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2021-01-13 談藝錄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

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所以,我們把這一段時期的璽印都統稱為「漢印」。

先說西漢。就是公元202年劉邦稱帝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這段時期。西漢初年,漢印官印的布局曾繼承了秦官印所用的形式,方形印章均飾以「田」字格,半通印則飾以「日」字格。但製作方法略不同於秦印,秦印多鑿制,西漢印多鑄制。比如我們的臨摹樣本裡就有這一方印,文帝行璽:

(文帝行璽)

(注意:「文帝行璽」是一方特殊印,它是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所用之印,實際上是一方僭越之印。)

有這個界格的原因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說了,是因為「摹印篆」還沒有完全消除小篆的「豎長」字形,為了保證印面的勻滿,必須依靠界格的區隔與聚攏作用。但這種格式很快被廢棄了,田字格被廢棄的具體時間點,最晚不晚於公元前186年(即呂后二年),這一年,離漢代開國最多不超過二十年,為什麼呢,因為「繆篆」漸漸成熟了。

也正是繆篆成熟的原因,西漢印雖然是在秦印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但其主體風格卻遠較秦印文字平直方整,由此形成了雄渾、典重和樸厚、偉麗之美,(臨西漢印,要注意這種氣息。)另外,西漢還對官印品秩的規定具體到了印章的材質、紐式、綬色、印文等,這比秦代的印章制度更加嚴格了。

(漢印:王畢之印)

西漢璽印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界格的消失與「繆篆」的成熟,繆篆是方方正正的字形,由此,界格不需要了。你看,如果我們把「皇后之璽」加上界格,仍然極富美感。

(加上細界格的「皇后之璽」)

但是,繆篆的稱呼,到新莽時期才正式使用。具體出現在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到新莽時期,繆篆才正式成為摹印的官方規定文字,於是我們就接著說新莽時期的漢印,新莽時期如秦代一樣,也極短暫,同樣只有十五年的時間,但這十五年的漢印很有特徵:

(漢印的龜紐)

新莽印值得記下的事情有這些:1、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所謂「漢有火德」,所以漢印多四字印,而「新有土德」),新莽印一般為五字、六字及八九字等,分作三行,五字者將最後一字拉長作為末行,凡官名二字者其後加「之印章」,三字者加「之印」,四字者則加「印」字;2、官印的等級主要體現在印文和紐制上,二千石以上的官職稱「章」,二千石以下的官職稱「印」;3、縣宰以上為龜紐,以下為瓦紐;4、新莽政權頒賜給邊疆地區民族的印章多冠以「新」字國號。

(新莽印)

在字法篆法方面,由於印面為五字以上,分成三列,所以,文字變得相對狹長,這就使印中篆書恢復了小篆特有的「黃金比」美感,也正是由於字法篆法的原因,新莽時期的漢印為漢印中文字最精美者;又因為度量衡的改制,新莽官印的尺寸也略小於西漢,再加上西漢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新莽印章製作亦十分精美。

(新莽印:軍司馬丞印)

接下來是東漢。東漢始於公元25年。東漢的印章基本繼承了西漢,但同時又受新莽印章的影響。東漢早期的印章製作相對精良,比如「朔寧王太后璽」、「廣陵王璽」等:

(東漢印中的精品)

到了東漢後期,在風格上較之以前之平正稍顯隨意,較以前之 規整而漸呈疏放。為以後魏晉南北朝日漸粗率印風之濫觴。如圖:

(東漢印中粗率者)

在東漢印中,最值得提起的還有將軍印,因為東漢末年,戰爭頻仍,軍中職位調動頻繁,印章製作多以鑿制,這就是後來的「急就章」,如圖:

(東漢將軍印—急就章)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司馬氏代魏自立,改國號為「晉」,繼而統一了天下,史稱「西晉」。至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王朝覆滅,晉王族被迫南遷,這就是東晉,此後的一百多年,北方長期混戰,稱「十六國」,南方是宋、齊、梁、陳的「南朝」,隨後北方又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

(十六國官印:關內侯印)

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統稱「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的印章,是漢印的尾聲,這一段時期,社會動蕩,但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此時的印章,人們對篆書的書寫已較為生疏,所以印章文字的形體草率,多不合六書的規範,筆畫的粗細也不講究,而且鑿刻也日漸草率,粗製濫造的很多,印文的美觀多不講究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由此促成了亂頭粗服的風格,其審美特質是率真隨性。初學篆刻,不建議臨摹此類印章,因此不放圖例。

以上這些,是官印,漢印最精彩的內容,還有私印。漢私印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也多成為後世模仿的樣本,如,子母套印:

