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果打破美、俄技術壁壘 神舟飛船上有他鍛壓的零部件

2020-11-27 華龍網

劉永剛。上遊新聞記者 鄒飛 攝

7月16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主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首場巡迴報告會在重慶市委黨校舉行。今年56歲的劉永剛作為報告人之一,向現場近700名黨員幹部分享了自己守初心、擔使命的經歷和故事。

「第一次面對這麼多人做報告,說實話還是有些緊張。但如果喊我跟工人們講解鍛壓技術,人再多一倍我都不得虛場合。」報告會結束後,劉永剛對記者談起了自己的感受,言語間流露出身為模鍛高級技師的技術自信。

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從業35年來,劉永剛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確保經手過的每個鍛件都能「上天入海」。

退伍後用另一種方式保家衛國

在採訪中,劉永剛多次提到自己的部隊生涯。

「那段當兵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我個人的影響很大。」劉永剛說,自己18歲入伍參軍,成為一名炮兵。「當過兵的人都曉得,命令下來必須服從,面對困難不能退只能進,需要你的時候你就要上。」入廠前短暫的部隊經歷,讓劉永剛練就了一顆負責的心。參加工作後他也把當兵時的紀律、態度都延續了下來。

1984年,21歲的劉永剛退伍後被分配到中鋁西南鋁鍛造廠,當一名普通的水壓機鍛壓工人。

「當時參觀的高溫鍛造車間裡,最低溫度都是350℃,鍛壓工們就在一排龐大的設備下工作。」劉永剛回憶,第一次進入車間,印象最深的就是熱,「車間裡面的溫度很高,我待了幾分鐘就渾身大汗了,那些師傅還要穿著防熱服幹活,圍著黑紅的模具和滾燙的產品,滿臉油汙手拿撬槓,離正在鍛壓成形的高溫材料也不過幾釐米遠,真的是揮汗如雨。」

和劉永剛一起進廠的年輕人有17人,很快就只剩下了5人。「我也猶豫過,但後來了解到這些零件很多都是應用在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領域的時候,我還是決定留下來。」劉永剛說,部隊的經歷,讓他真切地感受到當時國家在軍事裝備上的差距。「以前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那麼在這裡也能保家衛國。」

從業35年沒有休過一次年假

剛當學徒時,劉永剛每天要用鐵鉗在近400℃高溫的鍛壓機前翻動上百公斤重鍛件,耗費大量的體力。最難熬的是夏天,車間裡面的溫度光是站著不動就讓穿著防熱服的工人們汗流浹背,「不管你喝好多水,基本上都不用去上廁所,全部變成汗水了,上完班下來,衣服晾乾上面全是鹽巴。」除了酷熱的環境,燒傷燙傷也在所難免,「那個時候,大家都想著怎麼把活幹好,燙傷了去醫院敷點藥就接到幹。我們廠醫院的醫生都被我們培養成燙傷專家了。」儘管工作條件比較艱苦,但劉永剛的語氣卻很輕鬆。

在35年的從業中,劉永剛早已養成早上班晚下班的習慣。「早到是為了提前閱讀理解一遍工序,這樣就能對接下來的工作和操作了熟於心;而最後一個離開,是因為我習慣下班後再待在車間裡回想和總結下一天的工作。」劉永剛說,由於所接訂單的不同,模壓車間每個周期所生產的鍛件規格上都不盡相同,所以他每天都要根據訂單需求弄明白技術要點,生產中才能得心應手。下班後的總結經驗,則是讓第二天的工作幹得更好。

工作35年,劉永剛沒有休過一次年假,正是憑著這種工作態度,他從一個對鍛壓製造一竅不通的炮兵一步步成長為今天的鍛壓高級技師。

大件毛坯誤差不到2毫米

劉永剛介紹,模壓線的主機設備分別有6000噸自由鍛水壓機、10000噸多向模鍛水壓機、30000噸模鍛水壓機。「這些設備歲數幾乎跟我一樣大了,在誕生的年代都是國寶級的設備。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這些機器絕對算不上先進。」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經劉永剛手鍛壓出來的毛坯,合格率高達98%。面對上萬噸的壓力,工藝標準對產品的精度要求依然非常高,直徑幾米的毛坯誤差率要在10毫米之內。在鍛造加工中,毛坯整體會發生明顯的塑性變形,有較大量的塑性流動,對慣性的把握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成敗,必須根據坯料情況快速作出判斷,晚一秒早一秒都不行,但劉永剛總能駕輕就熟,將每個毛坯的誤差控制在2毫米之內。

