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殿堂變成研學課堂 中國木雕博物館木雕實踐研學走紅

2021-01-08 浙江在線

2020-11-11 14:5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旭華

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節平(中)為孩子們講解木雕知識。

借剛剛過去的首屆「中華大師匯」、第15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之東風,中國木雕博物館成了一處打卡勝地,一撥撥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欣賞木雕、體驗木藝、探索木文化,隨後又步入展會領略更加豐富妍麗的工藝美術文化。

「自從今年國慶小長假試水木雕實踐研學活動課以來,一個月時間我們已接待了3000餘人次的中小學生。『沉睡』的木雕展品資源被激活,成了獨樹一幟的『教具』,逐步接近館校一體的目標。」昨日,中國木雕博物館負責人李洪峰興奮地說,該館的研學項目組敏銳地抓住盛會舉辦之機,利用博物館緊挨會展中心的地利之便,推出了「遊博物館+逛會展」的獨家研學套餐,吸引了近千名小學生參與。

讓李洪峰更興奮的是,10月19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館聯合印發了《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效果。這也意味著——這座位於「世界木雕之都」的藝術殿堂,在「館校融合」工作上先行一步,通過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傳播方式,把木雕藝術殿堂嬗變成中小學生學習木雕知識的課堂。

思考一:如何找到潛在受眾群體?

作為國內目前唯一國字頭的木雕博物館,中國木雕博物館薈萃了5000餘件藏品,涵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木雕體系和流派。自2015年正式開館以來,博物館每年遊客接待量在七八萬人次,「不空虛但寂寞冷」就是這座木雕藝術大觀園的真實寫照。

「講真,許多業內專家看了後都對我們的館藏資源嘆為觀止。但是,木雕畢竟不是大眾文化,對中小學生也缺乏課本知識的索引,所以許多東陽人都不知道有這處寶藏。」李洪峰說,如何讓更多人走進木雕博物館,首要的關鍵是找到目標受眾。

去年下半年,在館內既有的「家訓館」所試行的家訓研學活動基礎上,中國木雕博物館組建了研學項目組,把目標群體鎖定了市內的中小學生。

在李洪峰看來,中小學生是傳播木雕文化的最佳中介,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帶動效應,一個小學生至少可以帶動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6個人走進博物館。與此同時,中小學生是東陽木雕未來的消費者、創造者,讓他們從小接受木雕文化的薰陶,不僅可以建立起對東陽木雕的歷史、品牌、產業認知,而且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審美品位,達成美育功能。

「中國木雕博物館是基於推動東陽木雕紅木家具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全國工藝美術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的重要配套設施,更是為東陽人普及木雕文化教育、促進藝術與生活融合的公共文化資源。因此,我們必須主動出擊,讓孩子們通過博物館了解東陽木雕文化,為他們植入匠心、初心,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鎖定目標受眾、釐清工作思路後,一場「工藝美術之鄉+教育之鄉」的融合研學之旅啟程在即。

小學生在木工體驗館製作木藝手工品。

思考二:如何讓展品真正「活」起來?

博物館內的展品,比書本上的知識更直觀,這是一種優勢。但如何建立一種讓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且讓他們的學習更有實效?這對沒有任何課堂教學經驗的館方工作人員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們不能局限於簡單的講解,要打破單純的『我說你聽』模式,通過研究孩子們的天性,發掘館藏木雕的教育功能,讓兩者產生互動。」中國木雕博物館講解部主任李莉莉說,此舉的核心就是讓館內的展品「活」起來,讓精品的木雕會「說話」。而木雕博物館是本厚重的書,如果說一般性遊覽是「泛讀」,針對中小學生開發的研學活動課就是「精讀」,通過對館藏木雕資源的「精氣神」深度挖掘,運用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傳播方式,達成成風化人之效。

經過梳理,館方依據空間序列與展品特徵,確定了四大主題:以《中國夢》大型木雕、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代表性景觀木雕為內容的「築夢之美」,以主廳大型藻井和「三鄉一城」大型木雕為內容的「裝飾之美」,以歷史廳內木雕為主體的「溯源之美」,以生活廳內木雕為核心的「傳統之美」。在此基礎上再細分展品,細化為30個研學主題,編寫《知行——中國木雕博物館課程學習繪本》,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圍繞某個主題進行探究式學習。

