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一般都是單手焊接,今天我給大家展示雙手焊接,這也是我的絕活……」12月1日,跟隨「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活動採訪團,大河網記者在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見到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陳建平。
陳建平是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陳建平告訴記者,他靠著勤學苦練提升技能,實現了從學生到學徒再到高級技師的轉變,並躋身第三屆中原大工匠,先後取得技術創新成果18項、成果轉化30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明專利3項等。
因何與電焊「結緣」?
「1994年,國企還有退休接班政策,我接父親的班時17歲,正在河南第一火電建設公司子弟學校職高班學習電焊,所以上班後幹的也是焊工。」談及與電焊的「緣分」,陳建平說,當時父親就囑咐他,要不斷地學知識、練技術,只有勤學苦練,比別人多下功夫多流汗,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
1997年,陳建平參加三門峽鋁廠自備電廠建設,結識了師傅蘇長為。「師傅指導、講解很認真、很透徹,讓我很快掌握了焊接要領。」陳建平告訴記者,在跟著師傅學技術的同時,他還堅持利用業餘時間自學,硬是啃下了《焊工基礎知識》《焊工學》等書籍,並通過刻苦鑽研掌握了「熱處理」「無損檢測」「金屬檢驗」等多項專業技術知識。
「從第一次在三門峽參加電廠工程鍋爐焊接施工算起,24年來我的足跡遍及三門峽、焦作、鄭州、海南、新疆等地,先後參與了20餘座各類型火電機組建設,安裝鍋爐機組近2萬兆瓦。」陳建平回憶,從當學徒到成為熟練焊工,再到做鍋爐焊接質檢員、技術員,從普通工人到技師再到高級技師、焊接技能教練,在師傅指導下學習,在弧光閃耀中鍛鍊,在焊花飛濺中成長,一路走來,最終實現了工匠夢想。
「師傅手把手教我,幫助我在短期內成為一名優秀焊工,我也是這麼帶徒弟的。」陳建平說。
吳磊是陳建平帶出的優秀的徒弟之一,在他的眼中,師傅陳建平是個實打實的「嚴師」。「他會精細到每一步,靜下心講好每一個細節,要求很高,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收穫很大。」吳磊告訴記者,師傅身上對技術鍥而不捨的追求令他最為感動。
一線工作中怎麼實現創新?
在陳建平大師工作室,大河網記者看到了眾多科技創新成果與榮譽,這些成績的取得有什麼秘訣呢?「在技能提升過程中,我堅持『賽場上比高低,創新中求發展』,通過技術比武錘鍊本領,尋找創新突破口。」陳建平說。
陳建平向記者舉例,2012年,中國電建集團舉辦成立後首屆焊工技能大賽,他作為特邀教練被借調到焊培中心指導參賽選手訓練。「當時使用的焊口層間清理用鋒鋼鋸條,效率低,影響訓練進度,成了一個棘手的技術問題,需要儘快想辦法解決。我向焊培中心金牌教練李倩建議,在鋸弓兩頭加上手柄,製作成手持鋸弓,利用人體銼削工件的姿勢,雙手配合操作,既能增加力量,還節省時間。」陳建平說,這個工具推廣後訓練效率明顯提升。比賽結束後,他又在設計上進一步改進完善,取名「大、中徑管層間清理專用鋸弓」,並申請了專利。
截至目前,陳建平獨自和參與完成的多項創新成果在實踐中運用後,解決了現場施工中的諸多技術難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施工質量,僅近三年就取得經濟效益2350萬元。
工人「觸網」嘗鮮做主播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除了科技創新,陳建平還不斷追尋「新潮流」。「快手、抖音、西瓜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我都有帳號,經常在上面發一些教學視頻等,一部分是幫助有需要的人提升技藝,還想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咱們技術工人靠精湛技藝也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陳建平告訴記者。
今年疫情期間,陳建平沒閒著,他創新了「毛筆焊接教學法」,自己動手製作課件,變身主播,通過網絡視頻講解焊接知識。「用毛筆、手鉗、膠帶等工具,在家裡就可以跟著視頻練習,很方便實用。」陳建平說。
「回首24年焊接生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成功沒有捷徑,對待工作嚴一點、對待自己狠一點、創新思路再開闊一點,就能克服各種困難,在匠心傳承中努力前行。」陳建平說,他的手和胳膊上有不少傷疤,是在焊接作業時,高達3000攝氏度的鐵水和飛濺的焊花鐵屑留下的,見證了他從普通焊工到鍋爐焊接技能專家的成長曆程。
「未來,我將繼續不忘初心、凝練匠心,傳授好焊接技能,做好傳幫帶,帶動更多年輕工人成長成才。」在接受採訪最後,陳建平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
相關報導:
勞模工匠是如何煉成的?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