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這個飛船標誌著中國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基本信息
發射時間
2003年10月15日0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2003年10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行員:楊利偉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分10秒,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06時23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儘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意義:這次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詳細介紹
「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楊利偉。飛船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在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0秒,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徵2F火箭發射。
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90分鐘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 mm,總重7840 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徵-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裡程碑。
技術進步
「神舟」:中國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指出,從1999年到2003年,我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突破了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制、應急救生、軟著陸、GNC故障診斷、艙段間分離、防熱等13項關鍵技術。作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跨世紀工程,「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神舟」飛船「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神舟」飛船起點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較高。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並不是從「加加林」時代的飛船起步:先搞無人飛船,再搞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而是一步邁過美蘇的四十年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神舟」飛船第一步就可載三人;第一次載人飛行,蘇聯加加林只繞地球飛行一圈,艾倫·謝潑德只進行了亞軌道飛行,而中國航天員卻在近地軌道飛行了一天。國外載人飛船是從搭載小動物開始試驗航天員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我國則採用了先進的現代裝置——模擬假人,模擬「航天員」所消耗的氧氣與二氧化碳,通過先進的地面醫監臺測試「航天員」的生理信號變化。
「神舟」飛船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飛船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國外發射飛船一次是連續發射兩艘,而我國的方案中是先發射一艘,其留軌艙與下一個飛船進行交會對接。即為實現交會對接,國外的發射是2N次,而我國的飛船發射是N+1次,只要發射次數N>1,以N等於5為例,國外需發射10艘飛船,而我國只要發射6艘飛船,如此以來我國發射的飛船總數量就少於國外,既節省了巨額的發射費用,又可利用空間留軌開展科學試驗。中國走著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
「神舟」試驗飛船與美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水星號」和前蘇聯第一艘試驗飛船「東方號」相比,在技術上有著明顯的進步點。
「神舟」飛船與20世紀90年代國外的先進載人飛船相比,從再入方式、著陸精度和再入過載峰值等指標上大致與聯盟TM飛船相當,並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了更為舒適的環境。
「神舟」是中國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堪稱擺渡天河的真正神舟。
來源:百科
責任編輯: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