為了讓研學更有的放矢,中國木雕博物館還邀請教育部門、市重點學校的負責人前來研討。大家一致認為,木雕博物館的資源太豐富了,完全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做好涵蓋幼小初高的12年研學教育,使孩子們明確價值定位,獲得知識與能力。在此前提下,要豐富研學路徑,活化、細化、深化研學內容,讓研學內容更接地氣、更貼合學生,同時延長課程時間為一天,讓孩子們在研學中身心放鬆,以最佳狀態觀察、探究、實踐。

10月15日,中天國際小學的學生們走進中國木雕博物館,在「祥禽瑞獸主題研學單」指引下,了解木雕圖案的寓意;又到木工體驗館認識木材,學習木工工具使用方法。

「孩子天性好動,僅讓他們停留於靜態的參觀、思考,恐怕無法延長他們的研學時間;而且他們來一次也不容易,要儘可能讓他們多學點東西,不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心;不僅要動腳、動嘴,更要動手。」研學組副組長姚亮在走訪多座學校後,建議把勞技課程融入研學,引進了木藝體驗項目,在館內開設了3間木藝體驗教室,可以同時供300人學習。最終,30個木雕文化主題、7種木藝產品體驗,按照年級排列組合後,形成了多達千餘個「菜品」的研學「菜單」。經精挑細選、精雕細琢,館方推出了近50個研學課程,供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選擇。

「以四年級為例,選擇探究建築木雕的學生,可以體驗蹺蹺板製作;選擇探究十裡紅妝的,可以體驗花轎製作。通過探究與體驗結合,讓孩子們以手抵心,以藝悟道。」姚亮說,每項木藝體驗都與相關木雕主題匹配,實現了研學項目的深度延伸。

小學生在中國木雕博物館領略木雕裝飾之美

思考三:研學如何連結社會資源?

「東陽木雕經久不衰,這得益於從業群體的工匠精神。通過研學活動,孩子們不僅近距離感受了木雕之美,對家鄉傳統文化更有信心,而且明白了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韌性。」白雲中心小學從2016年起就把中國木雕博物館設為校外活動基地,經常性開展研學活動,打造「雕文化」。「原先我們是讓孩子們到館內當講解員、學習木雕知識。現在館方推出了完備的研學課程,可以說一年到頭都不重複,省了學校很多精力。」該校校長盧永俊對中國木雕博物館的研學課程讚不絕口,直說這是最好的校外教育資源。

在學校把博物館當成重要社會資源的同時,館方也在努力拓展、連結社會資源。

11月3日,首屆浙江工匠、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節平走進中國木雕博物館,為來該館研學的李宅小學學生們講解木雕知識,示範木作技藝。張節平不僅擅長東陽木雕創作,而且把東陽傳統樟木箱做成產業。他從東陽木雕入手,結合自己早年從事日本井波木雕的經歷,講解兩國木雕的共通與區別之處,帶領孩子們領略不同木雕的魅力。

除了直觀可見的琳琅滿目的木雕展品,中國木雕博物館還有一筆巨大的隱形財富——工藝美術大師群體。據統計,東陽木雕現有3位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50餘位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個個身懷絕技,人人自成風格,絕大多數人都有作品被中國木雕博物館收藏。該館不定期邀請大師「現身說法」,向孩子們介紹自己的作品、開設講座或傳授技藝,使研學課程更加立體且富於個性。

「目前東陽推出的研學項目基本上針對小學生和幼兒,適用於中學生的較少。」在不久前召開的教育部門研學研討會上,白雲初中校長陳連懇一針見血,「初中生已經面臨普高與中職的升學選擇,這個階段亟須為他們提供職業指導,希望木雕實踐研學活動能起到這個作用,吸引有興趣的初中生進入中職學校學習木雕技藝,這也是壯大東陽木雕產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受此啟發,中國木雕博物館決定連結特色社會資源,把大師們請進館,讓孩子與大師面對面,加深對木雕文化和產業的理解。

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中國木雕博物館還在不斷創新課程設置,市財政也撥出專項經費,支持其用好資源、做足功課、優化課程。下一步,館方將加強與教育界的溝通,「吃幹榨盡」木雕知識和地方文化,嘗試打通研學課程和校本課程,增加民俗類、運動類等體驗性內容,讓孩子們在研學中融會貫通文、史、哲、勞、技、美等知識與能力——這不是一項單向度的工作,作為中國木雕文化中樞的博物館,也可以通過研學活動,讓傳統照亮未來。

