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就沒有一流的製造。工匠精神,成為當前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詞。
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廣東製造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開展 2019 年「南粵工匠」推薦學習活動,20 名「南粵工匠」從全省千萬勞動者中脫穎而出。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南方》雜誌推出「致敬南粵工匠」系列報導,傾聽一線南粵工匠們的精彩故事,追尋「工匠精神」的南粵特質,以榜樣的力量引領更多產業技術工人前行。
【本期人物】
陳德豐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揭陽市惠來德豐木雕工藝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榜樣力量
一天上千次的雕琢,抱著幾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30多年來,陳德豐一直沉浸在拿木槌和刻刀的創作生涯裡。作為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木雕工藝作品屢獲國家級、省級重大獎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陳德豐:我是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人》視頻
陳德豐雙目炯炯有神,緊盯著手中的木雕,木屑翻飛中,各式精巧傳神的圖案便誕生在他的刻刀之下。
作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30多年來陳德豐始終沉浸在木雕工藝美術創作中。如今,陳德豐更是享有中國營建工匠名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廣東省南粵工匠等榮譽稱號。
1988年,19歲的陳德豐拜潮州木雕名師陳登軒為師,開啟了拿木槌和刻刀的創作生涯
刀尖上的藝術
在潮汕地區,小到家中的桌椅,大到宗祠的門窗匾額、簷廊承柱上,都可以看到木雕的身影。木雕工藝是當地鮮明的民俗文化。
1969年陳德豐出生於廣東惠來縣,從小在耳濡目染中,他對木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拿起畫筆描摹各種圖案。1988年,正是陳德豐19歲那年,他拜潮州木雕名師陳登軒為師,開啟了拿木槌和刻刀的木雕工藝創作生涯。
「學藝的時候,通常是每天早上7點多開始雕刻,一直忙到傍晚6點。一天下來,晚上再向老師傅請教,哪裡做得不好要認真琢磨,直到做到逼真。」回憶起學藝的那三年時間,陳德豐直言很艱辛,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
木雕是一門刀尖上的藝術,下刀之後沒有回頭路。「像比較難雕刻的人物,要用心琢磨人物在不同姿勢、不同大小下的頭和手比例等。」陳德豐告訴《南方》記者,唯有努力,沒有捷徑。
靠著踏踏實實的努力練習,陳德豐在短短三年後便學成出師,創辦了「德豐木雕作坊」,開始自帶團隊承接各類木雕工程。一步一個腳印,陳德豐在「冷門」的木雕工藝行業中尋到了熱愛。
「剛開始我是想學習一門手藝,到現在我已經愛上了木雕藝術創作。」陳德豐笑著說。
30多年的執槌創作,陳德豐積累了豐富的木雕藝術創作經驗,嫻熟地掌握了通雕、圓雕、浮雕、沉雕等各類技藝手法。他的作品內涵豐富,涉及人物、動物、花鳥、山水等各種題材。難得的是,他善於將現代思想理念與傳統藝術文化結合創新創作,在精益求精的創作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陳德豐的木雕作品《簍趣》,在全國手工藝產業博覽會(上海)傳統技藝展中榮獲「國匠杯」金獎
每天上千次的雕琢
中國的木雕流派眾多,潮州木雕、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是最為著名的中國四大木雕。蝦蟹簍是潮州木雕最有特色的題材之一,同時也展現了潮州木雕的最高技藝。
2017年7月,一件名叫《簍趣》的木雕作品在全國手工藝產業博覽會(上海)傳統技藝展中榮獲「國匠杯」金獎。這件以蝦蟹簍為主題的作品,是陳德豐耗時兩年多創作完成的,展現了魚簍中的龍蝦、螃蟹在出水瞬間的狀態,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實際上,這些活靈活現的蝦蟹都是從重達上百斤的整塊原木演變而來的。陳德豐坦言,創作最難的地方是雕刻出簍中有蝦蟹的鏤空效果,這個時候就要用到立體通雕的手法。
