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篆刻藝術家談年少成名 韓勇:我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

2021-01-14 瀟湘晨報

誰為霜綃圖景象 翠微高處一開顏

莫將年華虛度

業廣惟勤

掃碼看視頻

□楚天都市報記者 林楚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雖然今年才28歲,但出生於武漢新洲的韓勇卻已經是湖北頗具影響力的優秀青年書法篆刻家,印壇翹楚。

韓勇,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篆刻院副秘書長、中流印社副秘書長、湖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湖北省文聯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庫成員。其作品發表於《書法報》《中國書法》《中流藝叢》等報刊雜誌,並被中國文字博物館、湖北省美術館、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館、湯湖美術館等單位收藏。

作為90後,韓勇鍾愛書法篆刻等傳統藝術,他經常深夜仍伏案在桌前進行創作,他說:「在這個浩瀚的海洋裡面我像貪婪的嬰兒吮吸著養分,慢慢長大。小窗人靜夜深時,神交古人,莫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近日,在位於武昌紅巷博物館群的韓勇書法篆刻工作室裡,楚天都市報記者見到了這位年輕的90後書法家,交談間只覺得他沉穩謙和,談笑間如同溫煦的陽光,有一絲靦腆的他在採訪中不時強調著一句話:「我們遇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他們覺得我年輕沒有定性,但我從來沒有偷過懶

楚天都市報(以下簡稱楚):你從什麼時候對書法產生興趣的?

韓勇(以下簡稱韓):12歲時我遇到了我的書法啟蒙老師,14歲參加武漢市藝術小人才書法比賽並獲得了金獎,得獎給了我一個很大的信心。學習書法前我很調皮,總是坐不住,但接觸了書法之後,我的性子跟著沉穩了下來。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覺得書法是必須有歲月沉澱的人才會喜歡的事情,其實不然。

楚:最開始家人並不支持你從事這行?

韓:因為當時我媽覺得把書法當成事業是沒有出路的,所以最開始寫字用的毛筆、宣紙都是我自己攢錢,一直到我初中後來得獎了她才轉變思想,開始支持我。我的妻子非常支持我,正因為有她的理解,我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創作上。

楚:很多人都說你是年少成名,21歲就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投展也幾乎是逢投必中,認為你是不可多見的天才,你怎麼看待?

韓:鑽研書法和篆刻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也是我畢生所追求的一項事業。我聽到外界對我的評價有兩種聲音,一種說我很有天賦,一種說我很勤奮很刻苦。我認為自己屬於一半天賦,一半勤奮。首先書法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如果只有天賦卻不付出時間是不行的,但如果只投入時間卻沒有天賦,那肯定也是做不好的。很多人覺得我年紀輕沒有定性,但其實我從來沒有偷過懶。我有的時候懷疑我上輩子就是幹這個的!

我們遇到了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更多人愛上書法的原因

楚:你是如何看待篆書和篆刻之間的關係?

韓:書刻關係密切相連,篆書乃篆刻的生命之根,靈魂所在。篆刻是由兩個字組成,一個「篆」,一個「刻」。篆,表示篆書的意思,刻,其實是一種加工的記憶。不通篆書的篆刻肯定是無根之木,會篆書懂篆書才能治好印,所以這兩者必須高度融會貫通。我深知這一點,所以一直書印兼修,知行合一。我的老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一個好的篆刻家,如果沒有篆書作為支撐,那你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匠人。」

楚:你一直在強調「我們遇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如何理解這句話?

韓:我一直很慶幸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遇上了一個好的時代。上一輩或者是前幾代學習篆刻的書法家,想看到的資料很多都是有局限性的。但現在我們想查到任何一幅作品信息,只要是公開過的,在網上搜索便可。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人喜歡書法。

楚:印象中最深的一次創作是哪一次?

韓:2015年備戰全國第11屆書法篆刻作品展,那是我一生難忘的一次創作。當時為了準備作品,經常整宿不睡覺,我準備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完成之後只覺得特別的疲憊,那是一種全情投入之後的酣暢淋漓,當我把作品寄出去的那一刻才覺得如釋重負。沒過多久,作品入展了,當我站在中國美術館裡看著自己的作品呈現在這麼高的藝術殿堂的那一刻,我的眼淚不禁流了出來,內心感慨萬分。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我也一直謹記這句話,對待每一幅書法作品、每一件篆刻作品都很認真。因為每一次全身心投入的創作都是一次對自己重新的認識,都是一次破繭重生。

我是個無趣的人,其它愛好也和書法有關

楚:你經常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來準備一個作品。

韓:我對待篆刻非常嚴謹,很多人會覺得篆刻只是簡簡單單的功夫活,無非朱文刻細,白文刻勻,乾乾淨淨好,實則不然。精微縝密,整飭圓健之風在刀法上要求更準、穩、靜,需要細膩的文心和俊逸的氣局。一個完美的印面在整體布局上講究收放自如,將印面的精微、勻整、細膩的美感發揮的淋漓盡致。

因為篆書和我們現在所用的字相去甚遠,所以每次創作之前,我會提前用專業的工具書查好每一個字的篆書字體,哪怕是再熟的字,我都會再查一遍,保證萬無一失。

楚:如何定義自己的風格?

