寫過數十,方擇而用之,自然血脈流通,舒展自如。」文中提到的「印文」就是指在刻印之前設計的印稿,而「章法」則是指印章中幾個字的具體安排問題,兩者均是指向大小二篆的書寫功夫。魏錫曾《〈吳讓之印譜〉跋》:「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鄧石如大力倡導「書從印入」與「印從書出」的篆刻理念,是有明確的理論做指導,最終促使自身印章創作達到奇品的境界。李兆洛在鄧石如「筆歌墨舞」印章後面的補款:「大抵斯藝貴,原本篆籀途;六書得其理,點畫鹹可儀;使鐵如使毫,所向無不疑。」李兆洛的補款是對「筆歌墨舞」這方印章價值的充分肯定,治印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延續的是篆籀路途。「使鐵」和「使筆」原理是相通的,即指拿篆刻刀與拿毛筆只是使用工具不同而已,這種篆刻追求的大致方向與創作思路是正確的,一方印章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是印稿書寫得是否成功,即指篆刻藝術三法中「筆法」與「章法」安排得是否合理。

筆歌墨舞

印章藝術通常要遵循的是三法合一,那就是章法、筆法與刀法三者之間的完美配置與有效融合。相對而言,刀法是三法中最容易掌握的技巧,主要可以分為切刀與衝刀兩大類。對於篆刻人來說刀法的難度並不大,許多工匠都可以十分熟練地完成。章法和筆法就相對難以把握,需要多年紮實的篆書功夫與經驗積累。秦爨公《印指》「章法,全章之法也。俯仰向背,各有一定之理而實無定也。」章法是全章應當遵循的基本法則,需要在一方小小的印章之中體現出疏密、方圓、動靜、正側、順逆、虛實、穿插、呼應與巧拙等多方面的美學要求。筆法是指用筆的方法,毛筆書寫之後的線條要達到一種老辣蒼勁的創作境界,比如古人書論所提及「屋漏痕」與「錐畫沙」的藝術感覺。「錐畫沙」似的線條韻味需要多年的篆書臨摹功底,絕非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

石戶之農

「印從書出」既是學習篆刻藝術應當遵循的一條基本法則,也是衡量印章優劣的客觀標尺。有明一代印人的印章目前很少有人去臨摹效法,多半原因是當時書法界缺乏研習篆書的習慣,印章中自然就會缺少篆籀之氣。西泠八家之一的黃易對自身篆刻心得的總結即「小心落墨、大膽奏刀」。「小心落墨」是指篆刻印稿的書寫需要注意到很多方面,需要多次嘗試、反覆斟酌與不斷修改,最後才能力保印稿不出現大的差錯。「大膽奏刀」則是強調刻制印章時用刀要自信果斷、犀利痛快,不能有絲毫的優柔寡斷與猶豫不決。鄧石如印章作品「石如」是「印從書出」篆刻理念的具體體現,白文「石如」與《白氏草堂記》中所書寫的小篆「石如」兩字幾乎是一致的,區別僅僅在於一種是用刀刻制而成的印章,一種是用毛筆直接書寫而成的小篆作品。

清 黃易 「金石癖」印及邊款

「知白守黑」,主要是指篆刻空間安排方面的創作理念。包世臣《藝舟雙楫》:「是年又受法於懷寧鄧石如完白,曰:『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出「奇趣」的效果。黑的部分當指毛筆書寫的線條本身,白的部分當指被黑的線條分割後的留白。傳統書法、繪畫、篆刻對留白非常重視,留白的部分在傳統藝術中通常被稱為「虛」,書寫的線條本身則是「實」。「虛實」兩者之間是相互襯託、彼此呼應的關係。「虛」的部分並非是毫無內容的空白,它反而會在藝術作品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也就是古人所言的「虛處生輝」。

清 鄧石如 「意與古會」印及邊款

篆刻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小中見大」。一方印章,大則十幾釐米見方,小則幾釐米見方,印文以幾個到十幾個字居多,需要處理的關係有很多方面,小到每根線條的粗細長短、線與線之間的留白,大到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及印章整體上的風格等等。鄧石如白文印章「石戶之農」是疏密相間、對比鮮明與大開大合的典型。治印刻章之時,印章效果從留白中就可以有大致的判斷,「石戶之」三個字線條之間的留白充分體現出「疏處走馬」,而「農」字線條之間的留白傳遞出「密不透風」。「知白守黑」觀念的提出和實踐,使印人在治印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與不足,並且加以修正,對印章作品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具有指導意義。