「上百斤的木頭要先大致打胚到50多斤,然後再把木胚墊在腳上,一手抱著一手雕刻。這個時候要控制好力度,不能打斷木頭。一天下來,刻刀要刻上千次。」陳德豐告訴《南方》雜誌記者,特別是修光(精雕)的時候,抱著幾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
由於不能將平面圖紙貼於根雕上,陳德豐還要用心、用腦構圖。一邊雕刻一邊構想,錯走一步都有毀掉作品的風險,對陳德豐而言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30多年的職業生涯,陳德豐苛求細節,一刀一刀刻出大量經典作品。2009年至2019年間,在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他共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11次金獎和1次特別金獎,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1次金獎,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獲得8次金獎。
在刀尖創作之外,陳德豐還潛心鑽研木雕工藝理論,用筆尖書寫創作心得。其中《潮汕傳統建築的「鬥藝」趣談》《創作木雕的體會》《木雕所表現的藝術生命力》《惠來木雕的傳承和創新》等10多篇論文先後刊登於專業刊物《廣東工藝美術》。此外,他還鼓勵動員團隊成員及同行藝術師撰寫發表創作心得論文,傳承木雕文化。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希望傳統藝術能走進千家萬戶。
讓傳統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在陳德豐看來,非遺傳承人的頭銜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如何讓技藝傳承下去?如何讓傳統藝術走進千家萬戶?這些年來,陳德豐一直在思考。
木雕工藝美術人才奇缺、分散,跟不上木雕工藝的發展和創作,這是潮州木雕傳承面臨的難題。2008年7月,陳德豐組織成立「揭陽市惠來縣工藝美術協會」,發展會員50多人,涉及木雕、金漆畫、嵌瓷、剪紙等諸多傳統藝術創作領域。
「讓傳統藝術走進千家萬戶,傳統藝術才會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傳承下去。」陳德豐說。
30多年的從業生涯,陳德豐不忘匠人初心,積極履行一位木雕藝術傳承人的責任,大力培養學徒。他經常帶領團隊及學員到福建莆田等工藝美術創作基地學習交流,並聘請工藝美術師到場指導培訓。他培養出一批批工藝美術人才,其中徒弟方喜清等人獲得了揭陽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有的徒弟已能獨當一面,自主創業、帶徒授藝。
2011年8月,陳德豐又主持創辦了「惠來縣德豐木雕工藝美術培訓中心」,以此作為非遺研究機構,邀請省市專家開展專業輔導、課題研究等。這裡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黃埔軍校」,從這裡走出了10多位工藝美術師。
陳德豐的學習探索之路也從未停止。他在思想上堅持傳承創新,在技術上堅持攻關難題。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德豐建立了一座集生產創作、學習培訓、展示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傳承基地。其中陳德豐的個人工作室,在2019年被廣東省總工會命名為「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在陳德豐看來,創新工作室不僅是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攻關、技術協作和發明創造的場所,也應當成為培養愛崗敬業、技術精湛的人才隊伍的場所。
「潮州木雕是個辛苦的手作行當,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參與到傳承事業中來,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陳德豐感慨道,下一步,他還要繼續做好「傳幫帶」工作。
現在,陳德豐的大兒子子承父業,投身潮州木雕創作。「年輕人給傳統手藝帶來了一些新的改變。我們開始利用電腦設計一些木雕樣式並應用到普通的家具設計當中去,讓這種傳統藝術出現在普通家庭中。」陳德豐告訴《南方》雜誌記者,未來要用木頭講好更多故事。
總策劃丨馮建華 石雄東
統籌 | 郭芳 宋善斌
執行 | 劉龍飛 郭佩霖 夏夢 溫柔
史成雷 李卓華 盧益飛
本期報導 | 溫柔
視覺 | 曹力思 林曉龍
校對 | 楊明珠 潘經春
統籌丨劉樹強 張蓓蕾
編輯丨李拉 林琳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