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大國工匠:打磨零件誤差僅0.002毫米,被世界名企爭搶

2020-09-13 歷史大觀賀

中國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大國工匠之稱的洪家光就是這麼一個能吃苦中苦的人。在2018年1月份,39歲的洪家光帶著自己的團隊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並且憑藉著「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精密技術」斬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這個獎,是洪家光用無數的汗水換來的。

洪家光是瀋陽人,出生於1979年,洪家光的家庭條件並不好,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從小就懂得勤儉節約的他深知父母不易,從來不會亂花一分錢。因為家中貧困,洪家光讀到初中就輟學了,之後進入社會打拼,但是他一無所長,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於是又進入了一家技術學校,想要學習一門可以「吃飯」的技術。

技校離家很遠,來回需要花掉四個小時的時間,所以每次在公交車上,洪家光都會帶一本書,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知識的機會。有心人天不負,1999年,洪家光以全校第一的優異成績從技校畢業,並被分配到中航工業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參加工作。

雖然這份工作聽起來很高端,但是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都不盡如人意,洪家光所在的車間是一個破舊的廠房,而他們的工作枯燥無味,不是修理機器就是打磨零件,一直周而復始的重複,似乎永遠看不到盡頭。跟洪家光同一批進來的同事們幾乎都走光了,當時洪家光的心中萬分煎熬。他想走,但是他沒背景沒學歷,也不知道走哪兒去,於是耽擱了下來。

有一次,一個老師傅跟洪家光聊天,看出了他們年輕人的浮躁,於是跟他說了一番話,告訴他雖然工作枯燥,但是對精細度很有要求,一個小零件出了差錯,就有可能造成不可補救的損失,這個崗位並不是誰都可以幹的。

洪家光受到了激勵,從此以後就打消了離開的念頭,他決定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之後,洪家光拜公司勞模孟憲新為師,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後,他就跟在孟憲新的身邊,給他打水遞工具,觀察他是怎麼工作的,閒下來之後,就請教孟憲新的高速切削內螺紋技術。孟憲新很欣賞這個小夥子的誠實上進,將自己的畢生所學一一交給了他。

在公司裡,洪家光前前後後拜了十幾個師傅,還被公司同事稱為「拼命三郎」。2002年年初,公司接了一個緊急的任務,是做發動機核心葉片的,必須把誤差控制在0.002毫米左右,要求極其嚴格。

當時可以負責這項工程的老師傅身體不適請了假,洪家光挺身而出,為公司分憂解難,那段時間,他幾乎把家搬到了公司,吃睡都在車間裡,醒來就開始琢磨工作內容。在洪家光的努力下,這項任務圓滿完成,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也是通過這次機會,洪家光開始被重用,接連拿到了7個專利,成為了高級技工。

