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2020-11-27 央視網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7日 01:49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2016年6月25日20點,長徵七號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首次升空。長徵七號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史的多項第一。

  2016年5月,在長徵七號火箭的總裝車間裡,數以萬計的火箭零部件來自全國各地,它們在這裡集結。經過嚴格的組合測試,然後被運送到海南文昌發射場組裝。但有一個部件被特別處理,這就是長徵七號火箭的慣性導航組合。

  在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的車間裡,銑工李峰正在工作,儘管此刻屬於加班加點趕工,但他的每一個動作依然是從容不迫的。李峰加工的部件是火箭「慣組」中的加速度計。如果說「慣組」是長徵七號的重中之重。那麼,加速度計就是「慣組」的重中之重。在他的工作模式裡。速度不來自表面的急促緊迫,而源於每一個工作行為的準確有效。此時,他對自己的產品依然吹毛求疵,在他心裡,精益求精已經成為一種信仰。

   「慣導」器件中每減少1微米的變形,就能縮小火箭在太空中幾公裡的軌道誤差。1微米大約是頭髮絲直徑的七十分之一,那是目前人類機械加工技術都難以靠近的精度。

  刀具是決定加工精度的關鍵。正是刃口的這個小缺口,導致了幾微米的加工誤差,必須加以精磨修整。在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是李峰的絕活。李峰磨製刀具時心細如髮,探手輕柔,這時他所有的功力都匯聚在手上。看李峰藉助200倍的放大鏡手工磨刀才會讓人明白,為什麼在中文裡工匠的技能被稱為「手藝」。

  磨刀具的李峰,就用他那一雙看似慢條斯理卻又精巧靈動的手,一面撥輪,一面按刀,以無窮的耐心磨下去。與金剛石同等硬度的刀具逐漸呈現出,李峰所需要的銳度和角度,這是真正的以柔克剛。

  李峰20歲時一進廠就被分配為銑工,26年裡只幹過這一個工種,顯然,銑工將是他堅守一輩子的行當了。李峰的父親李發祥也在這個廠裡幹了一輩子,30多年的磨工讓他成為廠裡成品率最高返工率最少的冠軍。

  兒子後來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個無形的「冠軍」獎盃。如今年逾八旬的老父親腰腿都不那麼勁道了。李峰在家裡會時常,給老父親做做按摩。雙磨刀具卡工裝的手此刻會變得輕重有節,張弛有律。

