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原話是:
夫刻印本不難。而難於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
刻印本來並不難,難點只有三個:1、字體之純一;2、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3、方圓之互異。其實這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以展開鋪開來詳細說一番,之前也寫過一篇介紹這段話的文章,但最近由於不斷發現朋友們臨印、創作的具體問題,覺得值得再說一次,限於篇幅,這篇只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方圓。順帶補一點這三個難點的解釋:
1、字體之純一。主要說的是字法,認識各種篆書,明曉各種印式,知道造字原理,通曉文字基本知識並能將之鮮活、和諧地集中在同一個印面裡;這一條要做的學習努力是這幾方面的:熟悉篆刻史,學文字學,臨古璽印,臨名家印,見識各種古器物(見不到就見圖片),養「學人氣」,「文人氣」,「金石氣」。
2、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主要說的是章法,這一項打算在鄧石如、趙之謙兩位印家時已詳細舉例說明,吳昌碩這方面的理論來源是也是鄧石如和趙之謙兩位大師,理論的核心是「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也有人說:「疏處可以容身,密外似難間發」,意思基本相同)、「計白當黑」。
3、方圓之互異。這是今天的內容,牽涉字法、篆法,亦牽涉章法、刀法,牽涉作者的審美,幾乎貫徹篆技法的各個方面。
方跟圓是兩種形狀,也基本是兩種狀態,也是兩個審美著眼點與出發點。方一般是端正的,平穩的,靜止的。圓一般是欹斜的,流動的,運動的。當一方印面中同時存在兩種狀態的形狀或兩種狀態的筆畫,這方印面裡的內容就產生了視覺對比,增加了審美內涵,把它們渾融於同一方印,就是我們平常我們說「動靜合宜」「方圓適度」,指的就是動態的元素和靜態的元素和諧相處。
一、字法與篆法、章法中的方圓
一方印裡只有靜態元素,就是只有平方正直的筆畫或線條,表現的固然是安靜,端莊的,但同時也可能是死板、呆滯的;一方印裡只有動態元素,就是只有圓轉流暢的筆畫或線條,表現的固然是活潑、生動的,但同時也會是不安的、凌亂的。因此,要讓動態的圓與靜態的方和諧相處在同一個印面裡非常重要。當然,上面所說是相對的。因為規是圓的,矩是圓的,講方圓其就是講規矩,要照客觀形態的存在來安排印面內容,印面是方的,要以總體方的內容來安排(這是常態,因為印面通常是方的,因此有了平方正直的繆篆佔主流的印章文化);圓的印面,要以總體圓的內容來安排,否則就內外相悖,矛盾百出。
由此,我們至少得到這樣一個經驗:方形的印章,它的審美是基於穩定的,總體以方的內容來適應印面,同時要添加動態的圓的元素,使它動起來。圓形(或隨形)的印章,它的審美一般是基於運動的,總體要以圓的內容來適應印面,同時要添加方正或平直的元素,使它靜下來(來楚生先生說隨形章不雅,不合正式,其中並不指正圓的印章)。方形的印章,需要動態的擾動,圓形的印章,需要平直線尋找安靜,使它穩定下來,有秩序起來。我們舉工穩印家的例子(分別是明代名家汪關和近現代名家陳巨來)來說明:
這是汪關給大書家趙宧光刻的私印,正方形玉印印式,這方印中最突出的圓線條處理,不在印字處,而在「趙」字左側上部,如果不是這裡的圓轉線條處理,整方印都會失去神採,變得僵硬呆板,其他部分的線條,大多是平直的線條,像是拿著尺子在畫線。
這是陳巨來先生的兩方印。如果不是」飛鴻「一方印中的」工「部與」鳥「部短短的平直線條以及」北室「一印中室部下橫的平直給兩方圓(或橢圓)印找到穩定感,這兩方印就基本上失去了端正感,失去了基準坐標線。有朋友說了,汪關有完全沒有直線的圓印啊,是的,有,我們拿來看,有代表意義的是這兩方:
