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古訓。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規矩在變化,如果一味地循規蹈矩,畫地為牢,就難以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世界是先有「方圓」,然後才有「規矩」的。如今可以用電腦代「規矩」,成「方圓」。不囿於規矩,允許出格,這是人才,出成果的一條法則。
人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大凡傑出人物,只守方圓,不拘規矩。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牛頓,晚年卻一頭扎入基督教的研究與考證。他以頑強的毅力追求真理,而感情卻脆弱得像孩子那樣,愛哭鼻子。愛因斯坦研究嚴肅的相對論,卻生性「頑皮」不修邊幅,他在72歲舉行壽辰宴會時,一位記者請他「為生日笑一笑」,他竟伸出舌頭,作驚訝狀,留下了一個珍貴而罕見的鏡頭。這故作驚奇的「長舌」,猶如愛因斯坦科學道路上的一個「驚嘆號」!表現了一位老科學家的童心。
那些卓有成效的科學家,大多保持著一顆天真的童心。童心的本質特點是「不守規矩」,表現為「初生牛犢不畏虎」,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把金錢,地位,榮譽等統統看作是不合體的「套衫」和「褲叉」,只對世界的新鮮事物充滿幻想和好奇,像孩子那樣赤條條地撲向知識的海洋,自由遊泳,盡情嬉耍,毫無羈絆地追逐科學的浪花,搏風擊浪,捧出大自然閃光的珍品。
在科學上,常常是先有「出格」,然後才有「規矩」。第一個學遊泳的人,首先是有從岸上跳到水裡的「出格」舉動,才有可能掌握遊泳的「規矩」。第一個帶著「鳥翼」孕育著製造飛機的「規矩」。凡是有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敢於向舊「規矩」挑戰的人,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在否定歐氏幾何第五公式的過程中,創立了全新的非歐氏幾何;愛因斯坦敢於向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挑戰」,創立了嶄新的時空理論—相對論。
古人云:「無法之法乃為立法。」說明規矩也是從「無法」之中立出來的。「無法」不是沒有辦法,而是方法的最高境界。畢卡索從小就受到父親嚴格的繪畫訓練,他要畢卡索像畫匠那樣一絲不苟地畫一雙鴿腳。嚴格的規矩,僅訓練了技巧,但束縛了思想。後來,畢卡索敢於擺脫「規矩」的束縛,注重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人和物大膽地變形,成為抽象派的一代宗師。畢卡索那樣出格的畫風,是物外之規矩的絕妙表現,是不似中求神似的一種追求。齊白石作畫,苦於不能擺脫前人的窠臼,遂留下後言:「餓死京華,公等勿憐。」決心「刪盡摹似一雙手,」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訣竅:「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似就是規矩,不似即出格。「似與不似「造就出了一代大師。劉海粟沒有上過正規的美術學院,不受傳統規矩的束縛,敢於打破常規,不斷創新。他結合中國繪畫藝術研究現實意義,浪漫主義,後期印象主義的色彩、線條和造型方法,他畫工筆,又攻潑墨潑彩,在用水上大膽不拘成法,成為在追求完美過程中有獨特建樹的畫家。
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總是在符合生活真實的「規矩」中融進天馬行空的神思遐想,如果總是匍匐在生活的地上爬行,就不能俯視人生,成為高高翱翔的「大鵬」,如果不能衝出規矩的牢籠,缺乏獨創的感受和體驗,就只能「規矩」地呆在籠中,成為演繹指示,拾人牙慧的學舌鸚鵡。
敢於「出格」即敢於創新,這是成才的核心。敢於「出格」,更要敢於不被自己的習慣和偏見束縛。中國人的「規矩」已經夠多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我們的創新精神。誰要是不安於舊規矩的「方圓」,誰便「出頭的椽子先爛」;誰要飛出舊規矩的牢籠,誰便難免「槍打出頭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改革、開放、創新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對這一古訓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在科學和民主的大「方圓」內,打破舊的規矩,創立新的規矩,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