  工匠們的手上積澱著他們的技藝磨礪,心智淬鍊和人生閱歷。如同參天大樹的年輪記載著大樹所承接的日月風霜。

相關焦點

  • 洋河股份持續弘揚大國工匠精神,讓高技能人才綻放光芒
    處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正加速邁向中高端水平,鍛造一支素質優秀、技能高超、富有活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出一批時代需要的大國工匠至關重要。  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的召開深刻闡明了技術工人隊伍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時代意義,「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成為當代主旋律。
  • 為機械行業培養出更多能工巧匠 「大國工匠走進西北」活動在西安...
    陝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表示,本次大國工匠走進西北、走進陝鼓,帶來了很多科研攻關課題的解決方案,陝鼓將以此為契機,發揮中機企協「智慧綠色發展分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管理示範基地」三大分支機構作用,在組織好、服務好、宣傳好此項活動的同時,將大國工匠的品格、精神、價值觀傳承好,為西北企業培養更多細分領域的大國工匠,打造大國工匠一流培訓基地,為培養我國工匠人才,加速推進我國從「製造大國
  • 大國工匠丨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從事焊接工作三十餘年來,他不僅用精湛的技藝和對極致的完美追求展現了「工匠」的含義,更用自己的堅持詮釋了一個航天人的責任和使命。央視《大國工匠》同名圖書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了包括高鳳林在內的12位大國工匠的人生故事,書中還包括節目組原班人馬對這些人物的深度觀察,以不同的視角為人們詮釋何為「工匠精神」。
  • 高倍顯微鏡下的世界,一組放大了的微觀世界照片
    宇宙,人間世,量子世界都有著不同的運行規律;若人類能夠找到三個世界的共同運行規律,人類或可真正主宰這個宇宙……一,顯微鏡下的仙人掌。圖片描述的是在顯微鏡下觀察霧氣中小液滴在仙人掌的簇狀刺與絨毛的凝結行為。
  • 《愛的帕斯卡》:是大國工匠也有人之尋常
    有一次,他的學生幫他整理申報科學院士材料,發現他居然捨棄了發表在影響因素非常高的學術刊物上的論文,反而收錄了一些發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論文,學生非常不解,而他則解釋說,有些論文,雖然發表的期刊檔次很高,但是實際上的學術價值卻不及另一些論文,我要選擇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規則誰都懂,如何面對規則不能說絕對對錯,但足以顯示一個人到底想什麼和做什麼。這件事說明,在侯先生心中,學術重於一切。
  • 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
    近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評選名單出爐,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過五關斬六將,成為中國樂器行業唯一上榜「大國工匠」。▲「大國工匠」陳德然從事鋼琴製作27年的陳德然,曾榮獲「中國樂器行業工匠」、「南粵工匠」和「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 顯微鏡的前世今生,300年前靠手工造顯微鏡,如今手機變顯微鏡
    如果想要獲得放大100倍的影像,那麼透鏡的直徑要做到0.33毫米那麼小——這個比大頭針還小的透鏡在當時根本就製造不出來。因此,當時的凸透鏡的放大倍數最大不過25倍。這种放大倍數是玩具級別的,只能讓小孩觀察小蟲,想要觀察更細微的東西,只能尋求別的工具。16世紀90年代,在荷蘭的米德爾堡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顯微鏡。
  • 顯微鏡的前世今生,300年前靠手工造顯微鏡,如今手機變顯微鏡
    如果想要獲得放大100倍的影像,那麼透鏡的直徑要做到0.33毫米那麼小——這個比大頭針還小的透鏡在當時根本就製造不出來。因此,當時的凸透鏡的放大倍數最大不過25倍。這种放大倍數是玩具級別的,只能讓小孩觀察小蟲,想要觀察更細微的東西,只能尋求別的工具。16世紀90年代,在荷蘭的米德爾堡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顯微鏡。
  • 我國「大國工匠」名單公布,西工大校友數量第一,清華只有1人
    大國工匠的由來,來自中華全國總工會以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手打造的一次評選活動。在此活動上,許多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員,他們或是學工程設計,或是搞技術研發。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會在這次大會上得到「大國工匠」的稱呼,得到他們應有的表揚。同樣,這個活動也旨在鼓勵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使他們能在自己的領域為國家建設發光發熱。大國工匠,通過這個榮譽稱號,就可以發現他們在國內某個領域已經算是集大成者,對國家來說,那就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 【身邊的大國工匠】心中有木 刻下詩意
    幹了30多年木雕的鄭春輝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希望自己被稱作「工匠」「匠人」。在他看來,「工」字頂天立地,沾著泥土氣息;「人」字一撇一捺,帶著世間味道。他說:「這樣的稱謂更貼切,更像我自己。」 近年來,鄭春輝的案頭上總會有一本唐詩宋詞,因反覆摩挲,書皮都已翹了起來。他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的坐標,沉下心才能用一雙手、一把刀,刻下詩意。」
  • 傳遞手工紙的溫度
    在國家大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時代背景下,2021年1月1日,「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在中國科學技術館(短期展廳)拉開序幕。旨在通過手工紙文化與技藝的知識輸出,傳承故事和工匠精神的傳播,藝術創造與審美的體驗,讓觀眾增進對手工紙的認知與理解,引發對手工造紙當代價值的思考,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展覽由中國科學技術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聯合主辦,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手工造紙與紙藝術研究所、中國民協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協辦。
  • 《手工雲南》:展現雲南魅力 呼喚工匠精神
    由過去一個人做片變成了一個團隊做片,其實我曾經是不知所措過的:那些好友的提醒,言尤在耳:帶團隊眼裡要揉得下沙子。一言雖輕,卻給我心頭一擊:有點精神潔癖的自己,還是應該警醒:眼中能揉沙才好,因為誰知道這粒沙會不會在眼水的揉搓中顯現出金沙的本質呢?愛團隊的每一個人,能容應該是四十的人鍛鍊出來的一種修養,而在項目執行初期的我,急中多的是對徒弟們的苛刻,少的是修養。
  • ERT無血痂毛髮移植加密術技術高倍顯微鏡下操作0損傷植髮
    【ERT無血痂毛髮移植加密術植髮技術原理】高倍顯微鏡下操作0損傷植髮將患者自身後枕部的健康毛囊集中提取,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分離,再放入恆溫箱的營養皿中培植,然後種植在脫髮的部位。ERT無痕植髮技術的手術過程為從患者後枕部(供體區)提取健康的毛囊,然後經分離再移植到脫髮區域,但作為裡程碑式的技術變革,ERT無痕植髮技術的開創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全程應用ERT技術,進行毛囊分離及毛囊種植,將毛髮移植技術理論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二是全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尤其是運用顯微鏡進行毛囊分離,大大提高了植髮手術的精細程度。
  • 人民日報: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西工大新設航天班,每年只招30人,班主任全是「大國工匠」
    西工大,這個西部高校用炙熱的愛國之情,低調的為國家打造大國重器、國防利劍。近期在北京舉辦的地14屆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上,在12位獲獎人當中,有6位來自西北工業大學,他們有「大國工匠」曹彥生,有「領導卓越」的現西工大校長汪勁松,有「技術先鋒」李東、鄧景輝,有「終生奉獻」的陳一堅、尹澤勇。
  • 「大學校友之大國工匠」榜單,西北工業大學佔據半壁江山?
    這不,網傳2020年中國35位「大國工匠」名單出爐,又將清華、北大推向了風口浪尖,引起網友熱議。這到底是一份什麼樣的名單?怎麼引起這麼大的熱議?具體情況怎麼樣: 1、原來這是一份值得所有國人仰慕的名單,全是國家之棟梁,上榜的基本都是行業翹楚,相關科研領域的科學家、帶頭人,他們為了國家的安全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嫦娥五號月球取土,背後有位清華的「大國工匠」
    網友之所以能夠如此輕鬆的調侃嫦娥五號,來源於對國家航空航天、探月工程的能力的信任,這背後離不開無數「大國工匠但就是這些「大國工匠」,卻讓網友們吵起來了。因為網友發現嫦娥五號背後的功臣們,有的來自西工大,有的來自哈工大,有的來自北航,但就是沒有一個來自清華大學,我國排名第一,實力第一的高校。
  • 揭秘中國最尖端「殺手鐧」雷達核心:由金線連接,顯微鏡下加工
    在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節目中,介紹了中國電科第十四研究所雷達收發組件總裝師顧春燕的事跡,節目中提到,我國最尖端雷達的核心部件,需要採用名為「金線鍵合」的工藝,用比頭髮絲還細的金線,將晶片與外部電路連通。
  • 「魯班工坊——木工手工工具展」開幕 600件傳統工具展現「工匠...
    昨天上午,由省文化廳、省教育廳主辦,省博物館承辦的「魯班工坊——木工手工工具展」開幕式在省博物館一樓陽光大廳舉行。木工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塊璀璨瑰寶,木工手工工具更是歷代工匠智慧結晶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