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布魯諾·沃爾波特 Bruno Walpoth | 為木頭注入靈魂
布魯諾·沃爾波特
Bruno Walpoth
Bruno Walpoth,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木雕藝術家之一,也是義大利的國寶級雕塑家。他的作品剝除了外相表皮的複雜,強化了內心情緒的力量,陷入自我而游離的情緒能瞬間撞擊觀者內心。他為木頭身體注入了靈魂,同時也表現了自己的情感。
2015年8月-9月,Bruno Walpoth來到中國杭州,開啟亞洲首次公開之行。面對熱情的亞洲觀眾,他有點好奇,更多的是開心,因此敞開心扉暢談了諸多趣事。其實他曾經拒接多次邀約,「我一直有點猶豫」,他很羞澀地微笑,表情十分溫暖:「但我對中國很好奇,覺得這裡是另一個世界。今天來到中國很驚訝,居然有這麼多人認識我!」
Bruno Walpoth影像資料 視頻轉自:一條
從學徒到職業藝術家:理想不滅
雅昌藝術網=Y:您的家鄉是世界文化遺產多洛米蒂山,這個美麗的地方有著400 多年木雕歷史,這對您的藝術創作有多大影響?
Bruno Walpoth=B:我來自義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山谷,這裡被稱為「上帝遺留的阿爾卑斯的後花園的山脈」,那裡的人用來交流的種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方言。我非常熱愛這個山區,這裡有非常好的木頭。我現在住的房子建於1650年,之前住了一個很傳奇的家族,這個家族中有七個兒子,其中有六個都是非常有名的雕塑家。1980年左右,全世界最有名的木頭玩具都是這個村子生產的,所有家庭都有小作坊來做各種木質的玩具,當時銷量非常好,政府還出臺了一個政策保護樹木的砍伐。後來隨著金屬和塑料玩具的發明,這個行業就沒落了,但是這裡的木頭材料和木雕歷史都對我產生重要影響。
Y:是誰指引您走上木雕創作之路的?
B:我父親的親兄弟,就是我的叔叔,他非常有才華,可惜23歲的時候在一次狩獵時去世。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但爸爸經常給我講他的故事,說他從小就非常有冒險精神,比如那個時候沒人願意去外面闖,但他經常會去外面帶回來一些新鮮的信息。
我對他的才華也非常景仰,小時候家裡沒錢買畫畫的書,但叔叔給我留下了很多手稿,我是通過臨摹他的手稿學習繪畫的,他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和精神偶像,每次看到他的照片都能激發我的理想,是他和他的故事讓我決定走雕塑家這條路的。現在我的房間還有很多叔叔的東西,比如一些工具。我每次遇到困難時就想到叔叔,他一直支撐著我。
Y:後來您去做了雕塑大師Vincenzo Mussner的學徒?
B:是的,我大概做了五年的學徒(1973 - 1978),主要為教堂做雕塑。義大利是學徒制,師傅會說你要做這個、做那個,非常機械化,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
Y:於是去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求學。
B:在那裡( 1978–1984)我非常榮幸地師從德國著名雕塑大師漢斯•藍德納,前三年是泥塑寫生,大四時我鼓起勇氣用木頭創作,重新回到這個材質,那件作品大概寫生了兩個月左右,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那個時期,歐洲對寫實的東西並不是特別認可,所以自己也很迷茫。
畢業後回到了義大利,我的父親給了我一間工作室,讓我重新創作。這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迷茫困難的時期,一是經濟上的窘困,二是創作思路上的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走什麼方向。爸爸就說,我知道你很有夢想,可是你還是要生活。所以那時候嘗試創作了一批抽象的作品,感覺又回到了原點。
後來我在家鄉的木雕藝術學院(在ortisei)當了二十餘年的雕塑教師(1985 - 2008),有穩定收入,也可以把我從慕尼黑學來的技巧教給熱愛雕塑的學生,我很高興,於是又重新開始了創作。
Y:這期間是什麼支撐您的理想不滅?
B:我不喜歡別人教我應該做什麼,我要遵從內心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一直支撐我走下去的信念。每個人都會有困惑的時候,特別是藝術家,但唯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滿意,生存當然也需要,但最後我還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Y:什麼機緣促使您成為一名職業藝術家?
B:1994年我和朋友們成立unika團體,參與的人都是雕塑藝術家,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組織向公眾展示我們的作品。這個團隊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通過它,我第一次在義大利參加了藝術博覽會,而通過這個博覽會,有位畫廊的老闆聯繫了我,從此我就走向了職業藝術家之路。
充滿生命氣息的作品:沉默的情感
Y:為什麼您作品中出現的「人」顏值都很高?
B:我對相貌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選擇的模特顏值比較高,但我追求的不是身體的美,而是想表達一種情感。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情感第一,外表第二。我所有的模特都是真人,從來不會按照照片進行創作。他們大部分是我的朋友、朋友的孩子、鄰居,所有的人都真實存在,我也比較了解他們,能真實地表現出他們的性格和情感。對於他們,我不想追求相似性,也不想每個人的氣質一樣,所以會有男孩、女孩、老人、小孩,有非洲人,也有歐洲人。
Y:您的作品簡單幹淨,風格樸實但動作和情緒都很動人,您是如何處理動作與情緒之間關係的?
B:我選擇模特時會讓他們自己做一些動作,再選擇其中一個最喜歡的動作創作。我的作品不想用動作來表達故事,只想要喚醒一種情緒,所以我不希望過多的動作和造型來打亂這種情緒,如果造型過於花俏或過於奇特,情緒的東西會減弱。我作品的主題和靈魂就是內心的東西,所以不希望在造型上有過多的誇張和喧賓奪主的東西。
Y:您的作品材質多元,有木質的,石質的,也有銅質的,它們有何差異?
