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大國工匠」木雕「匠人」鄭春輝:心中有木 刻下詩意

2020-12-04 湖南24小時

在福建有一個說法:「莆田木雕有多牛,去看看鄭春輝的藝術館就知道了。」

幹了30多年木雕的鄭春輝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希望自己被稱作「工匠」「匠人」。在他看來,「工」字頂天立地,沾著泥土氣息;「人」字一撇一捺,帶著世間味道。他說:「這樣的稱謂更貼切,更像我自己。」

近年來,鄭春輝的案頭上總會有一本唐詩宋詞,因反覆摩挲,書皮都已翹了起來。他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坐標,沉下心才能用一雙手、一把刀,刻下詩意。」

機械無法做到的,匠人可以

一個長12.286米、高3.075米、寬2.401米的千年香樟木雕,靜靜躺在位於莆田城西向的展覽館裡。這塊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的作品兩面分別雕刻著北宋張擇端和清宮畫院繪製的兩版《清明上河圖》。行船、流水、橋梁;店市、民房、人物……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鄭春輝通過鏤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技法,讓躺在紙上千年的中國名畫立體了起來。

在這件作品上雕刻有700多個人物形象,每個人物最多只有寸把長,可是神態各異、身份鮮明;車船上的繩索只有牙籤粗細,橋梁的支架纖如毛髮……整幅作品繁而不雜,層次分明,人物的喧鬧聲、行船聲和流水聲都仿佛在耳畔,讓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生動展現了流動在歷史中的盛世景象。

讓不少觀賞者驚訝的是,這幅由鄭春輝設計並帶領創作團隊8名成員耗時4年完成的大型木雕作品,竟全部出自手工,無一處拼接、無一處粘黏。

今年50多歲的鄭春輝,每天除了讀書就是走進工作棚,對著一塊塊紋理各異、枝杈斜出的木頭樹幹凝神沉思。到今天,他依舊還是會一手扶木,一手拿著刻刀,站在木料前打坯、修光,一如30多年前他當學徒時的樣子。

雖然在木雕行業,現代機械已大規模替代傳統手工,但在鄭春輝看來,木雕匠人手中每一刀力道和角度都不盡相同,正因為這些不同,作品才有了靈氣。他認為,「機械無法傳遞詩意,但是匠人可以。」

讓木香抵達更遠的地方

「像你爸一樣修汽車多牛呀?爛木頭能值幾個錢?」上世紀80年代,鄭春輝初中畢業後拿著家裡種甘蔗從糖廠換來的100元錢交了拜師費,成了一名木雕學徒。用他的話說:「我還是一名工人,只是我面對的不是冰冷的鋼鐵,而是有溫度的木頭。」

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最初是用於寺廟神像、建築構件。上世紀90年代,大量木製品加工訂單湧向莆田,鄭春輝手中雕刻的物件不再只有寺廟裡的佛像和窗花,身邊也多了一批職業木雕工人。用他對徒弟們的話說:「這條路上走的人多了,就不再寂寞。」

到了20世紀初,莆田木雕逐步實現了產業化發展。鄭春輝的木雕作品再也不是當初親戚們口中那「只值幾個錢」的爛木頭。那時的鄭春輝和行業內的不少匠人一樣,時刻面對著市場興起帶來的誘惑。

「莆田老闆有很多,不缺你一個,你一定要堅持創作。」多年前,根雕大師閔國霖的一句話,將鄭春輝從市場裡拉了回來,回歸藝術。在很多曾經的木雕工人放下刻刀,拿起機器,生產沉香手串賺錢的時候,鄭春輝卻忙著在沉香木料表面起伏的紋理中尋找創作的靈感。

一段輕薄且多處腐朽的沉香木,用傳統的雕刻眼光看來,也許是塊廢料,但鄭春輝卻有不同的理解。在他看來,沉香木料上那些腐爛的部分被摳掉之後,會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形狀,而這些形狀、紋路若能巧妙利用,就可以成為繚繞山間的雲霧、潺潺的溪流、造型各異的山洞,成為一幅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他的堅持下,他用沉香創作出了山水木雕作品。他說:「這些作品就像一首首詩歌,因為自身所承載的內涵,才讓木料的芬芳能夠抵達更遠的地方。」

傾其所有,只為傳承

2015年鄭春輝做了一個決定,變賣了名下所有的房產,投資6000萬元以個人之力創辦莆田市首家民辦木雕藝術館。為此,他欠下了一身債。

2018年,總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展廳總面積1.1萬平方米的藝術館對外開放。大門口的牌匾上出現了「春暉木雕藝術館」七個大字。鄭春輝堅持不以自己名字中的「輝」字命名,而是用了諧音字,取意「寸草春暉」。他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藝術館,這裡屬於所有鍾情於木雕的人,免費向所有人開放。」

