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王子江 司鷥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以傳統篆刻藝術為靈感設計的「中國印」成為奧運會徽,來自廣州的篆刻大師鍾國康也以此為靈感,為北京奧運會63名中國冠軍每人刻下一方冠軍印,成為流傳一時的佳話。現在他又來到倫敦,為中國的奧運會冠軍們「勒石記功」,所有冠軍們都再上「中國印」。
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鍾國康從事篆刻四十餘年,刻印章過萬,著名美術批評家薛永年稱其風格「豪放寓乎沈雄,剛健兼之婀娜」;文學家賈平凹贊之「印刻裡讀出了毛毫、水墨甚至宣紙的味道」。之所以為奧運會冠軍制印,鍾國康說,中國的篆刻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的目的就是為了紀錄每個時代的豐功偉績,奧運冠軍們為國爭光,他們的名字理所當然應該通過篆刻藝術被後人銘記。
55歲的鐘國康在奧運期間自費來到倫敦,隨身攜帶了近百塊印章石料,只要中國運動員拿了冠軍,他就立刻為冠軍刻印,並把這些精美的紅色印記,連同冠軍的照片發到微博上,很快就受到網民的熱烈追捧,被稱作是藝術和體育的完美結合。其實鍾國康不知道,他的這一做法正符合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的理想,那就是以「藝術和體育塑造完整的人」。直到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還保留著藝術比賽。
「藝術家的創作必須與時代互動,不能以展覽為目的,這就是我參與奧運的目的,」鍾國康說。
他為北京奧運會冠軍們製作的印章,都是精選的家藏的上好笀山石料,他說,最先喜歡上的是來自廣東湛江的奧運冠軍何衝。現在這些冠軍印登上了無數的出版物,或者被製成精美的藝術品,成為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優秀載體。
他說:「篆刻的魅力,在於方寸之間自有萬千氣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始終認為,北京奧運會徽『中國印』比起其他歷屆奧運會的會徽都更有衝擊力。我希望用我手中的刻刀,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領略中國的國粹文化。」
鍾國康說,篆刻發展到今天,除了保留傳統的藝術特色之外,還發展成了一種設計的理念。他說:「即使你不懂篆體漢字,也可以欣賞它,北京奧運會徽將篆刻藝術傳播到全世界,我們理應進一步將它發揚光大。事實上,現在包括日本和美國等很多國家的著名設計公司的作品中,都包含著篆刻的元素。」
在倫敦奧運會期間,鍾國康除了為中國的冠軍們制印外,還將與當地市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進行互動,宣揚中國的傳統藝術。 (完)2012/08/12 05:54
此稿為新華社體育專線稿件,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