出名之後,外國航空公司以千萬年薪相聘,想把他挖走,但是被洪家光拒絕了,他說,自己是中國人,就應該為中國這片土地奮鬥!這樣的胸襟和氣魄讓人佩服不已,大國工匠的這個稱號,洪家光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手工打磨「天馬」望遠鏡核心部件,精度達到0.002毫米
    0.004毫米,亞洲最大的全向轉動射電望遠鏡「天馬」驅動系統的裝配精度。當嫦娥四號朝月球背面飛去,「天馬」望遠鏡正在為這場落月之旅指路。「天馬」指路的精確度,離不開對「天馬」驅動系統裝配零件的打磨。(毫米),如果做到0.005,就差這0.001的級別,十個月亮也找不著了。
  • 鉗工手工打磨的精度能到多少?0.002毫米!是頭髮絲直徑的1/40
    3月1日晚,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 什麼是中國工匠?手工打磨核心部件,精度達到0.002毫米
    0.004毫米,亞洲最大的全向轉動射電望遠鏡「天馬」驅動系統的裝配精度。當「嫦娥四號」朝月球背面飛去時,「天馬」望遠鏡正在為這場「落月」之旅指明著方向。夏立:我們所有的精度是達到微米級精度的,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常態。
  • 39歲的大國工匠洪家光,獲國家科技二等獎,擅長打磨航空發動機
    曾有一次意外,洪家光的手粉碎性骨折,但是它僅僅休息了三天後,便整裝上陣,也許正是這樣的無畏精神,驅使著洪家光一步步走向大國工匠。這種修正工具對尺寸精度的要求極為苛刻,要求所有尺寸公差必須控制在0.003毫米以內,這個尺寸,大約是頭髮絲直徑的二十分之一。
  • 39歲頂級工匠,突破航天技術難關,一天工資就能買一輛車
    而其中在這些高端人才中,有這麼一位39歲的高級工匠叫做洪家光。最後洪家光便遇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次機會,上級派他來改良航天發動機葉片中的一個小零件,這個小零件就是金剛石滾輪,雖然看起來體積很小的一個部件,但在當時也難倒了許多技術人員,成為難以突破的技術之一。經過多次的研究改造,洪家光終於研製出了非常精良的金剛石滾輪。
  • 中國工匠精神!中國小夥洪家光不忘初心,成為「大國工匠」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也是一種十分令人敬佩的職業,那就是航空飛機零件技師。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這樣的有名的技師——洪家光。但是在剛開始工作時,洪家光就傻眼了,看起來這個公司十分的厲害,其實這就是在一個老車間和老機器中不斷重複的工作,這可和洪家光想的不一樣了,正當他迷茫之時,領導就乘機告訴他,這其實是為飛機製造零件啊,這可是很有光榮的工作啊,洪家光一聽恍然大悟立即滿懷熱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 火箭火藥雕刻師徐立平,誤差不超過0.2毫米,每一刀都決定生死
    這位航天人叫徐立平,他連續三十多年在炸藥堆裡工作,他是助推火箭的火藥整形師,每一刀操作都會影響火藥的燃燒線路,一旦誤差0.5毫米以上,很可能影響火箭的運行軌道,甚至發生爆炸。徐立平卻能把誤差控制在0.2毫米內,雖然如此,這份工作還是極其危險,工作中要極度小心,哪怕衣服擦出靜電,也很有可能會引燃航天火藥瞬間發生爆炸
  • 行業|精度高達0.002毫米的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大陸已裝機62臺
    最好的外科醫生可以精確到0.1毫米。醫生過了50多歲之後,精度進一步下降。而本文的主角,達文西機器人,其手法無比精準,可達到0.002毫米以內。不僅精準,而且靈巧,擁有7個自由度,可以輕易到達人手不能到達的區域。非常適合微創手術。
  • 大國工匠丨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從事焊接工作三十餘年來,他不僅用精湛的技藝和對極致的完美追求展現了「工匠」的含義,更用自己的堅持詮釋了一個航天人的責任和使命。央視《大國工匠》同名圖書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了包括高鳳林在內的12位大國工匠的人生故事,書中還包括節目組原班人馬對這些人物的深度觀察,以不同的視角為人們詮釋何為「工匠精神」。
  • 星座 歐米茄39毫米至臻天文臺表
    這款39毫米Sedna18K金表的表圈上刻有羅馬數字,淺銀奶油色錶盤和6點鐘位置的日曆窗口。指針,歐米茄(Omega)品牌徽標,星座徽標和小時刻度均由Sedna18K金製成。這款時計配備Omega 8801同軸計時碼錶機芯。通過弧形的耐磨藍寶石玻璃表背,機芯的美麗清晰可見。歐米茄Master Chronometer經過了雙重測試和認證。
  • 為機械行業培養出更多能工巧匠 「大國工匠走進西北」活動在西安...