參加工作至今,劉永剛主導的技術創新先後實現了該行業5項歷史性突破,優化生產操作60餘項;參與了40多項工藝革新和質量攻關項目,被採納的合理化建議30餘件,累計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1000萬元以上。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

劉永剛說,他最自豪的就是鍛壓了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身上的鋁合金材料。從「神一」到「神十」,中鋁西南鋁都承擔著為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提供鋁合金材料的研製重任。

「我們鍛壓的部件主要應用於飛船結構件和火箭推進器連接環件。飛船上去後,一級級脫落的便是火箭推進器。」劉永剛說,每次發射火箭,自己都會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看到飛船成功上天,知道上面有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每次都很激動。」

已過退休年齡還想接著幹

由於從事特殊工種,劉永剛目前已經過了退休年齡,工作重心逐漸往培養技能人才傾斜。

「企業的發展永遠不可能僅僅只靠幾個肯學肯鑽的人,沒有一個能傳承技能的梯隊,空有天大本領也發揮不出作用。」劉永剛說,他希望能再多幹幾年,多留一些時間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統統傳授給徒弟們。

2013年7月,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牌的「劉永剛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建立,以劉永剛為帶頭人,傳絕技、帶高徒,為企業培養技能骨幹。在工作室,劉永剛總是叮囑徒弟們,技藝上的追求不僅僅是把它當作生存的工具,更是要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今年5月,中鋁西南鋁鍛造廠在改造落成的劉永剛技能大師工作室舉行「2019年師帶徒目標任務書籤訂儀式」。劉永剛等7名工作室成員與鍛造廠模壓製造部邱於劍等8名鍛壓工師徒結對,在儀式上簽訂目標任務書。劉永剛大師工作室將力爭在年度內培養出鍛壓工操作手2名以上,技師3名以上,高級工2名,中級工2名。

「這幾年我先後帶了十幾名徒弟,現在不少人也都是高級技師了。」劉永剛說,自己現在最想的,就是在退休前培養出一個高素質、能傳承技能的團隊,「我特別希望每一位徒弟都能超過我。」劉永剛發自肺腑地說。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淳

人物檔案

劉永剛,男,56歲,漢族,中共黨員(黨齡22年),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勞動模範。他是傳承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和國家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1984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中鋁集團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鋁西南鋁)鍛造廠工作。35年來,他勇於探索與創新,努力學習與奉獻,能把大件毛坯鍛壓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先後參與完成了「刷新世界紀錄的直徑10米級整體鋁合金鍛環」、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等生產試製任務,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第十三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

