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2021-01-09 談藝錄

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原話是:

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

刻印本來並不難,難點只有三個:1、字體之純一;2、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3、方圓之互異。其實這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以展開鋪開來詳細說一番,之前也寫過一篇介紹這段話的文章,但最近由於不斷發現朋友們臨印、創作的具體問題,覺得值得再說一次,限於篇幅,這篇只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方圓。順帶補一點這三個難點的解釋:

吳昌碩像

1、字體之純一。主要說的是字法,認識各種篆書,明曉各種印式,知道造字原理,通曉文字基本知識並能將之鮮活、和諧地集中在同一個印面裡;這一條要做的學習努力是這幾方面的:熟悉篆刻史,學文字學,臨古璽印,臨名家印,見識各種古器物(見不到就見圖片),養「學人氣」,「文人氣」,「金石氣」。

2、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主要說的是章法,這一項打算在鄧石如、趙之謙兩位印家時已詳細舉例說明,吳昌碩這方面的理論來源是也是鄧石如和趙之謙兩位大師,理論的核心是「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也有人說:「疏處可以容身,密外似難間發」,意思基本相同)、「計白當黑」。

3、方圓之互異。這是今天的內容,牽涉字法、篆法,亦牽涉章法、刀法,牽涉作者的審美,幾乎貫徹篆技法的各個方面。

方跟圓是兩種形狀,也基本是兩種狀態,也是兩個審美著眼點與出發點。方一般是端正的,平穩的,靜止的。圓一般是欹斜的,流動的,運動的。當一方印面中同時存在兩種狀態的形狀或兩種狀態的筆畫,這方印面裡的內容就產生了視覺對比,增加了審美內涵,把它們渾融於同一方印,就是我們平常我們說「動靜合宜」「方圓適度」,指的就是動態的元素和靜態的元素和諧相處。

一、字法與篆法、章法中的方圓

一方印裡只有靜態元素,就是只有平方正直的筆畫或線條,表現的固然是安靜,端莊的,但同時也可能是死板、呆滯的;一方印裡只有動態元素,就是只有圓轉流暢的筆畫或線條,表現的固然是活潑、生動的,但同時也會是不安的、凌亂的。因此,要讓動態的圓與靜態的方和諧相處在同一個印面裡非常重要。當然,上面所說是相對的。因為規是圓的,矩是圓的,講方圓其就是講規矩,要照客觀形態的存在來安排印面內容,印面是方的,要以總體方的內容來安排(這是常態,因為印面通常是方的,因此有了平方正直的繆篆佔主流的印章文化);圓的印面,要以總體圓的內容來安排,否則就內外相悖,矛盾百出。

由此,我們至少得到這樣一個經驗:方形的印章,它的審美是基於穩定的,總體以方的內容來適應印面,同時要添加動態的圓的元素,使它動起來。圓形(或隨形)的印章,它的審美一般是基於運動的,總體要以圓的內容來適應印面,同時要添加方正或平直的元素,使它靜下來(來楚生先生說隨形章不雅,不合正式,其中並不指正圓的印章)。方形的印章,需要動態的擾動,圓形的印章,需要平直線尋找安靜,使它穩定下來,有秩序起來。我們舉工穩印家的例子(分別是明代名家汪關和近現代名家陳巨來)來說明:

(汪關與他刻的趙宧光印)

這是汪關給大書家趙宧光刻的私印,正方形玉印印式,這方印中最突出的圓線條處理,不在印字處,而在「趙」字左側上部,如果不是這裡的圓轉線條處理,整方印都會失去神採,變得僵硬呆板,其他部分的線條,大多是平直的線條,像是拿著尺子在畫線。

(陳巨來和他的兩方圓印)

這是陳巨來先生的兩方印。如果不是」飛鴻「一方印中的」工「部與」鳥「部短短的平直線條以及」北室「一印中室部下橫的平直給兩方圓(或橢圓)印找到穩定感,這兩方印就基本上失去了端正感,失去了基準坐標線。有朋友說了,汪關有完全沒有直線的圓印啊,是的,有,我們拿來看,有代表意義的是這兩方:

(汪關的兩方圓或橢圓印)

