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廊坊鄉土女作家始終沒停止心靈的歌唱
導讀:高考結束後,劉向梅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方格稿紙、鋼筆、墨水,收拾好一張桌子專用來寫作,並且把羅曼·羅蘭、曹雪芹的名言貼在牆上。高中畢業後,劉向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樹林裡的姑娘墳》。劉向梅向記者講述道:「那個時候心中滿滿的都是鬥志。一天不吃不喝,趴在桌上,一筆一畫,能寫8000多字。」
2015年元月,湖北荊門腦癱女詩人餘秀華以她十幾年的文學堅持、凝聚生命純粹的詩作引發廣泛關注。在廊坊,也有一位來自鄉野、耕耘文字30餘載的女作家劉向梅,守著土地、侍奉老人、供女兒上學、為補貼家用到城裡做保姆,她與丈夫相濡以沫,過著簡單、平淡的生活,卻始終沒有停止心靈的歌唱。筆耕不輟,不忘初心,如今劉向梅已是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還是廊坊市作家協會理事,並多次獲得省市縣文學獎勵。
高考落榜,她的文學夢起航
今年51歲的劉向梅自幼喜歡文學,早在上初中時就已讀過《紅巖》、《烈火中永生》、《苦菜花》等文學名著。在初中二年級時,她已開始著筆於小說創作,高中時更是沉迷於文學創作,一心想當作家。劉向梅回憶說:「那時寫小說長的有兩萬多字,都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有感而發。」
由於嚴重偏科,1982年高考劉向梅落榜。遭遇人生低谷,讓她更加堅定了專注於文學創作的念頭。高考結束後,劉向梅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方格稿紙、鋼筆、墨水,收拾好一張桌子專用來寫作,並且把羅曼·羅蘭、曹雪芹的名言貼在牆上。高中畢業後,劉向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樹林裡的姑娘墳》。劉向梅向記者講述道:「那個時候心中滿滿的都是鬥志。一天不吃不喝,趴在桌上,一筆一畫,能寫8000多字。」
1983年春天,劉向梅和幾位同學來到天津一家食品公司工作。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們,誰不為自己添置幾件花衣裳,誰不在大好的時光好好享受生活。劉向梅卻每日清晨四點半起床外出寫作,每頓飯喝個兩分錢的白菜湯。每月60元的工資,一半多都用在稿紙、投稿郵費、文藝書籍上,一句「苦中作樂」包含了她文學道路上的苦辣酸甜。
人生大事,遇見知心的他
一年後,勞動合同到期,劉向梅回到家鄉,已是20出頭的大姑娘。
1985年春節過後,劉向梅遠在西安的親戚家有孩子要考初中,需要有人來給補習功課。劉向梅便來到西安。在此期間,劉向梅一邊給孩子補習功課,一邊寫小說,並向當地一家晚報投稿,但一直都未被刊登。
一次看報,劉向梅發現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招聘啟事——— 播音員招錄。愛好文學的她當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正當她信心滿滿準備迎接這次挑戰時,招聘簡章上的一條要求將她打入谷底,參加報名的人員須是本地戶口。劉向梅只好失望地離開。
回到家鄉後,劉向梅再次被提起婚姻大事問題。經人介紹,她認識了劉新景。30年後,當劉向梅向記者回憶起這段幸福婚姻的開始,仍是一臉羞澀:「我們第一天見面時,就坦白向他說自己很喜歡寫作,結婚後仍會堅持,也許就是一輩子。他很痛快地就應了一句:寫吧,我支持你!」就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她跟定了他。
責任壓肩,成為田間女作家
1987年,婚後的劉向梅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我的人生我的愛》,寫長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抄寫修改反覆四遍。在這期間,劉新景毫無怨言,做飯洗衣全部攬下。1992年劉向梅的大女兒出生,丈夫在農忙閒暇之時,也幫著照顧孩子的生活。1996年,劉向梅將寫的小說投到南方一家雜誌社,結果石沉大海。經過反思後,她放下了小說,開始轉攻散文。1997年,劉向梅的二女兒出生。家中添丁,開支增加。丈夫外出到工地上打工,這一幹就是10年。從此,家庭的重任和田間農活便落在了劉向梅的肩頭。一次次的田間耕作卻讓她融入自然當中,期間,劉向梅創作了《傾聽火車的聲音》、《我愛這桃花美景》等散文。
2007年,兩個孩子學費增多,丈夫為了多掙些錢,去了當地一家塑料廠粉碎塑料。2009年,劉向梅寫了一篇萬餘字的短篇小說,四處找熟人打出樣稿,但過了一個星期,幫忙的人也沒有把這部小說打完。劉向梅多希望自己也有臺電腦啊。丈夫看出了她的心事,就用家裡賣玉米的錢給她買了臺新電腦,並裝好寬帶。這一下花出去了近6000塊錢,令劉向梅既興奮又心疼。
進城當保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11年,是丈夫在塑料廠工作的第四個年頭,由於環境惡劣,他時常出現頭暈、耳鳴症狀。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建議再不要回塑料廠工作,需要回家休息。
丈夫患病,家裡的經濟來源成了問題,劉向梅不得不離家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在朋友的介紹下,她來到廊坊照顧一個家庭的兩位八旬老太太。老人知道她的愛好後,非常支持她寫作,專門為她安了寬帶,並為她準備了筆記本電腦。劉向梅懷著感恩的心做這份保姆工作,白天緊緊張張,收拾家務、給老人做飯、陪老人散步、聊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她便進入了自己的文學世界,經常寫到天亮。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向梅30餘載筆耕不輟,如今她已是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還是廊坊市作家協會理事。並多次獲得省市縣各級文學獎勵。
一路走來,劉向梅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