清 鄧石如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印及邊款

後世為印俱崇習

鄧石如「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兩大理念對後世篆刻藝術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並為後世篆刻學人提供正確的臨摹門徑與合理的治印思維。

其一,篆刻藝術需要核心的藝術理念與基本的藝術標準做相應的支撐。篆刻要徹底脫離以往「末技」的窠臼,成為一門超然獨立且體系完備的藝術種類,必須有自身獨特的理念做根基,否則這門藝術難以有持續創新發展的原始動力。「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兩大原則公之於眾後,立馬起到「登高一呼、應者如雲」的效果,成為篆刻界普遍認可的核心理念。清末篆刻大家黃牧甫在其篆刻邊款中言:「「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卓見定論,千古不可磨滅。」近代篆刻家趙石《印譜自記》:「摹印之道,於金石文字篆法中求之則易就,近人多欲刀法求之,故十八九不得其門。」強調摹印的方法應當是從金石文字中去摹習,也就是從大小二篆中去學才是正統之路。篆刻藝術在鄧石如之前的多個朝代拘於「末技」,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缺乏綱領性的原則與核心性的理念。鄧石如善於總結自身治印刻章的創作經驗與藝術心得,並且用形而上的理念加以概括與提煉,從而把清代篆刻藝術帶入新的理論高度與藝術境界。

《飛鴻堂印譜》

其二,「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觀念推動篆刻藝術體系趨於完備,進而促進清朝篆刻藝術的全面發展。鄧石如篆刻理念與印章作品不但促使自己成為篆刻界的一代宗師,而且在客觀上影響後世很多篆刻大家,進而促進整個朝代篆刻藝術的全面發展與繁榮。陳瀏《〈望雲軒印集〉自序》:「鄧以傳之包慎伯,慎伯傳之吳讓之,印學至此,可稱美備。」陳瀏自序中這段話梳理出徽派篆刻體系大致的發展脈絡,鄧石如把自己的治印技藝與篆刻觀念傳授給包世臣,包世臣又傳授給吳讓之,印學發展到吳讓之的時候,徽派印章藝術才稱得上是「美備」。吳讓之《吳讓之印存》自序:「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吳讓之見到鄧石如(完白山人)的篆刻作品之後,不再臨習其他篆刻家的印章,專心臨習鄧石如的作品,可見吳讓之對鄧石如篆刻成就的認可與崇拜。吳讓之是清代繼鄧石如之後的又一位影響深遠的書法家與篆刻家,尤以圓朱文印章被世人認可,亦是徽派篆刻體系的中堅力量,深受鄧石如治印理念的影響與感染。胡澍《〈趙撝叔印譜〉序》敘述趙之謙的學印經歷:「自其兒時,即善刻印,初遵龍泓,既學完白,後乃合徽、浙兩派,力追秦漢。」趙之謙被尊為篆刻界「清末三家」之一,而且是屈指可數的詩書畫印皆精的藝術全才。趙之謙早年即擅長刻章技藝,初學浙派的丁敬,進而學習徽派的鄧石如,最後融合徽、浙而自成一家,遂成篆刻界不可多得的奇才。綜上所述,鄧石如之後的篆刻家幾乎都研習臨摹其篆刻作品,並且延續發展其創作觀念與治印思維,最終促使篆刻藝術在清朝形成百家齊鳴的鴻篇之勢。

《賴古堂印譜》

其三,「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觀念為後世篆刻藝術的學習提供正確的途徑與基本的方法。中國傳統技藝多半有自身獨特的學習門徑,不得門徑者多半會徒勞無功、半途而廢。「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即是篆刻學習的門徑之一,鄧石如之後的篆刻學人均效法之。胡唐《古蝸篆居印述·序》:「摹印一藝,固文人餘事,溯河尋源,當以秦漢為星宿海,然必專心篆籀,而後能造其極。」胡唐認為「摹印」的技藝需要追本溯源,必須要「專心篆籀」,篆籀即指大小二篆,實質與「印從書出」有殊途同歸之意。摹印技藝應當以篆籀學習為核心,追求秦漢時期印章的古風,然後印章創作才有可能達到「造極」的境界。吳昌碩《耦花庵印存》序:「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吳昌碩擅長篆書與篆刻的創作,是引導篆書篆刻潮流的一代宗師。吳昌碩認為「刻印」本不是很難,刻印即指刀法,認為刀法是不難把握的技巧。而難的是做到印章中的字體純一、配置疏密、朱白分布與方圓互異,此均屬於「筆法」與「章法」的範疇。「筆法」與「章法」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疏密、分布與方圓等規矩的源頭均來自大小二篆。「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理念經鄧石如提出之後,其影響深遠。目前篆刻的學習與講授仍然延續鄧石如的衣缽,多半以篆書的臨摹與研習為基礎,進而臨摹創作印章作品。而沒有篆書做基礎的篆刻學習幾乎是無本之末、無源之水,幾乎不可能學成或掌握篆刻這門傳統藝術。

