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後,它的一舉一動都驚動著14億國人的心。
12月2日4時53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對此很多網友表示,「這就挖完了,不種點啥?」「能順便拍點嫦娥的寫真回來嗎,都等了幾千年了。」「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
網友之所以能夠如此輕鬆的調侃嫦娥五號,來源於對國家航空航天、探月工程的能力的信任,這背後離不開無數「大國工匠」卓爾不凡的科研實力和夜以繼日的艱苦奮鬥。
但就是這些「大國工匠」,卻讓網友們吵起來了。因為網友發現嫦娥五號背後的功臣們,有的來自西工大,有的來自哈工大,有的來自北航,但就是沒有一個來自清華大學,我國排名第一,實力第一的高校。
難道清華大學對嫦娥五號的貢獻為零?沒有一個大國工匠嗎?
這其實是網友的誤解,嫦娥五號總設計師楊孟飛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清華人。因為他本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所以很多網友都把他歸納到西工大了。
楊孟飛,空間技術專家,1982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即現在的西北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值得注意的是,楊孟飛院士在清華大學學習的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眾所周知,清華大學在計算機科學和技術方面,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第一位獲得計算機諾貝爾獎圖靈獎的華裔科學家姚期智加持下,清華大學計算機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一。
這次嫦娥五號上天攬月最大的功臣非清華大學莫屬。
這次月球取土,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測器的「大腦」,它關係到探測器的運轉,關係到探測器取土、封裝、返回。要知道這是我國第一次,沒有經驗可以參考,而清華大學對嫦娥五號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此。所以說,清華大學是最大功臣也並不為過。
其實,清華大學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大國工匠」、「科研巨星」。
說清華大學對我國科研事業貢獻有限,的確是冤枉了它。
我國第一臺通用大型電子計算機「神威」超級計算機總設計師金怡濂,畢業於清華大學機電系,他是2002年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唯一獲得者,有"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美譽,國際小行星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編號為100434的小行星。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王永志,畢業於清華大學航天系,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液體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長徵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號總指揮,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系列總設計師,1992年11月至今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植物學家吳徵鎰,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他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75718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徵鎰星"。
像這樣的「大國工匠」「科技巨星」,清華大學還有很多很多。而且清華大學正在參與和主導我國6G研發,力爭打破美國對我國6G通信的排擠和打壓。
霸姐知道,網友對清華大學不滿是因為近年來,清華大學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出走國外了,比如生命科學領域的顏寧。
但我們應該有功則賞,有過則罰,不要因為人才的流失就把清華大學對我國科學事業的貢獻給抹殺了,也不要因為清華大學的「大國工匠」就無視其人才流失的嚴重。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清華大學秉持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繼續為我國重大科研項目服務,同時也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讓清華的高材生們走得出去,更要讓他們自願回來,為祖國科學事業貢獻力量。
關注霸姐,第一時間分享最新教育科技解析,更有免費福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