顯然,因為線條的排疊,印面的對稱處理,以及「流」字頭部小圓擾動元素的對比處理,」李流芳「一印是神採飛揚的,汪關追求的就是流麗的效果,但它有一個較致命的問題,這方印沒有垂直和水平坐標,整方印失去了基準線,無論怎麼鈐印,都覺得它是傾斜的,另一方印」偈菴「一樣,就算偈的右邊上部有平直線,因為「菴」字在印面下方的原因,這方印始終是不穩定的,當然,這樣的印,也不會用在特別正式的場合,閒章嗎,略不穩定,問題不大。

以上只是方圓變化在圓印與方印中的一點應用罷了,其實在臨習漢印的過程中,類似的在字法、篆法上的變化例子也時時存在,臨摹時要心中有數。比如:

(漢印中的方圓變化)

兩方都是漢私印,印面也都是兩個字,左邊一方「趙利」工穩整飭,安安靜靜,因為缺少必要的方圓變化,所以顯得相對呆滯,給人的感覺就是工藝味道相對較重;右邊一方印中的方圓元素變化要多一些,「趙」字頭部的變化要豐富了很多,因此印面看上去露舒服了很多。當然,這兩方印的區別遠不止此,「趙同」一印還有界格的添加做的空間上的調整等,「趙利」一印還有縱向線條配比中趙家肖部頭頂三豎的特別處理等。如果僅以這兩方印比較,前者可能是個熟練的匠人,後者可能算得上匠人中的藝術家了。前面所舉汪關一印中「趙」字的做法,或許就來源於此,汪關太熟悉漢印了,他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來源於漢印。

二、刀法中的方圓

篆刻當然是包括篆和刻的,說完了篆,再說刀法(刻)。將方圓在篆刻刀法中應用的最徹底的是浙派的大師們,他們甚至在每一方印裡都包涵了方與圓的變化,並由此形成了浙派印風中刀法的主要特徵,這裡只舉開派大師丁敬的印來看,其他各家翻看印譜就好了。

(丁敬和他的兩方印)

上面一方白文印,「王樞印信」,下面一方「丁敬身印」,如果放大了看,都能極清楚地看到每個轉角處的「外方內圓」,「外方」以構建方形字形以適應印面,內圓以保證渾厚敦樸氣息鮮活,這種方圓結合的刀法特徵,構成了浙派最顯著的印風特點。其實,如果放大從細部來看,除了轉角處的方圓刀法處理之外,其實還有每個筆畫的起收筆外的方圓處理,也是具有豐富變化的,如圖中的1和2。

(上述兩印中的方圓變化元素)

白文印中的王字的三個起筆各不相同,分別做了兩個有筆意(不同筆意)的起筆和一個具有明顯刀痕的起筆,初學者臨這樣的印作或者會想把它們處理成完全相同,但其實那樣卻失去了大師最初的藝術創作中的方圓思想(因此這些細節一定要考慮到,臨出來,臨不出來也要理解到):方處更體現刀痕,圓處更包含筆意,這是刀情筆趣渾然的作品,是真正的「有筆猶有墨」、「有刀亦有石」的作品。

其實方圓刀法也可以從漢印的學習中獲得,最典型的出處是西漢的印和東漢的印的區別,比如:

(西、東漢印的明顯區別也是方與圓)

漢印中的文字當然都是平方正直的繆篆,這是為了適應印面而特別創造出來的有別於小篆的字體,但西漢印中的文字線條多以圓起圓收,而東漢印中的文字線條多以方起方收,一則顯示的是渾厚與淳樸,一則顯示的是端正與陽剛,這正是圓與方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漢印的臨摹過程中熟練掌握了這些,在後期的創作中,才會真正的「入古出新」,真正創作出方圓兼備的好作品來。

關於方圓,還有很多值得說的內容:比如文字佔印面空地(佔印面面積)的方圓對比,比如不同文字體系或同一文字體系下採用不同的篆法的方圓變化、方圓互參綜合運用等等,此不再贅述。在中國古人的概念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是天然的矛盾和辯證存在,「天圓地方」由此也構成了中國人最樸素的一對方圓概念,「有規矩有方圓」長期以來漸漸深入中國人審美思想深處成為重要的審美構成元素,初學者要儘可能在自己的創作和臨摹中掌握這個基本難點的處理方法,以有助於學習和創作。

