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4:5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旭華
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節平(中)為孩子們講解木雕知識。
借剛剛過去的首屆「中華大師匯」、第15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之東風,中國木雕博物館成了一處打卡勝地,一撥撥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欣賞木雕、體驗木藝、探索木文化,隨後又步入展會領略更加豐富妍麗的工藝美術文化。
「自從今年國慶小長假試水木雕實踐研學活動課以來,一個月時間我們已接待了3000餘人次的中小學生。『沉睡』的木雕展品資源被激活,成了獨樹一幟的『教具』,逐步接近館校一體的目標。」昨日,中國木雕博物館負責人李洪峰興奮地說,該館的研學項目組敏銳地抓住盛會舉辦之機,利用博物館緊挨會展中心的地利之便,推出了「遊博物館+逛會展」的獨家研學套餐,吸引了近千名小學生參與。
讓李洪峰更興奮的是,10月19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館聯合印發了《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效果。這也意味著——這座位於「世界木雕之都」的藝術殿堂,在「館校融合」工作上先行一步,通過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傳播方式,把木雕藝術殿堂嬗變成中小學生學習木雕知識的課堂。
思考一:如何找到潛在受眾群體?
作為國內目前唯一國字頭的木雕博物館,中國木雕博物館薈萃了5000餘件藏品,涵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木雕體系和流派。自2015年正式開館以來,博物館每年遊客接待量在七八萬人次,「不空虛但寂寞冷」就是這座木雕藝術大觀園的真實寫照。
「講真,許多業內專家看了後都對我們的館藏資源嘆為觀止。但是,木雕畢竟不是大眾文化,對中小學生也缺乏課本知識的索引,所以許多東陽人都不知道有這處寶藏。」李洪峰說,如何讓更多人走進木雕博物館,首要的關鍵是找到目標受眾。
去年下半年,在館內既有的「家訓館」所試行的家訓研學活動基礎上,中國木雕博物館組建了研學項目組,把目標群體鎖定了市內的中小學生。
在李洪峰看來,中小學生是傳播木雕文化的最佳中介,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帶動效應,一個小學生至少可以帶動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6個人走進博物館。與此同時,中小學生是東陽木雕未來的消費者、創造者,讓他們從小接受木雕文化的薰陶,不僅可以建立起對東陽木雕的歷史、品牌、產業認知,而且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審美品位,達成美育功能。
「中國木雕博物館是基於推動東陽木雕紅木家具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全國工藝美術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的重要配套設施,更是為東陽人普及木雕文化教育、促進藝術與生活融合的公共文化資源。因此,我們必須主動出擊,讓孩子們通過博物館了解東陽木雕文化,為他們植入匠心、初心,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鎖定目標受眾、釐清工作思路後,一場「工藝美術之鄉+教育之鄉」的融合研學之旅啟程在即。
小學生在木工體驗館製作木藝手工品。
思考二:如何讓展品真正「活」起來?
博物館內的展品,比書本上的知識更直觀,這是一種優勢。但如何建立一種讓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且讓他們的學習更有實效?這對沒有任何課堂教學經驗的館方工作人員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們不能局限於簡單的講解,要打破單純的『我說你聽』模式,通過研究孩子們的天性,發掘館藏木雕的教育功能,讓兩者產生互動。」中國木雕博物館講解部主任李莉莉說,此舉的核心就是讓館內的展品「活」起來,讓精品的木雕會「說話」。而木雕博物館是本厚重的書,如果說一般性遊覽是「泛讀」,針對中小學生開發的研學活動課就是「精讀」,通過對館藏木雕資源的「精氣神」深度挖掘,運用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傳播方式,達成成風化人之效。