在這裡,他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也終於找到了「落腳」的地方。鄭春輝告訴記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清版的《清明上河圖》則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他將二版《清明上河圖》合併雕刻在了一棵千年樟木上,意欲兩岸同源同根的血脈深情。

鄭春輝和徒弟們的腳步並沒有因為疫情而終止。他們試圖在《桃花源記》的文學基礎上,用木雕技術再造一個詩意棲居的理想地。

「我們將把《桃花源》雕刻在《清明上河圖》同一棵香樟樹的另一半木料上。」鄭春輝表示,「希望這件作品能讓木雕住進更多匠人的心裡,願木雕匠人都能心中有木、刻下詩意。」(工人日報記者 李潤釗 通訊員 卓一娟)

責任編輯:曹玥

【來源:工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身邊的大國工匠】心中有木 刻下詩意
    幹了30多年木雕的鄭春輝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希望自己被稱作「工匠」「匠人」。在他看來,「工」字頂天立地,沾著泥土氣息;「人」字一撇一捺,帶著世間味道。他說:「這樣的稱謂更貼切,更像我自己。」 近年來,鄭春輝的案頭上總會有一本唐詩宋詞,因反覆摩挲,書皮都已翹了起來。他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坐標,沉下心才能用一雙手、一把刀,刻下詩意。」
  •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我用木頭講故事
    作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30多年來陳德豐始終沉浸在木雕工藝美術創作中。如今,陳德豐更是享有中國營建工匠名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廣東省南粵工匠等榮譽稱號。
  • 玻璃杯做成「鑽石」,一個賣出10000元: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日本匠人
    「切子」是日本一種傳統的玻璃工藝,意思是利用冷加工工藝,在硝子(玻璃)表面通過金屬砂盤或磨石切割磨刻出精緻絢爛的花紋。江戶指的是在江戶時代以後(今東京)逐漸形成的工藝,江戶切子代表了日本玻璃工藝的最高水平。 最早期的江戶切子大多使用的是含鉛玻璃,只雕刻,不上色。
  • 中國古代工匠竟然能把動物角做的如此之美,30件角類文物
    文學方面自不用說,中國是詩詞的國度,更是文章大國,相比之下,西方的那些所謂的詩實在不叫詩;在藝術方面,中國更是個絕對的巨無霸的存在,中國人特別擅長製作工藝品,在古代長時間作為世界單一的工藝品輸出大國,西方人無不以得到一件中國景德鎮瓷器為傲,似乎,中國人天生就是一個製造者,其心靈手巧之程度,遠遠高於黑人和白人。
  • 木雕殿堂變成研學課堂 中國木雕博物館木雕實踐研學走紅
    借剛剛過去的首屆「中華大師匯」、第15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之東風,中國木雕博物館成了一處打卡勝地,一撥撥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欣賞木雕、體驗木藝、探索木文化,隨後又步入展會領略更加豐富妍麗的工藝美術文化。「自從今年國慶小長假試水木雕實踐研學活動課以來,一個月時間我們已接待了3000餘人次的中小學生。
  • 匠人集結,在拈花灣造物、讓生活與自然連接
    ,有500多位新匠人相聚在這裡,還有吳曉波、吳國平、林依輪、祝羽捷等嘉賓來參加。5月18日15:20—16:20新匠人陶潔,以《人,應當詩意地棲居—聊一聊生活的藝術》為主題,和大家分享米馬雜貨品牌的故事。
  • 福建莆田除了鞋好,木雕手活兒也好,出神入化的手藝!
    最近,有位莆田的「27歲後浪」小盧憑藉出神入化的手藝,火爆B站,俘獲了一眾動漫迷的心。畢竟,用木頭雕刻出來的動漫手辦,可遇不可求呀!UP主名叫「盧正義的雕刻時光」,是一個來自福建莆田的木雕手藝人。沒有勁爆的內容,也沒有花哨的剪輯,只有「篤篤篤」木雕的聲音配上經典的動漫BGM,魔性又浪漫。
  • 「新華醫療工匠」紮根新華的優秀工匠賀靳喜:只向前 永不倦
    這些都離不開新華醫療工匠們的默默付出。他們有著高超精湛的技藝,默默堅守在企業第一線,他們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的匠人精神,完成大擔當。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對工作耐心專注、執著堅守和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彌足珍貴。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緻專一,這就是工匠精神的內涵。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
  • 邛崍殘疾人木雕培訓第十四天
    -11-28 06:05:26 來源: 小陳細說電影 舉報   2020年11月25日,木雕培訓第十四天
  • 《愛的帕斯卡》:是大國工匠也有人之尋常
    大家,通常有異於常人的定力和精神,侯先生也不例外。有一次,他的學生幫他整理申報科學院士材料,發現他居然捨棄了發表在影響因素非常高的學術刊物上的論文,反而收錄了一些發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論文,學生非常不解,而他則解釋說,有些論文,雖然發表的期刊檔次很高,但是實際上的學術價值卻不及另一些論文,我要選擇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規則誰都懂,如何面對規則不能說絕對對錯,但足以顯示一個人到底想什麼和做什麼。
