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林 為中國火箭焊接「心臟」無一失誤

2020-12-06 新京報

高鳳林40年來一直從事火箭「心臟」——發動機焊接工作,他攻克了火箭發動機噴管焊接世界性難關。

高鳳林在工作中。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火箭總裝廠)特種熔融焊接工,國家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範,2016年中國質量獎唯一個人獎獲得者,榮獲全國十大能工巧匠、中華技能大獎、中央國家機關十傑青年等榮譽稱號。2014年榮獲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三項金獎。1980年至今一直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攻克了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為載人航天、北鬥導航、嫦娥探月等國家工程的順利實施,以及長徵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3年 擔任211廠(火箭總裝廠)十四車間氬弧焊組組長。

2005年 氬弧焊組被全國郵電工會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聯合命名為高鳳林班組。

2014年 榮獲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三項金獎

2015年 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職工職業道德標兵、全國十大最美職工,成為登上央視《大國工匠》節目第一人。

2016年 榮獲中國質量獎最高獎唯一個人獎、全國十大最美職工稱號。

匠心闡釋

航天事業應該是已知產業體系裡要求最高、條件最複雜,邊界條件最窄、風險最大的行業,焊接技術在航天領域得到了最充分的應用。每一次應用都要在全國人民面前亮相的產品,也唯有火箭,所以航天質量理念承載著國家民族的責任和榮譽感。

具有現實意義的工匠精神,是在單位時間內追求極致和完美,而不是一味地慢工出細活。工匠精神要以產品為牽引,轉化為產品。

高鳳林第一次「走紅」是1999年,他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那年「五一」,他受邀登上了崔永元主持的央視《實話實說》欄目。

5月3日,他帶著女兒去勞動人民文化宮逛書市,賣書的看到他指著喊:「你不就是前兩天那個電視嘉賓嗎?」人群立馬「嗡」的一聲響向他湧來,他帶著女兒「落荒而逃」。

這樣的狀態讓他並不舒服。他最舒適的地方是東高地大樹參天的大院,待了近40年的熟悉的車間,他用一把焊槍,對抗這個星球上最複雜的工況,將一枚枚火箭安全地送上太空。

對抗地球上最複雜的工況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一座深宅大院,地處北京南苑東高地,高高的院牆貼著馬路邊,將院裡院外分隔成兩個世界。高鳳林從1980年起就在這院裡正式工作了。他面目清瘦,舉止斯文,像一個文化人,而不是技能工人。這可能與他愛讀書有關,徒弟們談起師傅,也總會提到這個習慣。雖然已經登上行業的金字塔頂,他仍然是整個班組最有學習熱情的那一個。

8月16日下午,高鳳林在車間走了兩圈,大多數的操作都已經可以交給年輕人。他只是時不時停下來交代幾句。車間裡,幾臺高達一人半的火箭發動機噴管正處在焊接生產階段。

火箭高達20層樓、體重數百噸,但僅僅一個密封圈、螺絲甚至幾克的雜物就能讓它在飛行中轟然解體。焊槍的每一次點焊,力道、時間把握不對,就是巨大隱患。

「坐飛機遇到氣流,都會產生很大的顛簸。而火箭是以超高速度衝破整個大氣層中,可想而知環境有多複雜。」高鳳林說,氫氧火箭發動機裡的液氫燃料溫度為-253℃,燃料燃燒時最高溫度超過3300℃,如此巨大的溫差在瞬間切換,這種工況也是地球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高鳳林說,焊接技術在航天得到了最充分的應用,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僅0.16毫米,焊接時間誤差僅限0.1秒。火箭上每種材料的焊接方式均不同,高鳳林經手的材料已經上百種。

高鳳林站到了焊接領域金字塔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大多數長徵火箭都是從這裡研製生產。高鳳林發明的多項焊接技術,已經成為火箭焊接領域的通用工藝。

車間工作室有一面櫥窗,擺放著幾面國家級、集團級的班組榮譽的獎牌,更多的獎牌擺不下,擠滿了窗臺前的一張大桌子,陽光下金光閃閃。展板貼滿了四壁,上面的照片記錄了這個班組20多年的榮耀時刻和得意之作。採訪中,高鳳林經常講著講著,手一指,就是某張照片裡的故事。

