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是將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起來的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一九三七年八月,沈耕華先生生於上海,上世紀六十年代,師從著名篆刻家趙古泥門生李犖群先生(篆刻家鄧散木之同門兄長)學書法、攻篆刻,成為入室關門弟子,亦即古泥門下第三代傳人。李犖群先生對其盡心賜教,呵護有加。
沈耕華先生不僅書法造詣頗深,精通各種書體,運筆蒼勁有力,古樸雄渾,其金石篆刻造詣更是一絕,在絕不藉助放大鏡的前提下,僅憑最普通的篆刻刀,肉眼鐵筆,行雲流水。
「微型篆刻」是沈耕華先生半個世紀勤學磨練、刻苦鑽研、靜心修行、鍛鐵成道的獨門絕技,是傳統技藝的延伸與提升,可稱得上傳統篆刻的創新乃至創舉,是印章邊款的特殊形式,在2到3公分的印章邊款上篆刻上百甚至數千字的古文、詩詞名句,縮龍成寸。
沈耕華先生「微型篆刻」與其它篆刻藝術最大區別在於:一是邊款成文字數多達300至600字以上,針眼大小,且字體仍能清晰、雋秀;二是完全用肉眼屏氣篆刻,一氣呵成;三是獨創「印中印」篆刻新形式。人們評價沈耕華的藝術作品不是「好與不好」的差距,而是「有與沒有」差別。
2000年,經文化部嚴格審批,對微型篆刻這門藝術通過了ISO2000藝術品價值標準評定,沈耕華先生成為首批審定的國家級大師。
這些年來,沈耕華先生藝術作品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舉辦的環球藝術雅集作品現場實刻專場拍賣會上,多件作品以幾十萬元的價格被藏家拍下;其作品在上海市「東方印韻」沈耕華藝術作品展覽會、上海城隍廟沈耕華微型篆刻作品展、「縮龍成寸」沈耕華微型篆刻展上獲得如潮好評;沈耕華先生曾擔任中央電視臺《尋寶》節目頒獎嘉賓,並多次以特邀嘉賓和展示人身份參加上海市學習節、上海市文化藝術節。
沈耕華先生先後擔任上海民族畫院首席副院長、世界名人文化研究中心(美國)主任、國際註冊藝術家設計師協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奇才文化藝術中心特約顧問,目前,沈耕華先生因「微型篆刻」項目被列入上海市徐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行列。
經過六十多年的探索,沈耕華先生以「掌上摩崖」和「印中印」獨特與新穎的篆刻形式為創作特色而獲得空前成功,並將其運用於傳統篆刻,先後為眾多海內外著名人士如楊通誼、顧毓琇、榮毅仁、貝聿銘、蔣孝本、陳香梅、張王玉齡、李嘉誠、王生洪、高向軍等社會名流及佛教界人士觀性、戒忍、覺醒、照誠等高僧大德治印。並受宋任窮之子宋京波之託為領袖治印。以上所有印章的邊款均配有上百字獨立詩詞一首的微型篆刻。
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沈耕華先生從構思、設計、選材開始,用一年多時間將一部一萬五千餘字的《澳門基本法》(全文)以微型篆刻十方印章製成作品。
篆刻藝術的發展、延伸與創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沈耕華篆刻作品秉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以及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這些都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正如領袖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沈耕華先生不遺餘力一生傾注於傳統文化篆刻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延續和發展,貢獻卓著。
沈耕華先生微型篆刻作品絕大部分都配有作品放大(印影)真樣,製作成長卷、掛軸或冊頁等以供觀賞。多年來其代表作有《澳門基本法》(全文15000餘字)、《佛金剛經》(5000餘字)、《孝經》(2000餘字)、《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朱子家訓》《琵琶行》《長恨歌》《正氣歌》《嶽陽樓記》《桃花源記》《進學解》《心經》《大悲咒》等等,作品深受藏家和業內人士的讚譽與青睞,著名實業家李嘉誠先生曾收藏其微型篆刻作品,同時也得到篆刻書畫藝術愛好者的追捧,成為人們欣賞收藏的香悖悖,近年來更成為國家文化交流珍貴之禮。(東敏 艾若)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