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工匠?手工打磨核心部件,精度達到0.002毫米

2020-12-05 工具機商務網

384400千米,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0.004毫米,亞洲最大的全向轉動射電望遠鏡「天馬」驅動系統的裝配精度。當「嫦娥四號」朝月球背面飛去時,「天馬」望遠鏡正在為這場「落月」之旅指明著方向。

夏立:我們所有的精度是達到微米級精度的,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常態。

上海65米「天馬」射電望遠鏡在建成時,性能達到「世界第四 亞洲第一」。夏立負責方位俯仰傳動裝置的裝配任務,該裝置是控制天線轉動的核心設備,直接決定了65米天線的指向精度。

夏立:(天馬)終端的要求是0.004(毫米),如果做到0.005毫米,10個月亮也找不著了。

精準指向的核心是個小小的鋼碼盤,就算用最先進的磨床機器加工後,精度也只能達到0.02毫米,而夏立打磨到了0.002毫米。

夏立: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時間節點的難,全國同時有上千家的廠家在做這個項目,如果是因為我們單位或者我個人的這個問題,做不出來了,那這個項目上千家廠家同時都要耽誤時間,所以這個也是不允許的。

難上加難的是,他所要裝配的是定製產品,只有唯一的意見,不允許出現任何閃失。

夏立:這個產品只有唯一的,它不允許我出現失誤,當時鋼碼盤設計師給我的時候,他臨走的時候跟我交代了一下,他說你千萬別給我弄壞了。鋼碼盤直徑大概有不到一尺(不到約0.33米),厚度大概在是10毫米,它的光潔度特別地高,是鏡面的。他說你千萬不要把刻線那個位置劃傷,一點兒劃傷都不允許有。

鋼碼盤的輸出要求小於0.002毫米,機器研磨反覆試驗也只能做到0.02毫米。夏立主動提出要通過手工打磨的方法試一試。

夏立:他們當時也覺得挺冒險的,領導包括我們的設計師就一直在追問我,說夏師傅你有沒有把握,我說我有把握。

技術與工期的要求使得夏立沒有哪怕一次的失敗機會,為了找到可行且能一次成功的工藝操作施工方案,白天夏立到處查資料,晚上回到家就在書房裡苦苦鑽研。夏立拿出一套完整的工藝方案,交給全體技術負責人去論證。

夏立:打磨的時候它最難的不是我的手感上每一個磨的點,最難的是什麼?是數據的分析。它的打磨麵積很大,直徑不到三百毫米,它的寬度大概是在2.5(釐米)左右的距離。這個面積我得知道哪個地方是高的,哪個地方是低的,這個是最難的。

複雜的數據分析完成後,再去打磨的時候,就全憑夏立的手感和技能了。手稍微重一點會過緊,手的力量不夠又達不到精度要求,而採用傳統手工打磨的工藝方案又出了新的問題。

夏立:開始打磨的時候,是用的刮研的方式,但是颳了一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發現這個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傳統的手工打磨從技術角度進行得通,但從時間周期來講,卻是行不通的。夏立當即否定了自己親手寫的方案。他在苦思冥想,還有什麼穩妥的方案能夠既保證精度又提高效率呢。就在不經意間,一個意外的發現令他喜出望外。原來,他閒來無事時有一個特殊愛好——玉石雕刻,如今,這個愛好派上了用場。

夏立:玉石雕刻機,它那種小磨頭兒已經達到我每下刀一次的那個去除量,是能夠滿足我的要求的,我們採用電動的就是我們傳統的鉗工裝備,這種打磨方式的話都是手工,通過一些砂紙、油石、刮刀還有研磨劑之類的這種方式,但是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方式。

就說要在這種傳統模式上,為了滿足現在生產的這種節奏,要採用一些現代的方式,後來我發現,有這種電動打磨機的工具,後來我就把它買回來以後,去嘗試,這種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小點兒一小點兒,就跟挑花兒似的,碰到一下馬上就得一小抬手。這個小手腕一抖一抖的。

工藝方法找到了,夏立還需要一個無人打擾、絕對密閉的空間進行操作。

夏立:後來找到了一個密閉空間,那個屋子是放置專用的測量設備的屋子,那個屋子的地形設計當時是專門都有一個防震的那個設備下面,就全部採取了防震處理。

夏立把其他人都轟了出去,一個人在小屋裡,連續研磨了整整三天。每個人都心懷忐忑,夏立師父能成功嗎?在反覆的研磨嘗試中,夏立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尋找到了那一次無法言說的偶遇。