  • 木星會對「日木二星系統」的位置產生差異
    這個問題相信現在很多讀者都能夠很清楚地回答了,在我們所遊歷的各大天文博物館或天文館以及相關的科普圖片上,都會看到—— 「太陽系運行儀」。上面有太陽系的大家族,中心是熾熱的太陽,周圍圍繞著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和地球,所有的行星排列在上面繞著太陽旋轉,而它們旋轉的焦點就是太陽本身,這幅圖景根深蒂固。
  • 延邊博物館有兩木雕,寫著天下大將軍,地下女將軍,它們是幹啥的
    自古以來,哪個朝代都少不了英勇的將軍,他們身懷武技,兼通兵法,帶兵保衛邊疆,守護國家安定,可在延邊的博物館中,居然有一對木雕將軍,一個天下,一個地下,一個是男,一個是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除了木星會對「日木二星系統」的位置產生差異
    這個問題相信現在很多讀者都能夠很清楚地回答了,在我們所遊歷的各大天文博物館或天文館以及相關的科普圖片上,都會看到—— 「太陽系運行儀」。上面有太陽系的大家族,中心是熾熱的太陽,周圍圍繞著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和地球,所有的行星排列在上面繞著太陽旋轉,而它們旋轉的焦點就是太陽本身,這幅圖景根深蒂固。
  • 39歲大國工匠:打磨零件誤差僅0.002毫米,被世界名企爭搶
    中國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大國工匠之稱的洪家光就是這麼一個能吃苦中苦的人。在2018年1月份,39歲的洪家光帶著自己的團隊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並且憑藉著「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精密技術」斬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這個獎,是洪家光用無數的汗水換來的。
  • 日本人家必備的杯子,竟然是「吹」出來的
    日本硝子就在日本的北海道,有一座被稱為「硝子之城」的城市,這就是小樽,大街上隨處可見售賣硝子製品的商店,就連路邊攤也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硝子飾物// 熱加工——「吹」硝子所謂熱加工,是將原料加熱半小時,攪拌混合後投入窯爐進行燒制。等到這些原料熔成無氣泡雜質的乾淨硝子之後,這些硝子柔軟而容易變形,匠人們就可以開始「吹」出硝子了。
  • 「中國夢 大國工匠篇」陳建平:普通電焊工如何成長為焊接技能專家...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一般都是單手焊接,今天我給大家展示雙手焊接,這也是我的絕活……」12月1日,跟隨「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活動採訪團,大河網記者在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見到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陳建平。
  • 為機械行業培養出更多能工巧匠 「大國工匠走進西北」活動在西安...
    陝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表示,本次大國工匠走進西北、走進陝鼓,帶來了很多科研攻關課題的解決方案,陝鼓將以此為契機,發揮中機企協「智慧綠色發展分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管理示範基地」三大分支機構作用,在組織好、服務好、宣傳好此項活動的同時,將大國工匠的品格、精神、價值觀傳承好,為西北企業培養更多細分領域的大國工匠,打造大國工匠一流培訓基地,為培養我國工匠人才,加速推進我國從「製造大國
  •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在這繁榮富強的背後,不知有多少具有"匠人精神"的人們在默默付出,正如"那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曾有一次意外,洪家光的手粉碎性骨折,但是它僅僅休息了三天後,便整裝上陣,也許正是這樣的無畏精神,驅使著洪家光一步步走向大國工匠。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和笑天:如何從汙水處理中找到「寶藏」?研發...
    12月1日,帶著疑問,跟隨「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活動採訪團,大河網記者深入採訪了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馬頭崗水務分公司副總經理和笑天。鄭大碩士畢業為何選擇當了個汙水處理工?2011年7月,和笑天從鄭州大學化學系環境科學專業畢業,進入鄭州市馬頭崗汙水處理廠工作,成為一名水區車間的運轉工人。
  •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7日 01:49 A-A+ 但有一個部件被特別處理,這就是長徵七號火箭的慣性導航組合。  在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的車間裡,銑工李峰正在工作,儘管此刻屬於加班加點趕工,但他的每一個動作依然是從容不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