韓: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就有3000多年,可以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我想用自己的大半生來學習更多的知識,臨摹更多的作品,汲取更多的養分,這樣到人生後半程才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過早的形成自己的風格,容易結殼,形成一種習氣。雖然很多人覺得,你如果沒有自己的一個風格,就是沒有個性,但我仍認為自己還年輕,閱歷還不夠,所以現在需要尋求更多的共性來充實自己。

楚:除了書法和篆刻,還有別的興趣愛好嗎?

韓:我是個「無趣」的人,我的生活圈子非常窄,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練字篆刻了。生活無非是兩點一線——家和工作室,和大多數90後不同的是,我不喜歡網遊、籃球,書法外唯一的愛好也和書法有關,收藏筆墨和硯臺。當然,我經常邀請志趣相投的朋友來和我一起進行交流,我覺得書法需要互相交流和切磋,不能閉門造車,要取長補短。

楚:對未來有什麼樣的期許嗎?

韓:人生就是在每個階段把當下的事情做好。我已經28歲了,再過幾年也要到而立之年了,我其實把自己的人生想的很通透,只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多做一點事情,多留一點作品,這樣當我回首往事之時,才算沒有白走這一遭。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方寸之間 變化萬千的女書篆刻與肖像印篆刻
    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湯紅輝)最近,青年學者、藝術家曾凡忠博士已完成漢字、女書篆刻、肖像印篆刻藝術作品近100方,他將於下半年舉辦篆刻作品展,含漢字、女書、生肖、肖像印篆刻近300方。曾凡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致力於中國針灸、剪紙、書法、篆刻、古琴、馬頭琴藝術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學習。
  • 她曾年少成名比那英還紅,卻不幸患上抑鬱症,年僅28歲就與世長辭
    80年代末,內地歌壇人才輩出,很多如今歌壇的一哥一姐都是從那個時代過來,比如那英、孫楠,如果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輝煌,就無法成就今天的偉業。但是,直到今天仍然能活躍在一線的卻寥寥無幾了。大多數那個時代的歌星,都被新人所取代,不得不淡出歌壇。
  • 《劍來》:他年少成名,體質特殊,能預測未來
    #劍來#年少成名的人很多陸臺是一個很典型的年少成名的角色,他不論在客觀條件還是主觀條件方面都遠超於常人。同時,他也有著十分特殊的體質,更是世間少有的美男子。
  • 火星撞地球:當藝術家邱志傑遇上科幻作家陳楸帆
    但是在藝術家邱志傑的觀念裡,過去跟未來是可以凝結在我們今天的。 邱志傑從小學書法,他認為其實書法史跟考古史根本就分不開來,特別是整個20世紀尤其如此。20世紀的書法受到考古發現非常大的影響。比如甲骨文的發現和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等,基本改變了整個20世紀書法的走向。學書法,學篆刻,很自然的對拓片,對古物就會有一種上古的情感會滲透在你身體裡。
  • 一個年少成名的數學天才,隱居24年後,被發現是最難抓的恐怖分子
    但他被抓的那一刻,很多人回憶起來,這個人曾經是年少成名的數學天才,智商測試中更高達167分,前途無限光明,他為什麼選擇放棄現代文明生活,隱居在山林裡24年呢?「炸彈客」的名字叫做泰德·卡辛斯基,他天資聰穎,學習的時候總能舉一反三,但他的性格比較孤僻,與其他同齡人都合不來,作為一個16歲就考進哈佛的神童,許多人都羨慕泰德的未來,然而,泰德讀完博士、20多歲擔任伯克利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後,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 她17歲成名,卻因意外失去左眼,後成為中國第一搖滾女歌手
    其實在我們身邊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出名要趁早」。確實,特別是對於娛樂圈來說,如果沒能在自己青春最好的年華成名,以後的路就會走得更加艱難。演藝圈中有很多演員是童星出身,比如楊紫,她就屬於那種年少成名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越來越好的成功例子。
  • 篆刻大師倫敦勒石記功 倫敦奧運冠軍再上中國印
    新華社記者王子江 司鷥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以傳統篆刻藝術為靈感設計的「中國印」成為奧運會徽,來自廣州的篆刻大師鍾國康也以此為靈感,為北京奧運會63名中國冠軍每人刻下一方冠軍印,成為流傳一時的佳話。現在他又來到倫敦,為中國的奧運會冠軍們「勒石記功」,所有冠軍們都再上「中國印」。
  • 創業印章首屆DIY手工篆刻文化活動完美落幕!
    本次活動報名的不僅有老藝術家、有企業家、有喜歡篆刻的年輕人、還有帶著孩子體驗的家長們......這其中有些是創業印章的老客戶,也有些是新朋友。活動開始時,現場已經滿座,人數遠超於原本限定的30人,還有些經過活動現場的路人抱著好奇進來參觀,工作人員都一一熱情接待。
  • 中國微型篆刻傳承人沈耕華:唯有不辜負 方能歸初心
    一九三七年八月,沈耕華先生生於上海,上世紀六十年代,師從著名篆刻家趙古泥門生李犖群先生(篆刻家鄧散木之同門兄長)學書法、攻篆刻,成為入室關門弟子,亦即古泥門下第三代傳人。李犖群先生對其盡心賜教,呵護有加。沈耕華先生不僅書法造詣頗深,精通各種書體,運筆蒼勁有力,古樸雄渾,其金石篆刻造詣更是一絕,在絕不藉助放大鏡的前提下,僅憑最普通的篆刻刀,肉眼鐵筆,行雲流水。
  • 陳坤:年少自卑驕傲,成名迷失抑鬱,半生走完我只想做真實的自己