B:不同材料有不同優缺點,如泥與銅可以反覆修改,但木頭不行,一旦破壞就前功盡棄。在所有嘗試過的材料裡,我最鍾情木頭,因為木頭陪伴著我成長,對木頭的感情最深,所以我主要的創作材料還是木頭。不過我也特別喜歡石頭,因為石頭製作周期很慢,可以產生一些思考的空間,所以有時候同樣的主題我會用木頭和石頭同時創作。我用的是核桃木和椴木,偏遠地區這種樹比較多,椴木可塑性比較強,核桃木是深色的,在創作的時候經常會塗上白色的顏料,那個反差的衝擊可以激發我的創作欲望。
Y:那些木頭是從山上直接砍下來的嗎?
B:雕塑作品裡深色的是核桃木,是我從山上直接砍下來的。稍微淺色一點的,是從附近國家買過來的。所有的事情我都親歷親為,可能是審美的潔癖(笑)。
Y:怎樣處理木頭的熱脹冷縮?防裂有經驗嗎?您早期的作品比較寫實,後期會有一些比較自由的表現,比如下半身的處理上會有一些刀痕的保留,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B:木頭如果要徹底晾曬乾,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我用的木頭都是已經晾曬過大概五年左右的,有些作品因為曬的不是太幹,創作的時候還是會裂開。有些女性作品是掏空的,所以不會變形。還有在創作時,會在原木的後面切開一小部分,就為了讓它不要裂開,有時候創作完成後,會用其他木頭填上去。
最近我用深色的木頭比較多,覺得刀像畫筆一樣在木頭上繪畫,我喜歡留下作畫的痕跡,讓雕塑更加有生命力。
Y:您的一些雕塑色彩很美,是如何考慮雕塑和色彩的結合?
B:對西方人而言,傳統雕塑的色彩其實非常豐富,在他們傳統的概念裡,雕塑其實也是一種繪畫。我早期的作品也是單色的,可以看到原木的顏色,後來開始使用白色,塗上白色會帶來一種新感覺,可以發現很多的錯誤,為了彌補這種錯誤我可以繼續往前創作。
Y:當精心創作的作品離開自己時,會遺憾嗎?
B:作品的離開對我而言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我才會去創作新的作品,而不同的藏家也會讓我知道不同人對我作品的看法,對我也是一種幫助。但有三件作品我特別捨不得,我覺得它們達到了自己最滿意的狀態,很後悔賣掉,有時做夢還會想念它們。有件作品叫《秋天的陰影》,已經被藏家買了,三年後我在一個展覽上看到了它,站在它面前我哭了,很想把它買回來。
突破帶來的愉悅:自我否定
Y:生活中您是怎樣的狀態?
B:我的生活其實非常簡單,我住在阿爾卑斯山區裡,每天在工作室裡工作八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在做戶外運動,爬山和攀巖。我是非常好的攀巖運動員,可以徒手攀兩三千米的懸崖。這八個小時也不是一直在創作,有的時候我會坐在作品前觀察半個小時或思考一個小時,這也是我的一個創作過程。我早上起的挺早,一般七點鐘已經在工作室裡幹活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Y:仔細看您的作品,會發現多數模特的表情是平靜的,甚至有一點悲傷。
B:這和我的性格及人生故事有關,也是我自己想創作出來的一種感情。雖然我有模特,但最後要表達的是自己的情感,我的雕塑作品最後都和我很像。
我對所有的作品都不是最滿意,這個性格可能遺傳我父親,在作品裡我總是不太自信。大學畢業三十年後,才有勇氣創作一件人體裸體寫生,後來比利時一個非常有名的收藏家買了一件我的作品,這個事情給了我很大勇氣。
Y:如何看待這種不自信?
B:首先我要感謝這種不自信,正因為我的不自信,所以我的作品都是反覆修改的,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這是我的自我否定。
其次,十年前沒有人認可我的作品,雖然歐洲有些人知道我的東西,但今天來到中國我很驚訝,居然有這麼多人認識我,因為我從來沒有來過亞洲。這些所謂的成功給了我更多的自信,也更堅定了我繼續走藝術之路的決心。
我覺得藝術家需要有一種不自信,因為如果藝術家太自信,作品就不是最完美,而且我覺得結束一個作品很難,因為我在創作每件作品時都覺得不夠,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作品才算是「做好了」。
Y:您的作品尺寸基本和真人差不多大小,但有件體量很大的雕塑作品讓人印象很深。
B:我平時膽子不是特別大,覺得需要有一些突破自己的東西,所以創作了這件尺寸很大的作品。這件作品我最滿意的就是邁出這一步的勇氣。
Y:創作上有欣賞的藝術家嗎?
B: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喜歡那個年代的作品。當代的我特別喜歡美國攝影師喬克•斯騰格斯(JOCK STURGES),他是一名人體攝影師,早期在學院時我經常臨摹他的照片,現在我在做裸體全身時還會有造型上的借鑑。
Y:這次在杭州您受到了熱情歡迎,舉辦的講座座無虛席,對此您有預感嗎?
B:有點驚訝,但是感覺非常好,我在義大利的時候會受到一些質疑,因為義大利人非常熱情奔放,他們喜歡漂亮的、讓人開心的東西,其實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很多亞洲人喜歡我的作品。
Y:有計劃來中國辦個展嗎?
B:我希望能有新的作品參加個展,而我的創作周期比較慢,作品庫存也不多,所以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
*轉發自雅昌藝術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