工作室是班組學習與交流的場合,也裝滿了這個班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回憶。高鳳林班組前身是運載火箭研究院211廠14車間氬弧焊組,成立於1957年。1993年,高鳳林接任組長;2005年,正式命名為高鳳林班組。2011年,高鳳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掛牌,這是人社部在全國首批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

培養一名氬弧焊工相當於培養一名飛行員

1978年,高鳳林以第二高分的成績考上七機部一院211廠技校,這個技校畢業的優秀人才都將與火箭等航天產品為伴。他第一志願報的是機加專業,想著在大廠房操作大設備,何等威風。所以當被分配到焊接專業時,他心情跌入谷底。

高鳳林當時對焊接並不理解,腦海中浮現的是大馬路上修下水道和建築工地上焊鋼筋棍的,與理想相差甚遠,隨之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問起原因,他直言:焊接沒勁。

於是2個月後,老師安排了一次下廠參觀。同學們來到第一代氬弧焊工陳繼鳳的車間,陳繼鳳從火箭部件的操作臺上走下來,對這群孩子說,氬弧焊的焊接人員被稱為金手銀手,當時我國還生產不出氬氣,從東德進口,普通氬氣3萬元一瓶,高純氬氣6萬元一瓶。培養一個氬弧焊工,相當於培養一個飛行員的代價,飛行員用的是燃油,氬弧焊工燒的是氬氣。

說起高鳳林人生中的「決定性時刻」,那一定算是一個。他看到焊工師傅們在複雜的火箭發動機前操作,「老師傅非常熟練,真是感覺到一種羨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酷。」

這次參觀以後,高鳳林對焊接工作的嚮往油然而生,成績也隨之直線上升。所以現在高鳳林去學校演講,也會建議老師把行業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打心底裡愛上這個專業,為之而努力學習。

曾經讓他仰望的陳繼鳳師傅,後來成了他的恩師,也是影響他最深的兩個人之一。陳繼鳳對焊接工的要求有一個概括:三性,就是穩定性、協調性和悟性。端焊槍要穩,焊到精細處連呼吸都會決定成敗;做大任務有時需要幾十個小時全身較著勁,身體如果不協調、柔韌,堅持不下來;不同於機加、鉗工、鈑金等工種的操作質量可以直接測量,焊接的一部分質量無法測量,這部分隱性質量只能靠對知識、技術、操作的綜合應用,並且擁有良好的感覺和悟性。

而要成為大匠,高鳳林認為還需要另一種素質:擔當。徒弟們如今技術都已經堪當大任,但遇到關鍵產品,仍然會交槍:「師傅你來吧!」缺的是一份敢於面對失敗的擔當。集體學習的時候,高鳳林會組織年輕人看《士兵突擊》和《亮劍》,「希望他們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成長就是在這樣的瞬間發生的。」

高鳳林年輕時有著「拼命」的勁頭,難活重活都衝在前面,至今身上傷痕累累。他的左臂殘留著一顆黃豆大小的鐵屑,是當時為了趕國家重大任務受的傷,因為離骨頭只有2毫米,醫生建議先不取出,以免次生傷害。那以後,高鳳林理解了革命戰士身體殘留彈片的感覺。

「神」乎其技,產品中見人生

年輕的時候,高鳳林追著難題跑,總想去解決最難的問題;到了職業生涯後半程,難題開始追著他跑。

因為在業界以擅長解決疑難雜症聞名,航天系統內外的單位,遇到解決不了的焊接難題,總會想到高師傅。

有一年,高鳳林正在為大火箭長徵五號的製造攻關,這時經廠長拍板,一個任務送到他面前。這是一個火箭發動機的泵前閥座組件,一直以來產品合格率很低。隨著火箭發射越來越密集,改進工藝、提高合格率被提升日程。