相關焦點

  • 神舟飛船身上有他鍛壓的零部件(圖)
    (原標題:神舟飛船身上有他鍛壓的零部件(圖))
  • 「長徵」火箭上、「神舟」飛船上……都有這位勞模的貢獻
    劉永剛想了想說,是多年在部隊的磨礪,才讓他能如此吃苦耐勞。劉永剛是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師、高級技師。1984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西南鋁鍛造廠。他從業36年,先後參與完成了5米級鍛環、「世界第一環」、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鋁合金鍛件材料的生產試製任務,還完成了大鍛環等幾百項新產品的研製開發及生產任務……如此成就,背後是堅守和毅力。
  • 先鋒的力量|35年「初心」送零件上飛船 500度高溫鍛「硬核」工匠
    殊不知,劉永剛所說的份內之事,包括把大件毛坯鍛壓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先後參與完成了刷新世界紀錄的直徑10米級整體鋁合金鍛環、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等生產試製任務,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第十三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
  • 神舟五號搭載楊利偉,他聽到"敲窗"聲是什麼?飛船上有哪些東西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飛船採用三艙一段,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神舟飛船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
  • 「世界第一環」、「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都和...
    1984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西南鋁鍛造廠,從業36年,先後參與完成了5米級鍛環、「世界第一環」、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鋁合金鍛件材料的生產試製任務;還完成了大鍛環等幾百項新產品的研製開發及生產任務……如此成就,背後是怎樣的堅守和毅力?近日,重慶市67人獲評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劉永剛便是其中一人。
  • 神舟飛船系統創新發展紀實:神一到神十的創新接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飛船的搖籃,在實現神舟「十戰十捷、十全十美」的飛天夢中,更體會到創新的真諦。創新技術——成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再到國際一流的跨越探索浩瀚宇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作為中國空間事業主力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上世紀90年代初,擔綱起載人飛船系統研製任務抓總單位的重任。
  • 俄太空人比較美俄飛船,透露神舟11號才是標杆,西方媒體又炸鍋了
    伊萬尼申在今年夏天龍飛船停靠國際空間站時獲得了進入「龍」飛船內部的機會,他表示,並沒有發現飛船有允許任何讓太空人手動操作的模式,或者類似聯盟號一樣提供的操作。 與俄羅斯聯盟號不同的是,美方龍飛船不能手動操作,而神舟11號很可能集中了美俄飛船的優點,才是標杆。
  • 神舟七號飛船
    創新與突破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與「神五」、神六」任務相比,技術上主要突破了載人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天服和航天員地面訓練等關鍵技術     不論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還是返回軌道艙,關好艙門非常重要,因而飛船艙門被設計師稱為「生死之門」。出艙艙門雖然只有20千克重,卻有170多個零部件。在沿用了神六艙門的工作原理和設計形式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神七的艙門進行了十多個項目的改進設計。
  • 這位嶽陽人挑起「嫦娥五號」神舟飛船遨遊星空的大梁
    為滿足我國神舟飛船雙故障情況下可靠安全運行需求,他提出三機熱備份加一機冷備份的混成容錯方法,負責研製神舟飛船控制計算機,應用於神舟一號至11號飛船。在神舟三號飛船制導導航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中,楊孟飛以創新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 這位嶽陽人挑起「嫦娥五號」神舟飛船遨遊星空的大梁
    為滿足我國神舟飛船雙故障情況下可靠安全運行需求,他提出三機熱備份加一機冷備份的混成容錯方法,負責研製神舟飛船控制計算機,應用於神舟一號至11號飛船。在神舟三號飛船制導導航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中,楊孟飛以創新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 神舟四號飛船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飛船、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三號飛船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     「神舟」四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長徵二號F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中國科學院、信息產業部等部門的有關單位,研製了用於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研究的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 眾興智能:打破諧波減速器技術壁壘
    打開APP 眾興智能:打破諧波減速器技術壁壘 歌者 發表於 2021-01-07 10:06:18 12月21日,2020高工機器人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 神舟七號,是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 「天宮一號」與「神舟」系列飛船空間應用系統成果豐碩
    成果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等作為載人航天工程三大發起部門之一,中國科學院在工程立項之初即牽頭負責空間應用系統,1993年組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20年來有效組織全國眾多承研單位,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宮」目標飛行器的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大批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專項工程管理新模式,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程規範體系。同時在對地觀測、地球環境監測、空間天文、空間環境、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推動了相關技術的跨越發展,極大提升了我國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
  • 神舟九號飛船
    ,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      技術改進    被稱為「改進型」飛船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與之前的神舟飛船相比,主要變化是配備了交會對接相關設備,飛船的軌道艙增加了前艙門,數據管理和控制的計算機功能更強大,太陽能帆板發電效率更高,回收艙進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再設計。此外,飛船內部的環境設計也更為人性化,更好。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我們的飛船比美、蘇的晚40年才發射,但飛船技術水平要和他們現在的相當,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迎頭趕上。」雖然這次試驗飛行沒有載人,主要驗證了有關創新技術,為我國後續發射系列宇宙飛船和載人飛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神舟」到底「神」在哪?——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相關的11個細節
    神舟十一號的技術改進,很重要的一個創新亮點,是新配備了寬波束中繼通信終端設備。  「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新配備了寬波束中繼通信終端設備,顯著擴大了測控覆蓋範圍,提升了飛船姿態快速變化時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從而提高了航天員的安全性和飛船的可靠性。」武平說。
  • 神舟載人飛船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    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    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    這次試驗飛行沒有載人,主要驗證了有關創新技術。
  • 神舟三號飛船
    實驗成果    神舟三號發射架從中國科學院空間與應用總體部獲悉,成功返回地面的「神舟」三號試驗飛船上的科學實驗儀器運行完全正常,為中國從事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的科學家們帶回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科研樣品。初步研究表明,中國在空間生命與空間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 飛船在太空都幹啥 盤點神舟飛船上的空間實驗
    同時,神舟一號搭載了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蔔等,以及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儘管科學實驗相對較少,但開啟了我國「太空誘變育種」實驗,對後續研究影響深遠。  神舟二號:我國第一個「太空實驗艙」  與神舟一號相比,神舟二號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