1605077795000

相關焦點

  • 中國木雕博物館開館 鎮館之寶千年木雕羅漢吸睛
    在東陽中國木雕博物館,人們可以盡覽「化腐朽為神奇」之術。一塊塊其貌不揚的木頭,在大師們的巧手之下,或講述一段柔腸百轉的民間傳奇,或鋪成一片旖旎的湖光山色……移步換景中,人們可以領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 探訪中國木雕博物館:鏤月裁雲間的流年美夢(圖)
    中國木雕博物館生活廳 中國木雕博物館供圖 攝  中新網金華5月6日電(見習記者 李婷婷)在中國人看來,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但怎樣去參悟木頭的生命呢?最簡捷的辦法就是雕刻。  木雕是中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一門傳統手工藝,歷代的木雕大師們因材施藝,因勢象形,將木材的天然之美經自己的妙手施藝而發揮至極致,猶如點石成金般地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
  • 東陽: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
    金華東陽市高度重視家風家訓工作,緊密結合「中國木雕之都」的獨特優勢,建成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視頻觀看點擊這裡>>>)建設背景2015年3月,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到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對在博物館中展出刻有古人家規家訓的銘辭雕版這一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了建設木雕家訓展館的要求。今年5月,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任澤民在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提出,要把木雕家訓館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
  • 中國木雕博物館正式開館 陸光正出任首任館長
    中新網金華10月18日電(記者 胡豐盛)18日,「2014世界工藝文化節」開幕當天,浙江東陽首個國字號博物館——中國木雕博物館也正式對外開放。
  • 中國木雕博物館今日首次免費開放
    2018-02-18 16:23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鄭曉東「自2018年春節起,所有遊客只需出示市民卡或有效身份證就可以進入博物館參觀。」 2月18日上午,中國木雕博物館開始全年免費開放,並展出了陸光正的作品《中國夢》。
  • 中國木雕博物館開館 整套黃花梨家具標價5億元
    你知道,中國的古人生活起居環境是什麼樣的嗎?來中國木雕博物館吧,在這裡,你或許能找到答案。  上周六,由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主辦的「2014世界工藝文化節」在東陽開幕,伴隨著這個盛會的召開,中國木雕博物館也正式開館,這無疑又給東陽增加了一張重量級的名片。
  • 木雕裡有一種動物木雕,被稱為「吸金王」,你知道是什麼嗎?
    木雕題材多是有著美好寓意的,其中也不乏人們喜愛的動物木雕,但是……但是有一種動物木雕自喻「吸金王」,你知道是哪種動物嗎?一般在顯示生活中是很少有人喜歡這種動物的,可是到了木雕界確是搶手貨,就連有密集恐懼症的人都克服了自身,來爭相購買。
  • 旅遊:明清木雕館——推開一扇門走進一個新世界!木雕藝術的瑰寶
    該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築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等,雕刻技巧豐富多彩,剔地、地刻、漏雕、透雕等各展奇工,圖案典雅、工整、精緻美觀,集中展現了江南民居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絢麗的格調。
  • 延邊博物館有兩木雕,寫著天下大將軍,地下女將軍,它們是幹啥的
    自古以來,哪個朝代都少不了英勇的將軍,他們身懷武技,兼通兵法,帶兵保衛邊疆,守護國家安定,可在延邊的博物館中,居然有一對木雕將軍,一個天下,一個地下,一個是男,一個是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古木雕極品「牛腿」
    請輸入 明清木雕花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被世人所存留 雀替是中國古典建築構件的專業術語,又稱「撐拱」,古玩市場上俗稱「牛腿」,北方地區叫「馬腿」,是明清古建築中的上簷柱與橫梁之間的撐木
  • 稀世珍品:木雕大象擺件