高鳳林一看,這屬於軟釺焊工藝,是釺焊中的一個「偏門」,而他自己幹的是熔焊,「此焊非彼焊」,就回絕了。

「你是不是焊接特級技師?是,就幹!」廠長下了命令。其實之前其他單位研究了很久都沒對策,廠長也是沒了辦法。高鳳林隨即組織班組裡最強力量一起攻關,還專門劃出了工作間和設備。可是三個月過去後,一次都沒成功。

高鳳林只得親自出馬。做了幾道試驗,他斷定問題是出在鍍銅不均勻性的過程把握不到位。接著,他越深入研究越發現,這個小部件跨了太多專業,他不得一個一個知識點現學現用。最終在項目認證中,他們列出了30多個問題,並一一提出工藝方案,將問題全盤破解。

2014年,高鳳林攜帶這個項目及其他兩個項目赴德國參加紐倫堡國際發明展,破天荒三個項目全部獲得金獎,這在中國至今無人超越。

從藝至今,這樣的「救火」任務高鳳林做了不計其數。

2006年11月底的一個晚上,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的秘書多方輾轉找到高鳳林,由世界1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AMS-02暗物質與反物質探測器項目,在製造中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希望高鳳林前往解決。

別人都說他「神了」,高鳳林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很多別人一年、三年沒攻關下來的,為什麼到我手裡一兩個月就解決了?我不是神,只是善於把知識結合到實際中,應用性地解決問題。」他對記者解釋。

在徒弟馬鐵錚眼裡,師傅最讓他望塵莫及的品質,就是愛學習的勁頭。「我跟了他20年,他始終一有時間就埋頭看書,鑽研新的知識。」

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一個產品;在高鳳林眼中,產品就是人生。

至今回想起來,那個閥座組件仍是他最難忘、最感慨的一次攻關任務。不僅是因為難度,也因為整個艱難跨界的過程讓他對專業有了更深的體會:必須對相關協作專業有整體的認識,才能完成高端的收穫。而人生也是如此,真正投入這個項目以後,「對人生的把握也更深刻了。」

高鳳林人生中80%的時間都給了工作,15%時間用來學習,剩餘的5%全都給家人。有一年連續攻關一個月,他幾乎沒有合眼,每天在車間幹到5點多,回家洗把臉,8點鐘又準時出現在車間。

航天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夜裡,工程師在高鳳林身邊等焊接方案;一大早,總設計師又來問結果。高鳳林這一環節不搞定,後續工作都無法進行。製造在工業體系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新型火箭研製周期內,1/5時間用於設計,4/5都耗在製造上,能不能把設計方案完美地製造出來,檢驗著一個國家的製造能力。

要物優價優,甩掉「物美價廉」標籤

2015年之後,高鳳林的生活又起了變化。當年4月28日,他登上人民大會堂領獎臺,成為全國勞動模範;五一期間,我國正式啟動廣泛而持久的大國工匠宣傳,高鳳林是央視《大國工匠》欄目推出的第一個人物,也成了共和國大國工匠的代言人之一。

之後,他的社會活動逐漸增多,走進政府、學校、企業,去往全國宣講工匠精神。埋頭苦幹半生後,如今他開始總結工匠,也開始考慮國家的事。

「什麼是工匠?頂天立地是為工,利器入門是為匠。工匠兩個字是分不開的。」他摸索著如果更好地向公眾傳達工匠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就是要琢磨好幹好產品的門道,國家、行業、企業之間的差距,就在於門道,誰琢磨得到位就越能保證質量。」

有人追憶起古代的匠人,思念慢工出細活的年代。高鳳林卻認為,慢工出細活並不是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具有現實意義的工匠精神,是在單位時間內追求極致和完美,不僅要求質量,也要將效益最大化。

航天產品風險甚高,歷史上每次失敗為航天人造成的打擊,讓高鳳林不得不有些「唯產品論」。不論科技多先進、理論多深奧,如果不能轉化為成熟的產品,就沒有意義。

高鳳林欣賞德國、日本的產品質量體系,他認為一個國家的自信,也會從高質量的產品中生發。「為什麼我國的工業產品比不過外國?汽車已經發明100多年了,汽車發動機的結構、材料我們也都清清楚楚,為什麼就是造不出高質量的發動機?」高鳳林認為,問題出在具體的工藝過程控制。

