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上遊新聞記者 鄒飛 攝
7月16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主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首場巡迴報告會在重慶市委黨校舉行。今年56歲的劉永剛作為報告人之一,向現場近700名黨員幹部分享了自己守初心、擔使命的經歷和故事。
「第一次面對這麼多人做報告,說實話還是有些緊張。但如果喊我跟工人們講解鍛壓技術,人再多一倍我都不得虛場合。」報告會結束後,劉永剛對記者談起了自己的感受,言語間流露出身為模鍛高級技師的技術自信。
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從業35年來,劉永剛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確保經手過的每個鍛件都能「上天入海」。
退伍後用另一種方式保家衛國
在採訪中,劉永剛多次提到自己的部隊生涯。
「那段當兵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我個人的影響很大。」劉永剛說,自己18歲入伍參軍,成為一名炮兵。「當過兵的人都曉得,命令下來必須服從,面對困難不能退只能進,需要你的時候你就要上。」入廠前短暫的部隊經歷,讓劉永剛練就了一顆負責的心。參加工作後他也把當兵時的紀律、態度都延續了下來。
1984年,21歲的劉永剛退伍後被分配到中鋁西南鋁鍛造廠,當一名普通的水壓機鍛壓工人。
「當時參觀的高溫鍛造車間裡,最低溫度都是350℃,鍛壓工們就在一排龐大的設備下工作。」劉永剛回憶,第一次進入車間,印象最深的就是熱,「車間裡面的溫度很高,我待了幾分鐘就渾身大汗了,那些師傅還要穿著防熱服幹活,圍著黑紅的模具和滾燙的產品,滿臉油汙手拿撬槓,離正在鍛壓成形的高溫材料也不過幾釐米遠,真的是揮汗如雨。」
和劉永剛一起進廠的年輕人有17人,很快就只剩下了5人。「我也猶豫過,但後來了解到這些零件很多都是應用在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領域的時候,我還是決定留下來。」劉永剛說,部隊的經歷,讓他真切地感受到當時國家在軍事裝備上的差距。「以前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那麼在這裡也能保家衛國。」
從業35年沒有休過一次年假
剛當學徒時,劉永剛每天要用鐵鉗在近400℃高溫的鍛壓機前翻動上百公斤重鍛件,耗費大量的體力。最難熬的是夏天,車間裡面的溫度光是站著不動就讓穿著防熱服的工人們汗流浹背,「不管你喝好多水,基本上都不用去上廁所,全部變成汗水了,上完班下來,衣服晾乾上面全是鹽巴。」除了酷熱的環境,燒傷燙傷也在所難免,「那個時候,大家都想著怎麼把活幹好,燙傷了去醫院敷點藥就接到幹。我們廠醫院的醫生都被我們培養成燙傷專家了。」儘管工作條件比較艱苦,但劉永剛的語氣卻很輕鬆。
在35年的從業中,劉永剛早已養成早上班晚下班的習慣。「早到是為了提前閱讀理解一遍工序,這樣就能對接下來的工作和操作了熟於心;而最後一個離開,是因為我習慣下班後再待在車間裡回想和總結下一天的工作。」劉永剛說,由於所接訂單的不同,模壓車間每個周期所生產的鍛件規格上都不盡相同,所以他每天都要根據訂單需求弄明白技術要點,生產中才能得心應手。下班後的總結經驗,則是讓第二天的工作幹得更好。
工作35年,劉永剛沒有休過一次年假,正是憑著這種工作態度,他從一個對鍛壓製造一竅不通的炮兵一步步成長為今天的鍛壓高級技師。
大件毛坯誤差不到2毫米
劉永剛介紹,模壓線的主機設備分別有6000噸自由鍛水壓機、10000噸多向模鍛水壓機、30000噸模鍛水壓機。「這些設備歲數幾乎跟我一樣大了,在誕生的年代都是國寶級的設備。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這些機器絕對算不上先進。」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經劉永剛手鍛壓出來的毛坯,合格率高達98%。面對上萬噸的壓力,工藝標準對產品的精度要求依然非常高,直徑幾米的毛坯誤差率要在10毫米之內。在鍛造加工中,毛坯整體會發生明顯的塑性變形,有較大量的塑性流動,對慣性的把握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成敗,必須根據坯料情況快速作出判斷,晚一秒早一秒都不行,但劉永剛總能駕輕就熟,將每個毛坯的誤差控制在2毫米之內。
參加工作至今,劉永剛主導的技術創新先後實現了該行業5項歷史性突破,優化生產操作60餘項;參與了40多項工藝革新和質量攻關項目,被採納的合理化建議30餘件,累計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1000萬元以上。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
劉永剛說,他最自豪的就是鍛壓了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身上的鋁合金材料。從「神一」到「神十」,中鋁西南鋁都承擔著為運載火箭和航天飛船提供鋁合金材料的研製重任。
「我們鍛壓的部件主要應用於飛船結構件和火箭推進器連接環件。飛船上去後,一級級脫落的便是火箭推進器。」劉永剛說,每次發射火箭,自己都會守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看到飛船成功上天,知道上面有我們自己生產的產品,每次都很激動。」
已過退休年齡還想接著幹
由於從事特殊工種,劉永剛目前已經過了退休年齡,工作重心逐漸往培養技能人才傾斜。
「企業的發展永遠不可能僅僅只靠幾個肯學肯鑽的人,沒有一個能傳承技能的梯隊,空有天大本領也發揮不出作用。」劉永剛說,他希望能再多幹幾年,多留一些時間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統統傳授給徒弟們。
2013年7月,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牌的「劉永剛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建立,以劉永剛為帶頭人,傳絕技、帶高徒,為企業培養技能骨幹。在工作室,劉永剛總是叮囑徒弟們,技藝上的追求不僅僅是把它當作生存的工具,更是要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今年5月,中鋁西南鋁鍛造廠在改造落成的劉永剛技能大師工作室舉行「2019年師帶徒目標任務書籤訂儀式」。劉永剛等7名工作室成員與鍛造廠模壓製造部邱於劍等8名鍛壓工師徒結對,在儀式上簽訂目標任務書。劉永剛大師工作室將力爭在年度內培養出鍛壓工操作手2名以上,技師3名以上,高級工2名,中級工2名。
「這幾年我先後帶了十幾名徒弟,現在不少人也都是高級技師了。」劉永剛說,自己現在最想的,就是在退休前培養出一個高素質、能傳承技能的團隊,「我特別希望每一位徒弟都能超過我。」劉永剛發自肺腑地說。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淳
人物檔案
劉永剛,男,56歲,漢族,中共黨員(黨齡22年),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勞動模範。他是傳承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和國家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1984年從部隊轉業分配到中鋁集團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鋁西南鋁)鍛造廠工作。35年來,他勇於探索與創新,努力學習與奉獻,能把大件毛坯鍛壓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先後參與完成了「刷新世界紀錄的直徑10米級整體鋁合金鍛環」、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等生產試製任務,他的創新成果甚至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壁壘。榮獲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第十三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