    編號:W10420名稱:木雕大象擺件規 格:高:31cm 重:6.99kg象以其力大魁威,令百獸畏懼,卻同時性靈柔順,與人為善,自古被人奉為瑞獸。此組木雕大象擺件象體態壯碩,長鼻下垂,雙耳如扇,四足如柱,注望前方。周身用力度長短不一的陰刻線條表現象身褶皺與紋理,極富立體寫實感。因萬象更新的「象」,諧音「祥」與「相」。古人云:「太平有象」,寓意「吉祥如意」和「出將入相」。此藏品木質富有光澤,結構緬而勻,耐腐,耐久性強,材質硬重、細膩,是一種十分稀少的珍貴木材。此組木雕大象是由匠師純手工立體雕刻而成,靈活的創作。
  • 邛崍殘疾人木雕培訓第十四天
    -11-28 06:05:26 來源: 小陳細說電影 舉報   2020年11月25日,木雕培訓第十四天
  •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我用木頭講故事
    工匠精神,成為當前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詞。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廣東製造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開展 2019 年「南粵工匠」推薦學習活動,20 名「南粵工匠」從全省千萬勞動者中脫穎而出。
  • 福建莆田除了鞋好,木雕手活兒也好,出神入化的手藝!
    NBA球員尼克楊在18年的時候來中國,曾發過這麼一條微博:因為這瘋狂的莆田鞋,仿造貨們還分成了很多等級:通貨、真標、公司級、純版、超A……天下苦莆田鞋久矣,而莆田鞋就像貼在所有人身上的一副狗皮膏藥,限制了大家對於莆田的了解和想像。最近,有位莆田的「27歲後浪」小盧憑藉出神入化的手藝,火爆B站,俘獲了一眾動漫迷的心。
  • 從一根木頭到4米長的巨型章魚木雕,創作過程曝光
    今天,油畫醬就來和大家欣賞一座巨大的木雕章魚作品創作全過程,這個作品之所以被稱為巨大,是因為這座木雕作品僅重量就高達1.58噸,長度近4.26米。整座木雕作品都是由一顆十分古老的紅木製作而成。創作這座巨大章魚的藝術家名叫傑弗裡·麥可·薩穆多斯基,從事木雕藝術行業已經三四十年的時間,精彩的作品也不計其數,這座木雕章魚在傑弗裡·麥可·薩穆多斯基的作品中,算是較為大型的雕塑,藝術家傑弗裡·麥可·薩穆多斯基也對這座雕塑十分滿意。下面就來和油畫醬一起見證這座巨型章魚,是如何從一根巨大的紅木,變成藝術品的吧。1、藝術家與巨型紅木。
  • 深度│探析湘西民居木雕窗欞圖案之美
    本文是以湘西民居的木雕窗欞為基礎,運用歸納與分析的方法對窗欞的工藝、圖案及其所蘊含的文化意蘊進行研究和總結,期望能從湘西窗欞元素中得到一些有益啟發,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湘西民居 ;木雕 ;窗欞圖案 ;文化意蘊 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他們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聚族而居,村落鄰裡之間團結互助,形成了獨特的生活居住環境。
  • 美警到場見失竊博物館之寶「大腳怪」木雕
    美國加州費爾頓的大腳(Bigfoot)探索博物館,傳出坐鎮門口的大腳怪雕像丹尼(Danny)離奇消失。近日警方獲報一處路邊有可疑人物出沒,到場了解狀況卻發現,正是失竊的大腳怪,並將其送回。博物館粉專也發文感謝警方,幫忙找回木雕。
  • 介紹一下木雕水龜,還有日本石龜給大家認識認識
    那就是木雕水龜和日本石龜。木雕水龜:被稱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水龜,與主人的互動性很好,環境適應能力也很強,成體大小適中,深受大家的喜歡。外觀如繁星般璀璨,好看,也讓人喜愛,而且它背甲有著很漂亮的特有花紋。每片盾片上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同心生長紋,因此這些盾片看起來像是一個個不規則的金字塔!
  • 「身邊的大國工匠」木雕「匠人」鄭春輝:心中有木 刻下詩意
    他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坐標,沉下心才能用一雙手、一把刀,刻下詩意。」機械無法做到的,匠人可以一個長12.286米、高3.075米、寬2.401米的千年香樟木雕,靜靜躺在位於莆田城西向的展覽館裡。這塊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的作品兩面分別雕刻著北宋張擇端和清宮畫院繪製的兩版《清明上河圖》。
  • 一根香樟木內擠滿16個神話人物 清末木雕佳作現身
    木雕 通訊員王東升 攝  本報訊(記者李愛華 通訊員王東升)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福祿壽喜昨天,一件清朝末年的木雕佳作現身新洲,吸引了不少文物愛好者的眼光。  昨天上午,記者在新洲區邾城街沿河大道水雲間藝術工作室見到了這件木雕:長6米,高0.38米,寬0.28米的一根香樟木上布滿祥雲等雕刻圖案,在香樟木中間1.95米長的有限區間內,擠滿了16個神話人物,形神各異,疏密有致,其中祿星最高有27釐米,跪著的童子只有15釐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