夏立:我一推門就衝我們的設計師說,來來,進去看看吧。後來打上表,設計師一看,他說終於出來了。後來這個產品裝到上海去以後,現在已經運行了有幾年了,一直反饋都比較好,所以這也是我在裡邊的一個貢獻吧。

相關焦點

  • 手工打磨「天馬」望遠鏡核心部件,精度達到0.002毫米
    0.004毫米,亞洲最大的全向轉動射電望遠鏡「天馬」驅動系統的裝配精度。當嫦娥四號朝月球背面飛去,「天馬」望遠鏡正在為這場落月之旅指路。「天馬」指路的精確度,離不開對「天馬」驅動系統裝配零件的打磨。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技師夏立,就負責方位、俯仰傳動裝置的裝配任務,該裝置是控制天線轉動的核心設備,直接決定了65米天線的指向精度。
  • 鉗工手工打磨的精度能到多少?0.002毫米!是頭髮絲直徑的1/40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天線伺服專業部鉗工夏立入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384400公裡,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0.004毫米,亞洲最大的全向轉動射電望遠鏡「天馬」驅動系統的裝配精度。當嫦娥四號朝月球背面飛去,「天馬」望遠鏡正在為這場落月之旅指路。
  • 39歲大國工匠:打磨零件誤差僅0.002毫米,被世界名企爭搶
    中國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大國工匠之稱的洪家光就是這麼一個能吃苦中苦的人。在2018年1月份,39歲的洪家光帶著自己的團隊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並且憑藉著「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精密技術」斬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二等獎。這個獎,是洪家光用無數的汗水換來的。
  • 他把衛星平面精度提高到0.05毫米
    立秋伊始,2019年首個超強颱風「利奇馬」登陸中國,最大風力達到16級,華東、華北多地遭遇強風暴雨侵襲。自生成以來,「利奇馬」就佔據各大新聞頭條,而它早在生成最初就被我國最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牢牢鎖定。風雲四號為防災預警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而為它提供裝配支撐的是42歲的「衛星工匠」宋華輝。
  • 行業|精度高達0.002毫米的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大陸已裝機62臺
    最好的外科醫生可以精確到0.1毫米。醫生過了50多歲之後,精度進一步下降。而本文的主角,達文西機器人,其手法無比精準,可達到0.002毫米以內。不僅精準,而且靈巧,擁有7個自由度,可以輕易到達人手不能到達的區域。非常適合微創手術。
  • 八年打磨「精密機械之王」 長春光機所研製的高精度光柵刻劃機能在...
    手工磨、衝極限——  工匠精神砥礪8年  如果在原子力顯微鏡下細數,長春光機所製造的大面積光柵,表層每1毫米都包含了6000個形狀一致、間距相等的「小樓梯」。能夠一刀一刀刻劃出如此繁複精確的結構,光柵刻劃機自身的精度又從何而來?  「機器加工+手工打磨。」長春光機所研究員巴音賀希格說。
  • 把「中國精度」刻在每一個戰位
    全球組網,意味著北鬥導航實現「國內、區域、全世界」的「三級跳」,有能力在更大範圍提供更高精度的服務。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楊志遠 攝精度,是北鬥的一個關鍵詞。1400多個北鬥基站遍布全國,上萬臺(套)設備組成星地「一張網」,國內定位精度全部達到亞米級,最高精度甚至可以到釐米或毫米級。
  • 王剛:0.005毫米!他用獨門絕技突破銑床精度極限
    王剛:0.005毫米!他用獨門絕技突破銑床精度極限 工作中的王剛央視網消息:「銑工是我的強項,王剛在工作實踐中成功地解決了此類零件在銑削加工中零件剛性差、變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質量難以保證的技術難題。
  •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大國工匠】李峰:高倍顯微鏡下手工精磨刀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7日 01:49 A-A+ 長徵七號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史的多項第一。
  • 新青年·上封面|北鬥三號衛星星上產品研製者唐仁傑:每天都在和「1毫米」較勁
    8月3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相關發布會上表示,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核心器部件達到國產化率100%,是中國航天幾代人接力、設計、打磨、創新的結果,星辰大海裡只爭朝夕。
  • 中車四方股份鉗工寧允展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半島都市報3月29日訊(記者 馬正拓 通訊員 鄧旺強) 3月29日,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揭曉了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中國質量獎是國家在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