    陝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表示,本次大國工匠走進西北、走進陝鼓,帶來了很多科研攻關課題的解決方案,陝鼓將以此為契機,發揮中機企協「智慧綠色發展分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管理示範基地」三大分支機構作用,在組織好、服務好、宣傳好此項活動的同時,將大國工匠的品格、精神、價值觀傳承好,為西北企業培養更多細分領域的大國工匠,打造大國工匠一流培訓基地,為培養我國工匠人才,加速推進我國從「製造大國
  • 20位「大國工匠」,僅1人畢業於清華,北大無人入選
    「大國工匠」是對中國社會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可以說是民族的脊梁,沒有他們就沒有當下的幸福生活,讓人詫異的是:20位「大國工匠」僅1人來自清華,北大無人入選!;清華大學僅1人上榜,北大0上榜,除此之外,復旦、西南交大、武大、浙大、南京大學等名牌高校均無人上榜;本文僅自家之言,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
  • 溫度變化對零件測量誤差的影響
    1 引言在實際機械零件檢測中,產生測量誤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測量方法不完善引起的誤差、測量器具本身引起的誤差、主觀因素引起的誤差、客觀因素引起的誤差等。本文主要分析了溫度變化對線膨脹係數大的金屬零件引起的測量誤差,並給出了理論計算和實際試驗的結果比對,得出溫度變化對線膨脹係數大的金屬零件的測量誤差影響程度,及溫度變化和零件測量誤差兩者的關係。
  • 定位誤差在1毫米以下
    該機器人能使手術定位誤差在1毫米以下,術中輻射減少70%,手術時間縮短三分之一。 不久前,31歲的何女士遭遇車禍導致骨盆骨折,得知哈市一院骨科有機器人輔助手術,於是來求醫。骨外五科主任王昕為何女士手術時,一邊觀察著機器人屏幕上的骨盆定位,一邊精準操作。隨著機械臂的移動,他和團隊僅用了平時2/3的時間便結束了手術。術後第二天,何女士就能坐起。
  •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7日 01:49 A-A+    「慣導」器件中每減少1微米的變形,就能縮小火箭在太空中幾公裡的軌道誤差。1微米大約是頭髮絲直徑的七十分之一,那是目前人類機械加工技術都難以靠近的精度。
  • 美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
    飛機發動機的研發過程十分複雜,並且對各種部件精度要求非常高,容不得一點誤差和問題而我國恰好有一個人,正在擔負著這一重要責任,對此,一位美國人表示道: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國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技藝精湛,不斷創新,並且追求極致。
  • 他把衛星平面精度提高到0.05毫米
    風雲四號為防災預警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而為它提供裝配支撐的是42歲的「衛星工匠」宋華輝。風雲四號A星的總體裝配工宋華輝,是上海航天局衛星裝備研究所衛星結構裝配主崗,他擁有20年以上衛星結構裝配的經驗,精通於高精度數控加工、精密部件修整等工作。從業至今,宋華輝參與過風雲系列等多個國家重點型號衛星的裝配任務,是名副其實的「衛星工匠」。
  • 王剛:0.005毫米!他用獨門絕技突破銑床精度極限
    王剛:0.005毫米!一直以來,易變形的薄壁零件銑削加工是這個領域的最大難點。王剛在工作實踐中成功地解決了此類零件在銑削加工中零件剛性差、變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質量難以保證的技術難題。一般銑床銑削加工的最高精度為0.01毫米左右,王剛能達到0.005毫米以上,而鉸削、鏜削加工能夠達到0.002毫米的加工精度極限,尤其是他的小孔鉸削技術絕活更是令人拍案稱奇,他能用一把鉸刀,通過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卻潤滑介質的配合,加工出多種不同直徑的孔徑來,孔徑大小在一定範圍內竟然可以隨心所欲調整,創造了機械加工領域的奇蹟。
  • 先鋒的力量|35年「初心」送零件上飛船 500度高溫鍛「硬核」工匠
    殊不知,劉永剛所說的份內之事,包括把大件毛坯鍛壓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先後參與完成了刷新世界紀錄的直徑10米級整體鋁合金鍛環、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等生產試製任務,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第十三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