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給你北京兩套房,百萬年薪,你是否會動心?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動心。就連這件事的本人也動心了,雖然動心,但是他仍然選擇了拒絕,理由是:每當自己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從地球打到太空,這種成功的自豪感是金錢買不到的!
有這樣強烈民族自豪感的大國工匠,就是我國電焊第一人——高鳳林。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飛上太空,大街小巷的廣播中都傳出從衛星上傳回的歌曲《東方紅》,年幼的高鳳林產生疑問:衛星是怎樣飛上太空的?從此航天成了高鳳林的一個夢想。
所以在1978年高鳳林初中畢業時,高鳳林第一志願就報考了「七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為國務院原有組成部門之一,主要負責航天工業)」技校,進去以後被分配到火箭發動機的製造車間。
師傅對高鳳林提出了很嚴苛的要求,出氣不能大喘氣,要憋著點,那工具要像寫大字一樣端著,不能趴著,甚至對待一塊小小的試片都要認真對待,因為只有對待工作對象認真,才能對待工作認真。
為了能儘快掌握過硬的焊接藝術,高鳳林一面刻苦學習,一面虛心請教,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鍛鍊自己業務的機會,吃飯的時候用筷子練送絲,扣上面罩自己腦子就放空,什麼都不想,進入一種極致認真的工作狀態,很快就成了廠裡面的頂梁柱。為國內外同行解決了不少行業棘手難題,因此他也被行業譽為「金手天焊」。
這樣嚴苛要求下成長起來的高鳳林,成了所有人眼中的香餑餑。有企業高薪聘請他,給他開出了北京兩套房,年薪百萬的待遇。這樣誘人的條件,也被高鳳林一口拒絕,民族的自豪感是用任何金錢買不到的!
高鳳林講了自己在焊接神舟五號時的一個小故事。
神舟五號有一個關鍵性的組件產品,發動機口徑非常小,焊接時遇到了非常嚴峻的考驗。
高鳳林說用一隻胳膊伸進去操作,另一隻胳膊再去送絲,這樣幾乎沒有可觀測的空間,等於是在「盲焊」。
當時的情況也非常危險,十米之外就是液氫罐,腳下是幾十米深的山澗,操作空間異常狹小,十分困難,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這不僅僅考驗了操作者的心理素質,更考驗的是操作者的技術水平。
高鳳林當時心想,如果今天把這個工作沒有拿下來,那麼之前的所有榮譽,都將砸在這上面,
最後他憑藉著紮實過硬的技術和心理素質,終於在下午四點半太陽落山的時候,順利完成了這項任務,把困難點給排除在外。在衝壓試驗的時候,這個故障點完美地通過了實驗。
讓高鳳林在同行間大放異彩則是另一件事。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丁肇中 ,做的第一臺暗物質與反物質探測器,在外太空飛了八天,因為時間短暫和功率的限制,並沒有取得什麼突破。
為了解開這個謎,丁老決定再研製一臺性能更加強大的磁譜儀探測器,但是在製造上卻遇到了難題。
丁老要在磁譜儀裡設計一個巨大的低溫超導磁鐵,是落在它上面的粒子軌跡發生彎曲,從而判斷出暗物質的屬性,這要求製作工藝非常精準,對工作人員的要求非常之高。
丁老打聽到了高鳳林,於是他通過秘書找到了高鳳林,邀請他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需要藉助於一種穿透性極強的物質,但是各種方法都不能使其密封,只能藉助於焊接。但是目前來看,焊接變形是無法克服的,所以困難重重。
在邀請高鳳林之前,已經有十六個國家的兩批科學家都來過,對此都束手無策,所以高鳳林在接到邀請之後也是十分忐忑,那麼多的科學家都沒能解決的問題,自己是否能完美解決?
探測器要趕上奮進號太空梭飛往國際航天站,時間緊任務重,高鳳林決定試一試。
他先用半天時間對它的整個生產狀況和支撐工藝做了詳細了解後,對比之前的方案,高鳳林提出來自己的方案,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到實踐,都很好地支撐了丁老提出的無變形焊接的要求,並且獲得了在場人員的一致認可。
為了讓方案更好地實施,組織方特意邀請高鳳林以美國宇航局特派專家的身份現場督導此項目的實施,最終高鳳林在和其他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高鳳林說他的時間80%給了工作,15%給了學習,留給家人的只有短短的5%。
三十多年間,130多發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佔到我國發射長徵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高鳳林先後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項難關,著有論文30多篇,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榮譽,他還主編了首部型號發動機焊接技術操作手冊等行業規範,多次被指定參加相關航天標準的制定等等,但是高鳳林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為培養多名航天技能人才,將自己的能量擴散到最大,他說助力中國航天事業是自己一生的夢想。
這就是他的航天夢: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愛崗就是愛國,精益求精,追求極致。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高鳳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業餘時間努力學習,相繼完成了專科、本科和碩士的學習深造,還同時考取了相關培訓證書數十個。業務上精益求精,學習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正像在《北京榜樣》的頒獎典禮上,田華老師的致辭一樣:焊槍是針,弧光是線,在火箭發動機的「金縷玉衣」上起舞,大國工匠,技藝卓絕,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
這就是大國工匠高鳳林,一個用生命在熱愛著自己事業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