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和陶瓷的關係緊密,就如同中國和陶瓷的英文翻譯都為CHINA一般,我們常常在這樣的場景裡生活著:
朋友聚會時,用陶瓷茶具泡上熱燙燙的茶;吃午飯的時候,用陶瓷碗盛滿白米飯;買來一些花,插在陶瓷花瓶裡。
如果說中國家庭的象徵有陶瓷的一席之地,那麼對於日本人來說,硝子才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器具。
作為玻璃在日本的別稱,日本人對硝子青睞有加。
就在日本的北海道,有一座被稱為「硝子之城」的城市,這就是小樽,大街上隨處可見售賣硝子製品的商店,就連路邊攤也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硝子飾物,小到硝子杯,大到巨型的硝子雕塑,應有盡有。
作為日本的一種藝術,每一隻硝子都蘊含著匠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這些溼潤晶瑩的硝子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本匠人將來自於自然的礦石燒製成自己喜歡的、服帖的硝子,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角落裡,時常使用和端詳,這種樸素而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日本人所喜愛的。
那麼,一隻硝子究竟是怎麼做成的?又是怎麼在日本家庭的生活裡保留下來的呢?我們嘗試尋找答案。
01這隻硝子是吹出來的
每一隻硝子的誕生,都要經過燒制、熔化、吹制、切割、打磨等種種繁複的工藝程序,想要得到一隻剔透瑩潤、細膩平實的硝子,這著實是在考驗硝子匠人的水平。
製作過程中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會影響到最後成品的形成。但也正因為這一特性,使硝子匠人能夠製作出更具個性風格的作品。
因此,每一隻硝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除了基本的硝子製作技術之外,日本硝子匠人還結合了來自英國和波西米亞的精湛技術,並增添本國特徵與審美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種風格。
硝子製作工藝裡最特別的莫過於其加工方式了,製作一隻硝子需要完成熱加工和冷加工。
// 熱加工——「吹」硝子
所謂熱加工,是將原料加熱半小時,攪拌混合後投入窯爐進行燒制。等到這些原料熔成無氣泡雜質的乾淨硝子之後,這些硝子柔軟而容易變形,匠人們就可以開始「吹」出硝子了。
在進行熱加工的硝子
日本匠人在作業檯面上用不鏽鋼製的吹杆進行吹制,吹製成自己想要的造型和形狀,這些硝子會在空氣中慢慢冷卻,從而定型。
除了「吹」硝子之外,也有一些硝子是在模具中吹制的,這些模具由金屬、木質或石膏製成,等冷卻之後就能形成固有的造型。前幾年熱門的富士山杯就是用模具吹制的。
// 冷加工——精緻的「切子」
經過了熱加工後,原汁原味的硝子多少是粗糙的,離成品的精緻硝子還有一步——冷加工。
硝子在固態冷卻後,就可以在表面進行冷加工的工藝,讓硝子變得更加精緻好看,著名的日本傳統工藝「切子」便是較常用的冷加工工藝。
「切子」的意思是指在玻璃器皿上進行加工打磨以形成漂亮的花紋,這種傳統的玻璃雕花工藝可以看做是日本的藝術瑰寶。
硝子匠人根據硝子的形狀和大小,設計出表面的紋路和走勢。
硝子表面紋路越優雅美麗,放在陽光下折射出的光線便愈加耀眼明亮,如果匠人手藝優秀,手工雕刻花紋就會更加精緻。
除此之外,不像普通的玻璃是無色透明的,日本的硝子匠人能夠對材料進行漸變調色,變化出上百種色彩。
硝子不同顏色光澤秘訣是在燒制過程中混入不同金屬元素或金屬氧化物。
例如加入鉛就會變得閃耀明亮,如同水晶;少量錳則呈現淡綠色;多些錳又會變成淡紫色;少量的鈷可造就明朗藍色等等。
經過熱加工和冷加工後,一隻真正的硝子就大功告成了,它預備進入人們的生活裡,被長長久久的使用著。
02讓硝子回到生活中
幾乎每個日本家庭裡都有好幾件硝子,日本人買上幾件硝子,可能是杯子,也可能是碗碟,這些晶瑩溼潤的透明硝子,姿態美妙,每一隻都很獨特,能為家裡增添一些柔軟和溫和。
// 從早到晚出現的硝子
硝子在日本家庭裡頻繁出現,從早到晚,一日三餐,清晨的花瓶,午間的啤酒杯,夜間的香薰燈,都有硝子的身影,這些硝子在日本家庭裡有著屬於自己的位置,成為最常用的器具。
一日三餐裡,日本人用著硝子做成的餐具,透明的硝子盛放著新鮮的食物,讓食物變得更加誘人,讓三餐變得更加精緻。
就連飯後的甜點也有專門盛放的硝子。
除去一日三餐,在偶爾無所事事的午間,小酌一杯是很多日本人的習慣。很講究禮節和儀式感的日本人除了酒的品質之外,自然也在意盛放酒的器具。
透明的硝子是很不錯的選擇,杯身上有獨特的花紋和條理,讓清酒變得更加可口和清澈。
除了成為食器,硝子也可以做成生活裡的物件,像是養花的花瓶,夜間的香薰燈,這些本來普通的物件因為有了硝子材質和匠人們巧思的加持,變得更加美妙動人。
// 逛逛硝子館
日本人對硝子的喜愛以及硝子工藝的發達,讓日本湧現了許多專門售賣硝子工藝品的硝子館,這些硝子館大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於小樽的大正硝子館,它建於日本的大正時代,那是日本玻璃製造歷史中優秀作品輩出的時代。那段時期裡,硝子匠人們製造了許多日本之美與西方新藝術運動風格相互融合的作品,因此備受關注。
人們去硝子館買上幾件好看的硝子,送給親人和朋友,這些自然而美好的硝子承託著日本人誠懇、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 是作為禮物不錯的選擇。
花費漫長的時間和繁雜的技藝去完成一隻硝子,手工匠人們還扮演著另一個角色——創作者,他們將對生活的理解融入到了這隻硝子中,讓這隻硝子從礦石燒而來,往人們的生活中去,好看而耐用地被使用著,讓硝子返璞歸真,告訴人們如何讓來自自然的物件回歸到生活去,這也正是「禾希有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