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並不是某文章的一句原話,而是從《華嚴經》的部分經文簡單衍化來的,通過解讀,加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的富有韻味的觀後感。
解讀之後的這句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撩人心弦,大部分人看到後都會有所感觸,所有,有人問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就會有人說,出自《華嚴經》。
原經文如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本想飽含深情的默讀,卻發現有一個不太眼熟的字,也不知道它的意思,特地查閱了一番
靡 mí
〈名〉
通「湄」。水邊,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動〉
浪費
靡之者。——漢·賈誼《論積貯疏》
奢靡;靡貨(奢侈品);
靡靡(華麗而堂皇);
靡麗(奢華,美盛)
消失
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西遊記》
靡散(消滅);
靡碎(散碎)
通「糜」。爛
子胥靡。——《莊子·胠篋》
通「摩」。切磋,研究
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
摩擦,接觸
喜則交頸相靡。——《莊子·馬蹄》
另見 mǐ 靡
〈動〉
(形聲。從非,麻聲(mǐ)。本義:無;沒有)
靡,無也。——《爾雅》
靡室靡家。——《詩·小雅·採薇》
靡日不思。——《詩·邶風·泉水》
靡不有初。——《戰國策·秦策》
靡計不施。——《聊齋志異·促織》
靡不畢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靡有孑遺(沒有遺漏,一點兒不剩)
散亂;順風倒下
望其旗靡。——《左傳·莊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風靡;委靡;披靡,靡拉(毀損破壞);
靡披(草木隨風所至,無不倒伏);
靡徙(失正,抑退的樣子);
靡敝(衰敗,敗壞);
靡然(隨風披靡的樣子)
蔓延。如:靡迤(綿延不絕的樣子)
〈形〉
細膩;細密
靡顏膩理。——《楚辭·招魂》
靡密(細密,細緻):
靡曼(肌理柔膩細緻);
靡顏膩理(形容美人容顏姣妍,肌膚細膩)
華麗,美好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莊子·天下》
靡曼(柔弱,柔美,華麗)
緩行邁靡靡。——《詩·王風·黍離》
靡迤(小步而行);
靡靡(遲緩的樣子;柔和的樂音)
熟悉了這字,我想自己(沒有聯繫上下經文)進行解讀
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
這世上的一切就像佛一樣(神聖美好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這些華麗美好都不如自己最初想要守護的那份心意美好。
本著對第二句上下經文的好奇,查閱了一番資料。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功德林菩薩。慧林菩薩。勝林菩薩。無畏林菩薩。慚愧林菩薩。精進林菩薩。力林菩薩。行林菩薩。覺林菩薩。智林菩薩。此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勝慧世界。燈慧世界。金剛慧世界。安樂慧世界。日慧世界。淨慧世界。梵慧世界。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常住眼佛。無勝眼佛。無住眼佛。不動眼佛。天眼佛。解脫眼佛。審諦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紺青眼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諸菩薩。世界如來。所有名號。悉等無別。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就像領導們開會一樣,各抒己見。慚愧林菩薩是第五位發言的)
爾時慚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人得聞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歡喜心 疾除疑惑網
一切知見人 自說如是言
如來無不知 是故難思議
無有從無智 而生於智能
世間常暗冥 是故無能生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為一
智無智亦然 其體各殊異
如相與無相 生死及涅盤
分別各不同 智無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無有敗壞相
智無智亦然 二相非一時
如菩薩初心 不與後心俱
智無智亦然 二心不同時
譬如諸識身 各各無和合
智無智如是 究竟無和合
如阿伽陀藥 能滅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滅於無智
如來無有上 亦無與等者
一切無能比 是故難值遇
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就像菩薩最初的心意一樣,和後來改變的心意是不可能都存在的。
智無智亦然 二心不同時
有智慧和沒有智慧也和那一樣,兩種心態都不可能同時存在。
如來無有上 亦無與等者 一切無能比 是故難值遇
我覺得如來的意思就是代表一切萬物的化身,是佛,是法,是道理,是覺悟,是善。
這四句話我想表達的很多,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佩服一下能將這兩段經文濃縮成精華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世間美好千千萬,不要被這世間的浮華迷了心,忘記最初為什麼出發,忘記最初要做的事,忘記最初的想法。什麼都比不過你的心意,你的堅持,你的努力,當你歷經千辛萬苦,抵擋了各種誘惑,達到你的目的地時,你會發現,你已經得到了比這世間更美好的東西,你從來沒有辜負自己,也沒有錯過什麼。此為不忘初心,也是牢記初心。
方得始終 ,方得圓滿。
你三心二意,一會想這樣,一會想那樣,比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還多,那自然就像猴子摘玉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心有不滿和遺憾。也像那竹籃打水,一場空,浪費了力氣,什麼也不會得到。
如何有始,有終,如何,圓滿。
唯有一心一意,不變心意,明確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圓了心,滿了意。
(本文原創,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