2016年,高鳳林榮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是唯一一個獲獎的個人,這是質量領域國內最高獎項。高鳳林在質檢總局領獎發言時,全面闡述了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他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讓中國產品甩掉物美價廉的標籤,要物優價優;二是要注重「人的質量決定產品質量」。

質檢總局相關領導聽罷他的講話,對他說,他說的這些,正是設立中國質量獎的初衷,因為質量關乎國家榮譽和民族的形象。

■ 同題問答

你覺得在完成自己的成就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應該是閥座組件產品。不僅牽涉到焊接本專業,還牽引了很多製造體系的專業問題。通過這個產品,我認識到不能局限在本專業內,還要把握相關領域的跨領域協作,這對於專業的認識、人生的把握,都是一個促進。

什麼時候是您認為最艱難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麼?

最艱難的是長徵五號芯一級火箭發動機前身的攻關。最難的是其中一整套關鍵部件,利用最先進的手段都無法完成。當時集合了全國智慧,來了很多專家。一個月裡我天天加班到凌晨5點,8點又回到車間,最後交出完整一套部件。堅持下去是因為所有人都在等著,責任感使我們不得不堅持下去。

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於未來有怎樣的期待?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現在希望徒弟們能趕緊接上班,衝在一線。國家需要大批努力的人,去超過國外同等的專業。現在有很好的環境,要看他們自身努力。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影響我最深的兩個人是我的老娘和師傅。老娘曾經告訴我3句話,一是人窮志不短,二是做人不要讓人戳脊梁骨,三是做事要讓人豎大拇指。我做事幹到一般般都覺得丟臉,要幹就幹到最好。老娘的這些道理我一生都在堅守。

你還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我希望自己有無限的精力,可以不用睡覺,因為總是感覺精力不夠。

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最大的快樂就是自己經手的火箭一次次成功飛上天,讓我國航天事業能夠躋身世界一流。而且我經手的產品沒有導致過一次故障。

