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6日6時訊(記者 姜念月)劉永剛,男,56歲,22年的中共黨員。乍看之下,眼前這位身穿中鋁集團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鋁西南鋁)鍛造廠藍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顯得很普通,一開口他就用地道的重慶話說:「我是重慶人,是個工人,我只是幹了自己份內的事。」
殊不知,劉永剛所說的份內之事,包括把大件毛坯鍛壓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先後參與完成了刷新世界紀錄的直徑10米級整體鋁合金鍛環、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等生產試製任務,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第十三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
對此,劉永剛說,他只是中鋁西南鋁鍛造廠的一名鍛壓工人,35年來他只記得一件事:「從這裡走出去的每個鍛件都必須精益求精,要『上可飛天,下可入海』。」
進廠時:
「退役後也能保衛國家,多好」
1984年的一天,中鋁西南鋁鍛造廠裡的工人和往常一樣穿著密不透風的防熱服,帶著安全帽,在20多米高的壓機下,圍繞著黑紅的模具和高溫材料,拿著撬槓在400℃的高溫下工作著,大滴大滴的汗水從工人們的安全帽下滲出來,順著臉龐滴落地面,不過眨眼便蒸發得無影無蹤。有時汗水像是開了閘的水閥般流下來,工人們便抬起滿是黑炭的大手一抹,臉上瞬間也滿是油汙。
中鋁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壓機鍛壓工、模鍛高級技師劉永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這就是劉永剛第一次來到中鋁西南鋁鍛造廠模壓車間後看到的景象,那時的他21歲。當天工人們圍著的是3萬噸立式模鍛水壓機和1萬噸的多向模鍛水壓機等機群。「那天我們有17個人進廠,看到的都是國寶級設備。」
「工作環境確實艱苦,不是沒想過放棄。」劉永剛說,當看到一起進廠參觀的17個同事陸續走得只剩5個人時,他也開始動搖了。但當聽見引導參觀的師傅說那些零件都將用於祖國航空和航天等國防軍工領域時,劉永剛改變了主意,他說:「我18歲參軍,上過戰場,所以我知道國家對軍工裝備生產和發展的迫切需要。進廠前我是一名炮兵,職責是保衛國家。退役後做一名鍛壓工,職責也是保衛國家,多好!」
就這樣,劉永剛留在了中鋁西南鋁鍛造廠做了一名鍛壓工人,懷著「保衛國家」的初心,一幹就是35年。
入黨後:
「企業的需要就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進廠後,劉永剛只是一名普通的水壓機鍛壓工人,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跟著師傅學技術。500℃的鍛造爐,他提著材料就跑上去;同事家裡有急事,他二話不說就幫忙頂班。對不明白的鍛造環節,他一定要在車間裡把鍛壓的產品參數、尺寸和厚度等搞清楚後才回家。
漸漸的,劉永剛從一個對鍛壓技術一竅不通的炮兵,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鍛壓工人,而此時單位的領導也開始注意到他。
1996年,劉永剛的領導將他叫進了辦公室,告知他有一個入黨名額。「當時我什麼都沒想就同意了,高興了好幾天。」劉永剛說,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刻就寫了入黨申請書。1997年7月1日,劉永剛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那時我就想,共產黨人要有共產黨人的樣子,企業的需要就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35年來,劉永剛始終牢記著自己黨員的身份和職責。為了縮小高溫合金鍛壓的誤差,他和技術人員一起分析研究,反覆試驗,往往每天要工作10幾個小時,一連持續數天,只為拿準鍛壓的「火候」。憑著這股對工藝優化、尺寸拿捏、操作精度三者完美結合的不懈追求,劉永剛獨創出「卡環操作法」。他鍛壓出來的毛坯,產品合格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
據了解,近年來,劉永剛在創新方面在行業實現了5項歷史性突破,優化生產操作60餘項;他還參與了40多項工藝革新和質量攻關項目,被採納的合理化建議30餘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劉永剛帶領以他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完成了國家級科研項目10米鍛環的預研階段任務,創造了世界紀錄,為國家未來重型載人航天任務提前做好了準備。
出成果:
「獲獎後才知道,鍛造的零件上了神舟飛船」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同一時間,2200公裡外的廣西北海,正在參加培訓的劉永剛早早地守在賓館的電視機旁,目不轉睛、正襟危坐,直到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宣布發射圓滿成功的那一刻,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中鋁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壓機鍛壓工、模鍛高級技師劉永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石濤 攝
然而在此之前,他並不知道自己鍛造的零件也是神舟飛船的一部分。「我們鍛壓的是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身上的鋁合金材料,從『神一』到『神十』上都有。」劉永剛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他們鍛壓的部件主要應用於飛船結構件和火箭推進器連接環件。
事實上,在2002年以前,劉永剛並不知道自己鍛壓過神舟飛船上的零件,直到飛船成功上天,才知道上面有他自己生產的產品。「那時真的很激動。」劉永剛說,他覺得自己「保衛祖國」的「初心」,在那一刻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
有願景:
「希望每個徒弟都比我強」
今年,劉永剛已經56歲了。近日,他在「牢記初心、不忘使命」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上也對自己的經歷進行了介紹。「大會上,我本著把工匠精神傳遞給每一位聽眾的想法,將自己這30多年的磨練進行了總結,說實話我當時很緊張。」劉永剛說,但為了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護航,他需要把自己這個崗位上的點點滴滴展現給社會,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加入進來,成為下一批中鋁西南鋁製造廠的中流砥柱。
為此,在重慶市人社局的認可下,劉永剛在2014年成立了「劉永剛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旨在培養更多的「後來人」。
」工作室成立以來我帶了3名高級技師,5名技師。我經常告訴他們,幹活一定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因為我們的產品,都是國防軍工產品。」劉永剛說,目前他已經達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技能傳承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他現在最大的願景,就是希望每個徒弟都能比他強,延續「保衛祖國」的「初心」,儘自己的努力為祖國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事業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