(【老李刻堂】之299,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印從書出」和「知白守黑」為什麼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理念?
    清朝許容《說篆》:「凡作一印,先將印文配合,章法毫髮無憾,寫過數十,方擇而用之,自然血脈流通,舒展自如。」文中提到的「印文」就是指在刻印之前設計的印稿,而「章法」則是指印章中幾個字的具體安排問題,兩者均是指向大小二篆的書寫功夫。魏錫曾《〈吳讓之印譜〉跋》:「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
  • 讀印:吳昌碩「春蚓秋蛇」
    吳昌碩生前曾經說過:「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於書法。」這個自我評價當然是道理的,原因有三條:1、他在篆刻上涉足較早,一說10歲,一說15歲,就算自15歲始,到84歲去世,吳昌碩從事篆刻也整整70年,而且他勤奮到「與印不一日離」,怎能不好。2、他的篆刻對書畫創作起過推動作用,反之,篆刻也得益於書畫;3、吳昌碩的篆刻在繼承秦漢印與歷代印人治印精髓的基礎上,他又創造性地融會權、量、詔版、鏡銘、磚瓦、封泥等印外資料,成為「印外求印」的代表性印家。
  • 篆刻漢印作業第119方:印面元素的觀察與調度
    同時,這一方印又是方圓字形結合得非常好的印,騎字是明顯的圓轉字形,印字是明顯的方正字形,一方印中,方圓並用,用方正保證了印面的平穩和靜態,用圓曲促進了印面的活潑與動勢,如圖:(方圓互異的印面元素)此印中,「騎」、「千」、「人」三字均飽有動勢,而「印」字保持了基本方正,但「印」字的方正並不是呆呆的方正
  • 「想見嶔崎歷落人」——吳昌碩的詩文成就
    吳昌碩的好友沈石友稱吳昌碩詩的特色是言之由衷有物,一無做作浮泛之語,堪稱的評。他在校讀吳昌碩《缶廬詩》後寫道:一卷詩冰雪,中含變徵聲。苦吟添白髮,多難哭倉生。慷慨新民氣,悲涼故同情。豈如孟東野,徒作不平鳴。——《鳴堅白集》他稱吳昌碩的詩不作孟東野虛浮之語,正反映出吳昌碩詩文的一貫特色。
  • 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徵稿啟動!
    2020年,恰逢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州舉辦,為關注世界遺產,保護世界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福州名城風貌特色、現代化城市美景、古城歷史文化底蘊,彰顯福州魅力,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當代篆刻藝術成就,「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將於6月份在福州舉辦,現面向海內外徵集篆刻作品。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韓登安:近世印人,唯趙古泥能得分朱布白之妙
    由於對吳昌碩的崇拜,名其室曰「拜缶廬」。江蘇常熟人。幼失慈母,只讀過三年私塾,少為藥店學徒,三年無所成。憤極奔姑蘇寒山寺,欲削髮為僧,未為所納。不得已,乃返其父藥肆工作。業餘奮發習書練刻,每天夜半即起臨池苦練,奉同鄉缶老弟子李鍾(字虞章)為師,得其指引,乃窺門徑。後從吳昌碩學篆刻。據趙石的女兒篆刻家趙林介紹,一次「吳缶老(吳昌碩)來常熟,李先生即把我父親介紹給缶老,而且拜了門」。
  • 韓天雍教授《日本篆刻史概論》1月9日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講
    為了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增強與印學研究者的交流,上海韓天衡美術館將於1月9日(周六)舉辦由韓天雍教授主講的《日本篆刻史概論》講座。韓天雍,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1957年6月生,遼寧瀋陽人。文學博士。
  • 馬英九靠兩「貝勒爺」打江山 戰法互異
    換句話說,假如國民黨沒有推翻滿清的話,金溥聰和關中兩人,如今就算不是個貝勒,少說也是個貝子。滿族進入臺灣可分為先後兩大批。第一批是金朝大金國的宗室完顏宗翰後人的一支,今日臺灣粘氏即是完顏的後人;第二批則是移往臺灣的滿族是1949年隨同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的,多為大陸各地滿族菁英。臺灣滿族如今約有3000人,馬英九身邊就有兩個。
  • 方寸之間 變化萬千的女書篆刻與肖像印篆刻