  • 一條巨龍出山川——南方電網工匠精神打造昆柳龍直流工程
    敢於創新,直面挑戰,他的品質和工匠精神不謀而合。「要有『釘釘子』的工作態度,以問題為導線去發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然後瞄準目標持之以恆,一錘接一錘釘下去,確保『釘子』釘得準、釘得深、釘得牢,將問題一個一個解決,使目標一個一個實現。」這是唐新民所認為的工匠精神,而他,正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行走著。
  • 大國工匠徐強:「徐強精度」帶領中國齒輪走向世界
    可喜的是,嚴謹專注的工作態度使徐強加工的齒輪精度達到了4級!這不僅滿足了客戶要求,更創下了全國大型齒輪加工精度之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在當時是一個奇蹟。   就連德國專家也忍不住驚嘆:「雖然我們的設備設計上可以達到這個精度,但真正能在操作中實現這個精度的人實在太少,徐的技術令我感到吃驚!」   自此,同行將徐強創造出的高精度紀錄稱為「徐強精度」。
  • 美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
    飛機發動機的研發過程十分複雜,並且對各種部件精度要求非常高而我國恰好有一個人,正在擔負著這一重要責任,對此,一位美國人表示道: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國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技藝精湛,不斷創新,並且追求極致。
  • 17年打磨中國製造最精細一微米
    從普通學徒到技能大師,他用17年的奮鬥打磨「中國製造」模具最精細的一微米。&nbsp&nbsp&nbsp&nbsp「我是一名農民工」,這是陳亮介紹自己的固定開場白。1984年出生的陳亮來自宿遷農村。1998年,他進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習;2002年中專畢業後,進入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學徒工。
  • 來自中國電科14所,這位女子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她的技藝讓人嘆服
    艦載雷達據媒體報導,我國先進雷達的核心部件在製造時,需要採用一種名為「金線鍵合」的工藝,這種技術顧名思義,就是用比頭髮還細的金線,將雷達核心晶片與外部電路聯通的一種技術。要知道,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操作是極其困難的,組裝人員的手只要出現輕微抖動,就會出現焊接失誤,往小了說,影響雷達性能,往大了說,可能會導致整顆雷達晶片報廢,因此,這些「大國工匠」們在操作中,必須保證微米級的連接精度。
  • 中車四方鉗工寧允展摘「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大眾網青島3月29日訊(記者 李佳寧 通訊員 鄧旺強)今天,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國工匠」、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鉗工高級技師寧允展榮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成為山東首位獲此殊榮的個人。
  • 直尺加遊標,測量精度提高至0.02毫米,遊標卡尺是什麼原理?
    主尺的刻度線,以一毫米為單位,而遊標尺有10、20、50等分格。以10等分格為例,它叫做十分度遊標卡尺,其餘的以此類推。10分度遊標的總刻線長度為9毫米,測量精度可以達到0.1毫米;20分度遊標的長度為19毫米,測量精度可以達到0.05毫米;50分度遊標的長度為49毫米,測量精度可以達到0.02毫米。
  • 聽"金牌藍天工匠"講述中國航修人的絕活和匠心
    生活中的葉牛牛,是一個比較「無趣」的人,幾乎沒有什麼愛好。相比旅遊、聚餐這些休閒活動,他更樂於讓自己處於「戰鬥狀態」。操作臺是他待的時間最多的地方,一遍遍打磨刀具是他每天必幹的事情。一次,葉牛牛接到一項戰機核心部件的緊急加工任務,該部件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現有的數控設備根本加工不了,葉牛牛決定手工操作。毫釐之間,葉牛牛演繹了「刀尖上跳舞」的絕活,遊刃有餘地完成了加工。
  • 長春光機所成功研製大面積、高精度光譜光柵刻劃機
    這正是不久前,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機」達到的刻劃精度。  走進長春光機所實驗室,項目組科技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一塊銀灰色、近似不透明「玻璃窗」的光柵,它是這套「精密機械之王」的傑作,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精度中階梯光柵。打造這臺「精密機械之王」的,正是長春光機所光柵刻劃機老中青三代研製項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