經過梳理,館方依據空間序列與展品特徵,確定了四大主題:以《中國夢》大型木雕、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代表性景觀木雕為內容的「築夢之美」,以主廳大型藻井和「三鄉一城」大型木雕為內容的「裝飾之美」,以歷史廳內木雕為主體的「溯源之美」,以生活廳內木雕為核心的「傳統之美」。在此基礎上再細分展品,細化為30個研學主題,編寫《知行——中國木雕博物館課程學習繪本》,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圍繞某個主題進行探究式學習。
為了讓研學更有的放矢,中國木雕博物館還邀請教育部門、市重點學校的負責人前來研討。大家一致認為,木雕博物館的資源太豐富了,完全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做好涵蓋幼小初高的12年研學教育,使孩子們明確價值定位,獲得知識與能力。在此前提下,要豐富研學路徑,活化、細化、深化研學內容,讓研學內容更接地氣、更貼合學生,同時延長課程時間為一天,讓孩子們在研學中身心放鬆,以最佳狀態觀察、探究、實踐。
10月15日,中天國際小學的學生們走進中國木雕博物館,在「祥禽瑞獸主題研學單」指引下,了解木雕圖案的寓意;又到木工體驗館認識木材,學習木工工具使用方法。
「孩子天性好動,僅讓他們停留於靜態的參觀、思考,恐怕無法延長他們的研學時間;而且他們來一次也不容易,要儘可能讓他們多學點東西,不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心;不僅要動腳、動嘴,更要動手。」研學組副組長姚亮在走訪多座學校後,建議把勞技課程融入研學,引進了木藝體驗項目,在館內開設了3間木藝體驗教室,可以同時供300人學習。最終,30個木雕文化主題、7種木藝產品體驗,按照年級排列組合後,形成了多達千餘個「菜品」的研學「菜單」。經精挑細選、精雕細琢,館方推出了近50個研學課程,供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選擇。
「以四年級為例,選擇探究建築木雕的學生,可以體驗蹺蹺板製作;選擇探究十裡紅妝的,可以體驗花轎製作。通過探究與體驗結合,讓孩子們以手抵心,以藝悟道。」姚亮說,每項木藝體驗都與相關木雕主題匹配,實現了研學項目的深度延伸。
小學生在中國木雕博物館領略木雕裝飾之美
思考三:研學如何連結社會資源?
「東陽木雕經久不衰,這得益於從業群體的工匠精神。通過研學活動,孩子們不僅近距離感受了木雕之美,對家鄉傳統文化更有信心,而且明白了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韌性。」白雲中心小學從2016年起就把中國木雕博物館設為校外活動基地,經常性開展研學活動,打造「雕文化」。「原先我們是讓孩子們到館內當講解員、學習木雕知識。現在館方推出了完備的研學課程,可以說一年到頭都不重複,省了學校很多精力。」該校校長盧永俊對中國木雕博物館的研學課程讚不絕口,直說這是最好的校外教育資源。
在學校把博物館當成重要社會資源的同時,館方也在努力拓展、連結社會資源。
11月3日,首屆浙江工匠、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張節平走進中國木雕博物館,為來該館研學的李宅小學學生們講解木雕知識,示範木作技藝。張節平不僅擅長東陽木雕創作,而且把東陽傳統樟木箱做成產業。他從東陽木雕入手,結合自己早年從事日本井波木雕的經歷,講解兩國木雕的共通與區別之處,帶領孩子們領略不同木雕的魅力。
除了直觀可見的琳琅滿目的木雕展品,中國木雕博物館還有一筆巨大的隱形財富——工藝美術大師群體。據統計,東陽木雕現有3位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50餘位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個個身懷絕技,人人自成風格,絕大多數人都有作品被中國木雕博物館收藏。該館不定期邀請大師「現身說法」,向孩子們介紹自己的作品、開設講座或傳授技藝,使研學課程更加立體且富於個性。
「目前東陽推出的研學項目基本上針對小學生和幼兒,適用於中學生的較少。」在不久前召開的教育部門研學研討會上,白雲初中校長陳連懇一針見血,「初中生已經面臨普高與中職的升學選擇,這個階段亟須為他們提供職業指導,希望木雕實踐研學活動能起到這個作用,吸引有興趣的初中生進入中職學校學習木雕技藝,這也是壯大東陽木雕產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受此啟發,中國木雕博物館決定連結特色社會資源,把大師們請進館,讓孩子與大師面對面,加深對木雕文化和產業的理解。
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中國木雕博物館還在不斷創新課程設置,市財政也撥出專項經費,支持其用好資源、做足功課、優化課程。下一步,館方將加強與教育界的溝通,「吃幹榨盡」木雕知識和地方文化,嘗試打通研學課程和校本課程,增加民俗類、運動類等體驗性內容,讓孩子們在研學中融會貫通文、史、哲、勞、技、美等知識與能力——這不是一項單向度的工作,作為中國木雕文化中樞的博物館,也可以通過研學活動,讓傳統照亮未來。
16050777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