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白映玉可以隨心化個淡妝了。她對記者說,「平常上班時不化妝,因為汗出得多,妝會花掉,不好看。」出生於1973年的她,被稱為「焊接之花」,是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下簡稱「東方重機」)的一名焊接工。
東方重機主攻的是核電機組的蒸汽發生器、穩壓器、反應堆壓力容器和汽水分離再熱器。在我國大型核承壓設備國產化專業製造中,地位舉足輕重。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還需擲巨資支付專利費,引入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的核電技術。而去年2月,東方重機完全自主化設計及製造的核電低壓加熱器被法國電力集團(EDF)採購,標誌著我國首臺核電設備出口歐洲。
而焊接,是貫穿核電設備生產全過程的一道工序,中國核電設備製造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焊接工人的不懈努力。在超過40攝氏度的狹小環境裡作業,這是焊接工的常態,與之相伴的,是幹蒸桑拿一般的酷熱、火星四濺帶來的疼痛。廣袤的南沙區重工業園區,焊接工雖多,能堅持下來的女焊工卻極少,白映玉一幹就是27年。這位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範有20多個焊接準入資格證,平焊、橫焊、立焊、仰焊樣樣精通,技術讓男焊工也自嘆不如。即便她帶領團隊成功攻克被稱為「魔鬼焊接」的工序,直到成為核電焊接領域的翹楚,白映玉也在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
無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產品,還是自主智慧財產權更新型核電設備華龍一號,白映玉都出現在生產一線,為核電站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核電設備製造構件。
曾夢想當畫家的「女焊子「
在前往北京前的一周,在南沙的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記者第一次見到白映玉。4.6萬平方米的廠房裡,隨處可見以百噸重量計算的重型機器,高達20餘米的天花板上,多個起重機在連續作業,機器轟鳴聲和金屬撞擊聲不絕於耳。這種充滿「力量感」畫面的工作環境,與體重未過百斤,身高不過1.6米的白映玉,形成了強烈對比。
白映玉穿上防護手套、帶上面罩,把焊條加工到250度,隨後用焊槍切開,檢驗焊條的質量。這種超高溫的工作,兩分鐘就讓人全身冒汗。「內衣能擠出水。」白映玉如此平淡的的說。27年來,她已經習慣了。
電焊工的職業生涯,讓白映玉的手與「玉手」無緣「,手臂上留下如綠豆一樣的褐色小點。「有的是被鐵絲劃傷的,有的是被燙傷的,做焊接工人,這是很常見的」,白映玉笑著說。
白映玉算是核電焊接領域的「珍惜物種」,首先她是核電領域唯一的「女焊子」,並且是廠內最全面的焊接能手,技藝讓許多男同事都望其項背。可一個纖弱女子,如何會選擇並一直堅持電焊工作呢?
白映玉1991年從四川鍋爐廠技校焊接專業畢業,一直從事手工焊工作。「我們那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習成績不好的都去讀技校,那時工人是個令人羨慕的職業。」白映玉說。可當時「那一屆有三個工種,焊接、裝配和畫線。畫線基本是女同志做,父母跟我說,焊接是有技術的,今後的工作可能會辛苦,希望我選擇輕鬆一點,簡單一點的專業。但我還是覺得焊接挺有意思的。」白映玉說,雖她小時侯夢想當畫家,可內心還是喜歡能動手、並且挑戰性高的職業。
當時也有同學對白映玉說:「焊接,你可能幹不出來。」但她認定:「男同志能幹的活,女人也一定能幹好。」可畢業後分到車間時,領導也說她可以去做其他的工種,比如開起重機等等。白映玉回應到,「我在學校把焊接學得這麼好,不想丟下技能,我說我還選擇當電焊工。」
不懼挑戰,打破「魔鬼焊接「詛咒
就這樣,白映玉在成都與手工電弧焊打了17年交道。2008年3月,懷著對改善生活和提高技藝的希望,白映玉一人拿著簡歷、只帶了一套換洗衣裳,來到廣州的東方重機應聘。「我知道這家公司是做核電的,感覺很高大上,自己也想提高技術,挑戰一下自己,實在不行就回家算了。」白映玉最後通過了考核,在當年的國慶假期才回了一趟家。
核電焊接標準高、難度大。特別是手工焊,焊接溫度經常在200攝氏度以上,這是白映玉此前職業生涯裡從未遇到過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學習。
