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2016年6月25日20點,長徵七號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首次升空。長徵七號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史的多項第一。
2016年5月,在長徵七號火箭的總裝車間裡,數以萬計的火箭零部件來自全國各地,它們在這裡集結。經過嚴格的組合測試,然後被運送到海南文昌發射場組裝。但有一個部件被特別處理,這就是長徵七號火箭的慣性導航組合。
在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的車間裡,銑工李峰正在工作,儘管此刻屬於加班加點趕工,但他的每一個動作依然是從容不迫的。李峰加工的部件是火箭「慣組」中的加速度計。如果說「慣組」是長徵七號的重中之重。那麼,加速度計就是「慣組」的重中之重。在他的工作模式裡。速度不來自表面的急促緊迫,而源於每一個工作行為的準確有效。此時,他對自己的產品依然吹毛求疵,在他心裡,精益求精已經成為一種信仰。
「慣導」器件中每減少1微米的變形,就能縮小火箭在太空中幾公裡的軌道誤差。1微米大約是頭髮絲直徑的七十分之一,那是目前人類機械加工技術都難以靠近的精度。
刀具是決定加工精度的關鍵。正是刃口的這個小缺口,導致了幾微米的加工誤差,必須加以精磨修整。在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是李峰的絕活。李峰磨製刀具時心細如髮,探手輕柔,這時他所有的功力都匯聚在手上。看李峰藉助200倍的放大鏡手工磨刀才會讓人明白,為什麼在中文裡工匠的技能被稱為「手藝」。
磨刀具的李峰,就用他那一雙看似慢條斯理卻又精巧靈動的手,一面撥輪,一面按刀,以無窮的耐心磨下去。與金剛石同等硬度的刀具逐漸呈現出,李峰所需要的銳度和角度,這是真正的以柔克剛。
李峰20歲時一進廠就被分配為銑工,26年裡只幹過這一個工種,顯然,銑工將是他堅守一輩子的行當了。李峰的父親李發祥也在這個廠裡幹了一輩子,30多年的磨工讓他成為廠裡成品率最高返工率最少的冠軍。
兒子後來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個無形的「冠軍」獎盃。如今年逾八旬的老父親腰腿都不那麼勁道了。李峰在家裡會時常,給老父親做做按摩。雙磨刀具卡工裝的手此刻會變得輕重有節,張弛有律。
工匠們的手上積澱著他們的技藝磨礪,心智淬鍊和人生閱歷。如同參天大樹的年輪記載著大樹所承接的日月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