    然而在帶有自傳色彩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一書中,陳坤卻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與熒幕貴公子截然不同的形象。讀完此書才發現,優秀如他,也曾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經歷過那些幼時的自卑、年少的孤傲。不同的是成年後在輕而易舉獲得了世人眼中的難得成就後,他卻一路質問自己何以當得這些鮮花和掌聲?這一路經過不斷內觀自省,苦苦探索,陳坤終於找到了一條與自己、與社會的和解之路。
  • 「印從書出」和「知白守黑」為什麼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理念?
    直至清朝以後,碑碣研究風氣的日益興盛,書法篆刻家的積極參與,筆法刀法方面的改良進步,篆刻流派群體的應運而生與篆刻美學體系的漸趨完善等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終於塑造出篆刻歷史上的第三次輝煌。篆藝始興名家出清朝篆刻藝術創作形成蔚為壯觀之勢,篆刻流派眾多、支脈繁雜。這些流派中藝術感染力綿延至今的當屬「徽派」與「浙派」。
  • 篆刻印章怎麼破殘?
    我們在欣賞古代印章時,會看到殘缺不全的現象,給人以一種特殊的殘缺美感。其實並非其本來面目,古人在刻、鑿、鑄印時是非常完整的。正是這種自然的殘缺美,在當代印人刻印時加以借鑑,使刻出來的印章更加古樸協調!分析當代篆刻作品,總體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工整的,一類是寫意的。工整一類的印章,印文與邊欄均需工整,如果印文甚工,而邊欄斑剝不全,則多不調合。相反的寫意一類的印章,如果印文斑駁,而邊欄整齊劃一,便也覺得不倫不類。那我們怎麼才能才能把握好尺度,做好印章的破殘呢?
  • 日本美術館舉辦90後國際藝術家江上越個展
    Japanese Museum held EGAMI Etsu born 94 solo exhibition  日本美術館舉辦90後國際藝術家江上越個展千葉市美術館 Chiba City Museum of Art千葉市美術館千葉市美術館是1995年建立,主要以當代藝術,浮世繪,千葉相關藝術的三個方針做策展和研究,在日本當代藝術界非常有影響力。
  • 韓勇帶隊赴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口腔醫院)調研
    韓勇帶隊赴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口腔醫院)調研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20-09-10 08:20:36
  • 書畫篆刻家 古泥訪談實錄
    古泥 ,原名馬丹青,當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1964年生於河北 遷安 。古泥起步很早,是文革後第一批出來的書法新人,但真正讓人們記住古泥的還是他的封泥創作。1986年他的一批封泥作品在《書法報》的「黃鶴獎」書法篆刻比賽中榮獲金獎,而後又在西泠印社首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中獲獎,獲獎作品還被放大印在了封面上。 兩次獲獎就讓書法界記住了「古泥」這個名字。就連臺灣和日本的書法界都有了關注。
  • 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徵稿啟動!
    篆刻是中國漢字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有著醇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一方小小的石頭在海峽兩岸綿延不絕的交往中傳遞著同宗同祖的文化,成為兩岸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梁之一。
  • 勵志的文案:年少時代的憂鬱是對整個宇宙的驕傲
    年少時代的憂鬱是對整個宇宙的驕傲。就是在要緊關頭,可以憑意志維持一-點自尊:人家不愛我們,我們站起來就走,無謂糾纏。
  • 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韓勇:加快建設文昌國際航天城 打造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
    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局長 韓勇「我們願與各方一道,加強溝通交流,共同搭建國際合作和科技創新的新平臺,將文昌國際航天城打造為開放型、國際化、創新融合的世界級航天城。」韓勇表示,此次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就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立足海南,輻射全國,面向世界,堅持以航天科技發展為主線,重點研討航天高端產品研發製造、航天發射及配套服務、空間科學技術服務與應用、航天大數據開發應用、國際航天交流合作以及「航天+」涉及的教育、金融、會展、旅遊、生命科學等產業領域,加快推動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打造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
  • 李白最自負的一首詩,當真是:豪邁輕狂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上李邕》此詩作於李白成名之前,詩人當時受盡了世人的嘲笑譏諷,等到李白雲遊四海,名滿天下後,再讀此詩,甚感世道無常,煞是諷刺!上李邕——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