顯然,因為線條的排疊,印面的對稱處理,以及「流」字頭部小圓擾動元素的對比處理,」李流芳「一印是神採飛揚的,汪關追求的就是流麗的效果,但它有一個較致命的問題,這方印沒有垂直和水平坐標,整方印失去了基準線,無論怎麼鈐印,都覺得它是傾斜的,另一方印」偈菴「一樣,就算偈的右邊上部有平直線,因為「菴」字在印面下方的原因,這方印始終是不穩定的,當然,這樣的印,也不會用在特別正式的場合,閒章嗎,略不穩定,問題不大。
以上只是方圓變化在圓印與方印中的一點應用罷了,其實在臨習漢印的過程中,類似的在字法、篆法上的變化例子也時時存在,臨摹時要心中有數。比如:
兩方都是漢私印,印面也都是兩個字,左邊一方「趙利」工穩整飭,安安靜靜,因為缺少必要的方圓變化,所以顯得相對呆滯,給人的感覺就是工藝味道相對較重;右邊一方印中的方圓元素變化要多一些,「趙」字頭部的變化要豐富了很多,因此印面看上去露舒服了很多。當然,這兩方印的區別遠不止此,「趙同」一印還有界格的添加做的空間上的調整等,「趙利」一印還有縱向線條配比中趙家肖部頭頂三豎的特別處理等。如果僅以這兩方印比較,前者可能是個熟練的匠人,後者可能算得上匠人中的藝術家了。前面所舉汪關一印中「趙」字的做法,或許就來源於此,汪關太熟悉漢印了,他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來源於漢印。
二、刀法中的方圓
篆刻當然是包括篆和刻的,說完了篆,再說刀法(刻)。將方圓在篆刻刀法中應用的最徹底的是浙派的大師們,他們甚至在每一方印裡都包涵了方與圓的變化,並由此形成了浙派印風中刀法的主要特徵,這裡只舉開派大師丁敬的印來看,其他各家翻看印譜就好了。
上面一方白文印,「王樞印信」,下面一方「丁敬身印」,如果放大了看,都能極清楚地看到每個轉角處的「外方內圓」,「外方」以構建方形字形以適應印面,內圓以保證渾厚敦樸氣息鮮活,這種方圓結合的刀法特徵,構成了浙派最顯著的印風特點。其實,如果放大從細部來看,除了轉角處的方圓刀法處理之外,其實還有每個筆畫的起收筆外的方圓處理,也是具有豐富變化的,如圖中的1和2。
白文印中的王字的三個起筆各不相同,分別做了兩個有筆意(不同筆意)的起筆和一個具有明顯刀痕的起筆,初學者臨這樣的印作或者會想把它們處理成完全相同,但其實那樣卻失去了大師最初的藝術創作中的方圓思想(因此這些細節一定要考慮到,臨出來,臨不出來也要理解到):方處更體現刀痕,圓處更包含筆意,這是刀情筆趣渾然的作品,是真正的「有筆猶有墨」、「有刀亦有石」的作品。
其實方圓刀法也可以從漢印的學習中獲得,最典型的出處是西漢的印和東漢的印的區別,比如:
漢印中的文字當然都是平方正直的繆篆,這是為了適應印面而特別創造出來的有別於小篆的字體,但西漢印中的文字線條多以圓起圓收,而東漢印中的文字線條多以方起方收,一則顯示的是渾厚與淳樸,一則顯示的是端正與陽剛,這正是圓與方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漢印的臨摹過程中熟練掌握了這些,在後期的創作中,才會真正的「入古出新」,真正創作出方圓兼備的好作品來。
關於方圓,還有很多值得說的內容:比如文字佔印面空地(佔印面面積)的方圓對比,比如不同文字體系或同一文字體系下採用不同的篆法的方圓變化、方圓互參綜合運用等等,此不再贅述。在中國古人的概念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是天然的矛盾和辯證存在,「天圓地方」由此也構成了中國人最樸素的一對方圓概念,「有規矩有方圓」長期以來漸漸深入中國人審美思想深處成為重要的審美構成元素,初學者要儘可能在自己的創作和臨摹中掌握這個基本難點的處理方法,以有助於學習和創作。
(【老李刻堂】之299,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