內容選自《書法教育》2018年第3期

黃峰《「印從書出」與「知白守黑」——也談鄧石如的篆刻理念與美學追求》

相關焦點

  • 方寸之間 變化萬千的女書篆刻與肖像印篆刻
    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湯紅輝)最近,青年學者、藝術家曾凡忠博士已完成漢字、女書篆刻、肖像印篆刻藝術作品近100方,他將於下半年舉辦篆刻作品展,含漢字、女書、生肖、肖像印篆刻近300方。曾凡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致力於中國針灸、剪紙、書法、篆刻、古琴、馬頭琴藝術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學習。
  • 書畫篆刻家 古泥訪談實錄
    1995年、1999年在 中央美術學院 學習,從師著名書畫家 王鏞 、賈又福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古泥的情況與其他幾位都不同,雖然在北京,但還擔任著河北遷安市文聯主席的職務,那邊有事還得上過去,只是工作相對清閒一些。古泥最近常不在北京。我只能做電話採訪。好不容易打通他河北的電話,問了一些基本情況。他說,最近正在黨校學習,脫不開身。
  • 90後篆刻藝術家談年少成名 韓勇:我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
    我們遇到了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更多人愛上書法的原因楚:你是如何看待篆書和篆刻之間的關係?韓:書刻關係密切相連,篆書乃篆刻的生命之根,靈魂所在。篆刻是由兩個字組成,一個「篆」,一個「刻」。篆,表示篆書的意思,刻,其實是一種加工的記憶。不通篆書的篆刻肯定是無根之木,會篆書懂篆書才能治好印,所以這兩者必須高度融會貫通。我深知這一點,所以一直書印兼修,知行合一。
  • 天津市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將於10月25日在天津美術館開幕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天津市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將於10月25日上午在天津美術館開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天津市廣大青年書家和青年書法愛好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守初心,擔使命,書寫新時代,勇攀藝術高峰。
  • 純手工自製整體鎢鋼篆刻刀全過程,看看篆刻利器是怎樣產生的!
    有很多網友都在問我的篆刻刀是怎麼做出來的,今天就我手工制刀的全過程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用的是株洲鎢鋼YG8,鎢鈷類硬質合金,耐磨性好,密度14.5-14.9,硬度8-9,長度150毫米,寬度6毫米,厚度4毫米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經史如詺 金石為開——「龔望三古傳薪篆刻展」亮相龔望紀念館
    這個展覽集經文、書法、漢匋、篆刻為一體,意義非凡。龔望先生生前對學生的指導教誨至今仍歷歷在目。龔望先生經常講:學習篆刻須從篆書和秦漢印入手,好處有三:一是從一開始就接觸正宗的篆法。二是把握穩健、渾厚、圓潤的線條和相應的刀法。三是形成樸實、大氣的審美取向。現僅就龔望先生指導教誨學生習印的點點滴滴從三個方面做一介紹。
  • 差錯和威脅管理(TEM)之:基礎理念
    差錯和威脅管理(TEM)之:基礎理念 來源:民航資源網 作者:倪海雲 2015-05-06 10:54:511994年德克薩斯大學人為因素研究項目組和達美航空公司之間合作利用駕駛艙觀察座實施定期航班航線的觀察審計。當時所有方認識到,如果航線審核工作要發揮作用,即,真的看看航線運行上發生了什麼,必須實施保密性的保證——不會讓法規或組織管理層危害到被觀察的機組。機組必須相信不會有任何個人的反應;否則,他們知道被觀察和審計,往往會「假裝」或「想方設法」呈現出他們最好的表現。
  • 創業印章首屆DIY手工篆刻文化活動完美落幕!
    本次活動由深圳市創業印章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特邀深圳市書法院趙永金院長」親自講述篆刻文化,並教現場大家如何雕刻。活動當天共有30多人參與並感受體驗了篆刻技藝,現場藝術氣息濃厚...  為了讓活動兼具欣賞性與參與性,本次活動一共設四個區域,分別為:籤到區、篆刻體驗區、拍照抽獎區、玉石陳列區,所有工作人員統一身著古裝接待來賓。
  • 刀尖上的藝術:陋室於山水中,篆刻在方寸間
    (孫可——《陋室銘》篆刻作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孫可——《陋室銘》篆刻作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孫可——《陋室銘》篆刻作品)撫素琴、閱佛經,遠離官場,無絲竹和案牘亂耳和勞形,追求著閒淡自若的陋室生活,