為了迎接挑戰,除了積極參加企業培訓,下班後也努力查找資料,給自己加碼。她先後考取了RCC—M、ASME、HAF603等20多個核電焊工資質,這樣的技術足以適應不同焊法、不同工藝、不同產品的需要。
核電焊接領域裡,曾有道工序被成為「魔鬼焊接」。白映玉憑藉著不怕挑戰的精神,最終打破「魔鬼焊接」的詛咒,解決了多年來技術上的難題。
所謂「魔鬼焊接」是生產蒸汽發生器一道關鍵的工序,為了使核電產品被輻射的冷卻劑能夠在一個封閉的迴路裡循環,需要用堆焊的方法,在內壁「鍍」上一層耐腐蝕層,形成核電設備內部的隔離層,實現承受高溫、高壓的同時抵禦腐蝕。這些焊縫一條不能出現差錯,X光射線、超聲波、渦流……所有能檢查產品焊接安全性的手段,都會被用上,檢測方式非常嚴苛。
此前這道工序的成功率特別低,工期長達10天,始終無法達到一次合格的效果,每一次焊接都容易出現質量問題。這道工序的難點在於作業環境的惡劣,首先要通過一個狹小的孔徑鑽到鋼構件內部去施焊,作業空間非常有限,工人只能貓著身子作業。第二,在鋼構件的外部,12把噴吐火舌的燃燒裝置在為其加熱,儘管身著防護服、耐高溫鞋,但是工人腳底的溫度已接近200攝氏度,體感溫度超過40度。汗留下來就會被蒸發掉,普通的鞋子踩在上面,會被融化掉。
「每一次焊接都不合格,大家不願意接。當時兩個手工焊班組,只有我一個高級技師。我說來承擔任務,讓大家一起參與進來。」白映玉所在班組2014年接到攻關任務,惡劣的作業環境,需要幾個焊工輪著操作這道工序,一個焊接工最多能在裡面待上15-20分鐘。
白映玉所在班組有6個人,被分成了3個班次,每天連軸轉,每個班次工作八個小時,班組成員輪流進入鋼結構內部進行焊接。白映玉作為唯一的」女焊子「,一點都沒有少幹。
「6個人的操作技能,操作過程、手法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問題和關鍵點找出來,做一個方案,嚴格按照操作過程做。」白映玉說,經過大家的努力,用7天時間完成這道工序,並且在探傷檢測時一次合格。「這可比發錢還讓我高興!」白映玉說。
一次成功卻帶來更大的壓力,如何保證接下來每次都成功,卻是個難題。白映玉想著接下來不一定帶著大家幹了,就這次成功的經驗做成一個固定的規程,進行推廣。此後其他同事按照這一標準流程來操作,合格率也都能達到100%,工期成功由10天縮短到天。
「我理解的創新,是要歸納總結工作經驗,還要推廣出去,除了自己接受,其他人也能夠接納。「白映玉說。
中國製造品質革命,來自熱愛和專注
能成為核電焊接領域的翹楚,源於她對焊接的熱愛。在她看來,每一個焊點,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質量、安全的社會責任。「車諾比和福島核事故,都說明了,核電設備製造就像人的眼睛容不得一粒沙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紕漏,小瑕疵,都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對她而言,在東方重機做焊接的魅力來自不斷的挑戰。2017年10月,她參加了國際焊接技術認證考試。「感到興奮,沒想到44歲還能參加考試,那一個月學習,又增長很多知識,很多東西都能用到工作上。這20多年,我都在不斷學習,還覺得有很多可以學。「
白映玉見證了中國正從核大國邁向核強國的全過程,當年我國建設大亞灣核電站連水泥都要進口,如今的東方重機通過重大專項「CAP1400蒸汽發生器」研製,獲得了三代核電核島主設備生產技術,也實現了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穩壓器等的製造技術、工藝和檢驗技術的全面自主化。
他們同時也承擔著「華龍一號」福清5、6號機組和防城港3、4號機組等12臺蒸汽發生器的製造任務。據記者了解,「華龍一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主打品牌。「華龍一號」從蒸汽發生器、壓力容器等核島設備,到常規島設備,國產化率已經超過85%。
目前東方重機還直接參與多個國家研發的熱核聚變反應堆項目的設備製造,在生產裝備和技術創新上都走在國際前列,這是中國製造品質革命的一個縮影。
她告訴記者,品質革命要依託三個要素。「第一是熱愛,然後才能提高積極性,不斷增強技藝。第二個精益求精。第三是人才的培養,更好的發揮勞模工匠的作用。」
如今白映玉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她希望發揮把勞模作用發揮出來。「不僅是我一個人要出成果,要讓更多的年輕技術工人承接技術公關難題,讓他們來出成果。」
大國工匠、大任擔當。白映玉等技工工人對技藝的不懈追求,將一直為中國成為「全球核技術輸出強國俱樂部」貢獻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龍錕 卜瑜 蔣偲 耿旭靜 盧文潔 何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