    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湯紅輝)最近,青年學者、藝術家曾凡忠博士已完成漢字、女書篆刻、肖像印篆刻藝術作品近100方,他將於下半年舉辦篆刻作品展,含漢字、女書、生肖、肖像印篆刻近300方。曾凡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致力於中國針灸、剪紙、書法、篆刻、古琴、馬頭琴藝術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學習。
  • 技法分析:篆刻過程中的上石手法
    其實上石應當放在刀法前面講,因為只有上完石才能施刻。但我們因為「刀法」是篆刻主流技法三要素(即篆法、章法、刀法)之一,所以我們把三要素連在一起介紹了,把「上石」放在了「刀法」之後。
  • 畫家韓滉畫牛堪稱經典,個個姿態互異,各具特色,簡直畫活了!
    然而在掌管天下財賦之時,因為經常不顧百姓艱苦而堅持讓百姓按期繳納賦稅,收颳了不少不義之財,因此受到後繼皇帝的厭惡。可以說,在性情與氣質上,五牛的憨態可掬,與韓滉是很神似的,真是什麼人畫什麼東西。前人說畫牛馬最難畫的是形狀的相似,而韓滉畫牛馬一下筆就超過了所有人。真是世上少得的畫家。所以韓滉曾經自己說過:「不能定筆,就不能談論書畫。」他認為書畫非急務,因此深自隱晦,秘不傳人。丹青點染的能力,絕非泛泛之輩,人物、牲畜、風景均可曲盡其妙。
  • 「有福之州」拍了拍你,第五屆海峽兩岸篆刻大賽入圍名單來了!
    當時光踏過立秋,早已播種下的海峽兩岸篆刻藝術交流的種子,也到了收穫的季節,以「有福之州」為主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將於9月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截止投稿日期,大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河南、陝西、福建、臺灣等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參賽作品共計1402件,其中臺灣參賽作品123 件。
  • 90後篆刻藝術家談年少成名 韓勇:我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
    楚:很多人都說你是年少成名,21歲就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投展也幾乎是逢投必中,認為你是不可多見的天才,你怎麼看待?韓:鑽研書法和篆刻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也是我畢生所追求的一項事業。我聽到外界對我的評價有兩種聲音,一種說我很有天賦,一種說我很勤奮很刻苦。我認為自己屬於一半天賦,一半勤奮。
  • 經史如詺 金石為開——「龔望三古傳薪篆刻展」亮相龔望紀念館
    在臨摹漢印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習繆篆的規範寫法和變化規律,還要體味在不同的印面環境中選擇和組合繁簡不同的文字,培養篆刻創作的配篆能力。繆篆作為在形體上更接近篆刻所需的字體,或者說為了刻印而對字體做了相應增減曲繞的字體,研習繆篆可以從形體變化和章法布局上給篆刻者提供很好的啟示和幫助。但繆篆的不足之處是形體呆板,過於方正,線條缺乏變化,學印者要從繆篆中汲取篆刻所需的字形變化的營養。
  • 金石永年--榮寶齋在線迎新春篆刻名家專場正式上線!(專場名家作品欣賞)
    好了,小編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作品先後順序按作者年齡排序):1、鄒濤老師作品:安平泰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意為:安適又吉利。印文採用圓朱文,「馮氏圓朱文」圓轉嫵媚、曼妙多姿,以藝術實踐闡述了印學理論中「春花舞風、青雲出岫」的圓朱文印妙境。此印縱排,章法奇巧,刀法爽利,線條勁健。
  • 規矩與方圓
    世界是先有「方圓」,然後才有「規矩」的。如今可以用電腦代「規矩」,成「方圓」。不囿於規矩,允許出格,這是人才,出成果的一條法則。人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大凡傑出人物,只守方圓,不拘規矩。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牛頓,晚年卻一頭扎入基督教的研究與考證。他以頑強的毅力追求真理,而感情卻脆弱得像孩子那樣,愛哭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