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舟飛船身上有他鍛壓的零部件(圖))
本報記者 高科 攝
工匠檔案
從1984年4月退伍後至今,劉永剛一直在西南鋁鍛造廠做鍛壓工,53歲的他從學徒工一步步成長為鍛壓高級技師、模壓工區工長和國家級技能大師。2014年,國家人社部成立以劉永剛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工匠精神「我認為工匠精神最基本的是要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努力、進取。不要小瞧分內工作,就像鍛壓工作,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否則就前功盡棄。」
穿著厚厚的防熱服,離正在鍛壓成形的高溫材料也不過幾釐米遠,拿著撬槓一個來回,鍛壓工已是大汗淋漓。
在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下,劉永剛一幹就是32年,從一個對鍛壓製造一竅不通的炮兵一步步成長為今天的鍛壓高級技師。神舟飛船上的零部件就有「西鋁製造」,有些零部件就是他完成的。
「成就感一路推著我堅持到了今天。」劉永剛說,想到飛上天空的神舟飛船身上有自己鍛壓的零件,自己都會激動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32年來每天主動「加班」
「1984年退役的時候才21歲,進場參觀的時候就直接蒙了。」劉永剛說,當時參觀的高溫鍛造車間裡,最低溫度就是350℃,鍛壓工們就在一排龐大的設備下工作。「後來才知道,那是國寶級設備的三萬噸立式水壓機和一萬噸多向模鍛水壓機等機群。那些師傅就在20多米高的壓機下,圍著黑紅的模具和滾燙的產品,滿臉油汙手拿撬槓,揮汗如雨地幹活。」
當時一起進廠的年輕人有17人,很快就只剩下了5人。「我也想過撤,但聽到當時帶我參觀的師傅說這些零件很多都是應用在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領域的時候,我還是決定留下來。以前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那麼在這裡也能保家衛國。」只是劉永剛自己也沒想到,這一幹就是足足32年。
「每天3班倒,有些時候夜班得上到三四點,一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太多汗了,全身上下早都溼透了!」無論是剛開始上班還是現在,劉永剛有個習慣,那就是永遠第一個到車間,最後一個離開。「早到是為了提前閱讀理解一遍工序,這樣就能對接下來的工作和操作了熟於心;而最後一個離開,是因為我習慣下班後再呆在車間裡回想和總結下一天的工作。」劉永剛從一個對鍛壓技術一竅不通的炮兵,成為了一個不斷創新技術的鍛壓高級技師:僅僅是最近5年,劉永剛就優化生產操作60餘項,被採納的合理化建議30餘條,通過技術創新創造效益3000萬元以上。
2013年,在某國家重點型號產品生產中,他發明了「旋轉式抹油法」,使個數成品率從原來的20%左右提高到了80%以上,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工廠降低生產成本90萬元以上。
之前並不知零件用於飛船上
在鍛造廠這32年裡,劉永剛最自豪的,便是鍛壓了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身上的鋁合金材料。
「從『神一』到『神十』,西南鋁都承擔著為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提供鋁合金材料的研製重任。」劉永剛告訴記者,他們鍛壓的部件主要應用於飛船結構件和火箭推進器連接環件。
「飛船上去後,一級級脫落的便是火箭推進器。」
有趣的是,劉永剛坦言,其實在2002年前自己一直都不知道手上鍛壓的零件就是為神舟飛船提供的。
「畢竟是國家機密,也不敢告訴我們,我們呢,接手了也就跟平常一樣踏踏實實地幹。但是看到飛船成功上天,知道上面有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每次都很激動。」
想趁退休前培養接班團隊
劉永剛說,就在前段時間,廠裡來了個年輕人說讓他帶帶。沒想到劉永剛熱情地領著小夥子參觀了一下車間,第二天那人就哭著說不來了。
「說裡面火大,沒空調,太熱,受不了。」其實,劉永剛自己的兒子也是一樣,在廠裡負責提貨加工的工作,可幹了沒兩年就辭職了。「還是沒恆心。」
2013年7月,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牌的「劉永剛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建立,劉永剛可以在這裡面專心培養一些有恆心、肯吃苦的年輕人。
「這幾年我先後帶了10名徒弟,現在不少人也都是高級技師了。」劉永剛說,自己現在最想的,就是在退休前培養出一個高素質、能傳承技能的團隊,再為神舟上天出力。
本報記者 肖帆(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