A特12-A特13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倪偉

A特12-A特1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相關焦點

  • 高鳳林:為中國火箭焊接「心臟」,無一失誤
    高鳳林人生中80%的時間都給了工作,15%時間用來學習,剩餘的5%全都給家人。有一年連續攻關一個月,他幾乎沒有合眼,每天在車間幹到5點多,回家洗把臉,8點鐘又準時出現在車間。全文5132字,閱讀約需10分鐘▲高鳳林40年來一直從事火箭「心臟」——發動機焊接工作,他攻克了火箭發動機噴管焊接世界性難關。
  • 大國工匠丨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運載火箭是人類進入太空、探索太空的基礎,而火箭發動機是運載火箭的心臟。高鳳林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都航天機械公司一名特種熔融焊接工。託舉「嫦娥三號」從地球飛向月球的,是我國的金牌火箭——「長徵三號乙」。這枚火箭的心臟——發動機,就是由焊接大師高鳳林和他的班組同事們一起焊接製造而成的。38 萬公裡,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 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 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焊接這個手藝看似簡單,但在航天領域,每一個焊接點的位置、角度、輕重,都需要經過大腦縝密的思考。
  • 中國電焊界第一人,為火箭焊接「心臟」,大型外企開百萬年薪挖人
    發動機對火箭的誕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可謂是火箭的"心臟",容不得半點失誤。他不但親身參與過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膜盒的焊接生產項目,還在2007年加入到長徵五號新二級火箭發動機的操作之中。高鳳林的存在無疑是中國火箭焊接業的強大助力,他總能通過不斷鑽研,解決製作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 焊接火箭「心臟」的人
    原標題:焊接火箭「心臟」的人   「『工欲其器   10月15日,在國新辦舉辦的產業工人優秀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見上圖,資料照片)對「工匠精神」的闡釋,贏得現場一片嘆服。
  • 我國焊接「狀元」高鳳林,為國爭光拒高薪,彰顯工匠精神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國的工匠秉持著大國工匠精神為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如畫紙製造業的周東紅;零部件打造合格率百分之百的胡雙錢;火箭火藥「雕刻師」徐立平以及焊接「狀元」高鳳林等。
  • 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中國最頂級焊工,北京兩套房挖不走
    1962年3月,高鳳林出生在河北東光。1978年16歲的他考入第七工業機械部第一研究院211廠技工學校,成為一名焊接專業的學生。1980年從學校畢業的他成為第七工業機械部第一研究院211廠14車間工人。1988年他又進入首都聯合大學機械製造與工業專業學習,並在1991年成為技師但是高鳳林的深造之路並未結束。2000年,他成為特級技師,2003年他順利獲得了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士學位。
  • 中國電焊界第一人!百萬年薪都請不動,專為火箭焊接「心臟」
    不僅如此,他還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長徵二號、三號這兩個火箭都是經他的手才焊接成功的,不僅如此,我國還有很多武器的製造都離不開他的技術,人們稱他為「為火箭築心的人」。2018年高鳳林被評為「大國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還獲得「最美奮鬥者的稱號」,如今已是我國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
  • 大國工匠高鳳林:拒絕外企8倍年薪邀請,只為我國焊接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一名普普通通的焊接工,卻靠著精湛的手藝先後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等一系列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多次為我國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射提供技術支持,助力多次火箭發射成功,堪稱"中國焊接第一人"。
  • 大國工匠高鳳林:拒絕外企8倍年薪邀請,只為我國焊接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一名普普通通的焊接工,卻靠著精湛的手藝先後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等一系列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多次為我國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射提供技術支持,助力多次火箭發射成功,堪稱"中國焊接第一人"。
  • 中國電焊大王!專為火箭焊接發動機,兩次被美宇航局聘為特派專家
    那麼說到這些做出巨大貢獻的航天科研人員,就不能不說一些中國焊接大王:高鳳林,高鳳林曾經兩次被美國宇航局聘請為特派專家,就連諾獎獲得者丁肇中都請過高鳳林來幫忙。為什麼說他是中國焊接第一人?因為他焊接火箭最重要的「心臟」部位,火箭發動機的焊接工作有一半以上都是高鳳林來完成。中國的每一款火箭背後都少不了高鳳林,不僅如此,高鳳林把電焊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堅持焊接已經有40年,一共攻克了200多項難關,到現在他已經成了世界級焊工。因此也最有資格被稱為「中國焊接第一人」。