  • 廣州書法雙年展之「紅棉杯」青年書法篆刻大賽作品展
    序嶺南山長 木棉正紅——《2019-2020「紅棉杯」青年書法篆刻大賽》文/李鵬程青春勃發,翰墨飛章。值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2019—2020「紅棉杯」青年書法篆刻大賽優秀作品集與大家見面了。嶺南書法,源遠流長,既吸收了中原深厚的書法藝術,又凸現嶺南地方的特色,湧現出「白沙書派」、「竹本派」、「康(有為)體」等嶺南書藝的流派和一批功底深厚的著名書法家。
  • 金石永年--榮寶齋在線迎新春篆刻名家專場正式上線!(專場名家作品欣賞)
    語出《論語•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為:士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印文採用圓朱文,「馮氏圓朱文」圓轉嫵媚、曼妙多姿,以藝術實踐闡述了印學理論中「春花舞風、青雲出岫」的圓朱文印妙境。此印刀法爽利,線條勁健,以書入印,線條頗具書寫性。
  • 中國微型篆刻傳承人沈耕華:唯有不辜負 方能歸初心
    篆刻藝術是將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起來的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些年來,沈耕華先生藝術作品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舉辦的環球藝術雅集作品現場實刻專場拍賣會上,多件作品以幾十萬元的價格被藏家拍下;其作品在上海市「東方印韻」沈耕華藝術作品展覽會、上海城隍廟沈耕華微型篆刻作品展、「縮龍成寸」沈耕華微型篆刻展上獲得如潮好評;沈耕華先生曾擔任中央電視臺《尋寶》節目頒獎嘉賓,並多次以特邀嘉賓和展示人身份參加上海市學習節、上海市文化藝術節。
  • 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
  • 廣東篆刻世家夜雨屋漏 名人刻本頓成廢紙(圖)
    喬軍偉 攝本報訊 (記者 陸建鑾)三代從事篆刻的民間藝人項頌秋,家中收藏有多位廣州名人的印章刻本,特別是民國初年的一些名人印章尤為珍貴,如陳濟棠、餘漢謀、許崇智等。前天晚上的一場暴雨,受隔壁整修牆壁漏水影響,項頌秋家中近半面積受淹,兩本珍貴的名人印章刻本被水淹後糊成一團,成為廢紙。
  • 「有福之州」拍了拍你,第五屆海峽兩岸篆刻大賽入圍名單來了!
    已經連續擔任多屆大賽評委傅永強感嘆道,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篆刻愛好者參與。今年不僅來稿數量多,而且總體質量也有所提升。這充分說明了篆刻藝術的魅力和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的影響力。  以方寸傳萬世風情,以刀趣載千秋訊息,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起源至今的37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10餘個朝代。從實用到審美,從粗放到精妙,篆刻承載中華民族的審美基因和精神內涵,更提倡百花齊放,入古出新。
  • 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徵稿啟動!
    篆刻是中國漢字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有著醇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一方小小的石頭在海峽兩岸綿延不絕的交往中傳遞著同宗同祖的文化,成為兩岸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梁之一。
  • 技法分析:篆刻過程中的上石手法
    但我們因為「刀法」是篆刻主流技法三要素(即篆法、章法、刀法)之一,所以我們把三要素連在一起介紹了,把「上石」放在了「刀法」之後。 所謂「上石」,簡言之,就是把寫好的印稿文字轉印到石面(或者其他材料的印面)上,印稿轉到印面上之後,是鏡像反字或反圖,只有這樣,刻完鈐印出來,才是正稿。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
  • 篆刻印章怎麼破殘?
    分析當代篆刻作品,總體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工整的,一類是寫意的。工整一類的印章,印文與邊欄均需工整,如果印文甚工,而邊欄斑剝不全,則多不調合。相反的寫意一類的印章,如果印文斑駁,而邊欄整齊劃一,便也覺得不倫不類。那我們怎麼才能才能把握好尺度,做好印章的破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