  • 中國電焊界第一人高鳳林,拒絕外企8倍年薪,沒事時焊接東風飛彈
    工匠並不特別,一雙手,一顆心,一個大腦,就這麼做著工作,但他們會將工作做到極致,而在中國電焊領域的第一人高鳳林,曾經拒絕外企8倍的年薪,在沒事時焊接東風飛彈。刀不鋒則庖難治 琴不清則曲難成高鳳林出生於1962年,河北東光人,他的家庭是很普通的,而高鳳林是非常上進的,靠著自己的努力,他進入了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的技校學習焊接工藝與製造,在當時大學生不多的時代,學會一門技術也是非常不錯的。
  • 中國焊接第一人!拒絕歐洲百萬年薪35年送130枚火箭進入太空
    今天要說的就是中國焊接行業領軍人物的故事,他曾經拒絕了歐洲公司允諾的百萬年薪,一心一意為祖國在35年間焊接了130臺火箭發動機,這個焊接第一人就是高鳳林。第七機械工業部焊接專業畢業後,高鳳林進入航天工業部下屬軍工企業就業,負責的工作崗位幾乎全部與航天飛行器和焊接有關。由原始的飛機火箭部件到航天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日益精湛的操作技能使高鳳林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焊接大師,單位中的各種焊接工作沒有他完不成的,從同事到領導都非常欽佩高鳳林。
  • 中國焊接第一人!拒絕歐洲百萬年薪,35年送130枚火箭進入太空
    今天要說的就是中國焊接行業領軍人物的故事,他曾經拒絕了歐洲公司允諾的百萬年薪,一心一意為祖國在35年間焊接了130臺火箭發動機,這個焊接第一人就是高鳳林。第七機械工業部焊接專業畢業後,高鳳林進入航天工業部下屬軍工企業就業,負責的工作崗位幾乎全部與航天飛行器和焊接有關。由原始的飛機火箭部件到航天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日益精湛的操作技能使高鳳林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焊接大師,單位中的各種焊接工作沒有他完不成的,從同事到領導都非常欽佩高鳳林。
  • 中國焊接第一人拒絕歐洲百萬年薪,35年送130枚火箭進入太空
    今天要說的就是中國焊接行業領軍人物的故事,他曾經拒絕了歐洲公司允諾的百萬年薪,一心一意為祖國在35年間焊接了130臺火箭發動機,這個焊接第一人就是高鳳林。第七機械工業部焊接專業畢業後,高鳳林進入航天工業部下屬軍工企業就業,負責的工作崗位幾乎全部與航天飛行器和焊接有關。由原始的飛機火箭部件到航天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日益精湛的操作技能使高鳳林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焊接大師,單位中的各種焊接工作沒有他完不成的,從同事到領導都非常欽佩高鳳林。
  • 中國焊接第一人,拒絕百萬年薪,35年送130枚火箭進入太空
    ,一心一意為祖國焊接了130臺火箭發動機,35年來,焊接第一人是高鳳林。焊接火箭發動機時,高鳳林每天都要高強度地工作,有時任務緊急,高鳳林夜間焊接,有時工作到凌晨才回家。回到家也只是換了埋汰的衣服,洗了把臉,然後再回到車間,默默地工作。由於火箭彈質地輕薄,零件有些會很小,有時候即使眨眼也有可能導致焊接失敗。
  • 中國電焊工高鳳林有多牛?拿國內外三大金獎民企百萬年薪挖人
    因為堅持,藏人造紙,紙的生命延續千年,是堅持,工人焊接,同時。中國電焊工高鳳林有多牛?連拿國內外三塊金牌,民營企業開出百萬年薪挖人。在前段時間我國製作的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在介紹高鳳林時,他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敬佩的話,"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角色,僅此而已,只要心繫國家,任何崗位都是光榮的,都有幕後。"
  • 中國電焊第一人高鳳林:放棄北京2套房,拒絕百萬年薪只想當焊工
    所以在1978年高鳳林初中畢業時,高鳳林第一志願就報考了「七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為國務院原有組成部門之一,主要負責航天工業)」技校,進去以後被分配到火箭發動機的製造車間。為了能儘快掌握過硬的焊接藝術,高鳳林一面刻苦學習,一面虛心請教,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鍛鍊自己業務的機會,吃飯的時候用筷子練送絲,扣上面罩自己腦子就放空,什麼都不想,進入一種極致認真的工作狀態,很快就成了廠裡面的頂梁柱。為國內外同行解決了不少行業棘手難題,因此他也被行業譽為「金手天焊」。
  • 中國第一焊工,專焊衛星飛彈,曾拒絕外國8倍年薪聘請,現狀如何?
    導語 如果說,心臟是飛彈的發動機,那麼,錢學森就是那顆一直在跳動的心臟。 如果說,血液是飛彈的營養液,那麼,高鳳林就是那顆貫穿在身體的營養。
  • 手執焊槍36年 深山「焊接大師」專為火箭焊「心臟」
    原標題:手執焊槍36年 深山「焊接大師」專為火箭焊「心臟」10年前,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騰空而起,「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承擔「神舟六號」發射任務期間,運載火箭一個配套箱體的零部件焊接缺陷,險些讓一個價值上百萬元的產品報廢,更險些影響到總體進度。在不容失守的第二次補焊中,是一名焊工的焊槍,讓缺陷成功排除。
  • 我國焊接工高鳳林有多牛?拿國內外三項金獎,私企出百萬年薪挖人
    1982年,原第七機械工業部的名稱被撤銷,正式更名為航天工業部。這樣大家才知道,原來高鳳林做的工作並不是焊接一般的機械,而是載人航天的工具——火箭。由於高鳳林的出色表現,六年後他獲得進入首都聯合大學機械製造與工藝專業學習。在上個世紀末,能夠進入大學學習本科知識的人,都是十分聰明的。在讀期間,他也不忘落下焊接工作,因此於1991年10月,高鳳林獲得技師這個專業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