(漢子母印)

又比如,穿帶印:

(兩面穿帶印)

肖形印:

(肖形印)

再比如,朱白相間印:

(朱白相間印)

還有鳥蟲篆印:

(鳥蟲篆印)

此外,還有漢朱文印:

(漢朱文印)

總之,後世幾乎所有的印章形式,在漢印周期之內基本全部出現了。不管是字法篆法、還是章法,甚至鑄、鑿等製作工藝對於後世的篆刻刀法也有極強的借鑑意義。漢晉南北朝,近八百年的印章發展史,為後世提供了經典的樣本,「印宗秦漢」現在看來道理深刻、影響深遠,正是基於這近八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八百年,是篆刻史上最重要的八百年。

本周的10方臨摹樣本如下:

51.虎步司馬(2.3釐米X2.3釐米)

(虎步司馬)

這是三國時期蜀漢官印,仍略微稍顯粗壯,較東漢官印中工整者,毫不遜色。

52.湘鄉左尉(2.4釐米X2.4釐米)

(湘鄉左尉)

這是三國時期東吳官印,較上一方印顯得瘦些,這是長江中下遊的地方特色:秀逸、清靈,但仍是官印,所以章法依然嚴整。

53.常山典書丞印(2.4釐米X2.5釐米)

(常山典書丞印)

西晉官印,基本是曹魏官印的續曲,也是漢印最後的閃光作品,這是六字印,相近於新莽印,但筆畫方正,又略似東漢風格。

54.河池侯相(2.4釐米X2.4釐米)

(河池侯相)

西晉官印,如上一方印一樣,基本繼承了漢印風格,均分印面,任疏任密,依然是法相莊嚴的漢印面目,晉官印中也有少量的此類精品。

55.立節將軍長史(2.5釐米X2.5釐米)

(立節將軍長史)

又是一方西晉官印,只是這是一方六字印,均分印面,任疏任密,筆畫樸茂。

56.外黃令印(2.2釐米X2.3釐米)

(外黃令印)

仍是西晉官印,線條仍以工穩平整為主,繼承漢魏風格。

57.左將軍軍司馬(2.4釐米X2.4釐米)

(左將軍軍司馬)

東漢官印,六字印,基本完全是「滿白」風格,體會滿白風格,注意中部兩個軍字。這是漢印走向沒落的作品,但是後來的學習者卻可以拿它用來入門。

58.尋陽令印(2.4釐米X2.5釐米)

(尋陽令印)

也是東漢官印,也是「滿白」風格,但明顯,此印的氣勢反倒較上一印更加雄渾。其朱白相間的意味更加豐富,曲直結合的筆畫也使印面更富生氣。體會直線的安靜感與曲線的律動感。

59.奉禮單印(2.3釐米X2.3釐米)

(奉禮單印)

臨幾方東漢印之後,稍微回顧一下西漢官印的靜氣和安祥。注意臨摹時一定要注意其與東漢印的精神風貌的不同,而不要單獨臨刻而已,這種比較是提高水平很重要的方法。形式精美,平靜,淳厚。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完美統一。

60.護軍印章(2.3釐米X2.3釐米)

(護軍印章)

仍是西漢官印,不僅要體會它的安靜之美,典雅之美,還要思考章法上的細微變化,比如此印的護字與章字,似乎在「均分印面」的原則上多佔了一線印面,臨刻時一定要注意地位並不是完全等同。

(【零基礎學漢印】之1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方寸之間 變化萬千的女書篆刻與肖像印篆刻
    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湯紅輝)最近,青年學者、藝術家曾凡忠博士已完成漢字、女書篆刻、肖像印篆刻藝術作品近100方,他將於下半年舉辦篆刻作品展,含漢字、女書、生肖、肖像印篆刻近300方。曾凡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致力於中國針灸、剪紙、書法、篆刻、古琴、馬頭琴藝術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學習。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經史如詺 金石為開——「龔望三古傳薪篆刻展」亮相龔望紀念館
    沽上存古風,這是一種積澱,更是一種涵養,這是天津三百年來書畫文風形成的重要因素,「三古傳薪」發揚光大了他。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決定了文字的初生的原生態美,中華民族的原生態審美,從篆書發源。漢玉印中的優秀作品,筆畫的粗細勻稱其實也來源於這些作品在書寫印稿時較高的篆書水平。仔細體會,玉印中的篆字最開始也是「寫出來的」。二、漢印垂範後世的典範意義,一是漢印總體風格的審美指導意義。二是它文字的規範和章法的程式。
  • 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
  • 「印從書出」和「知白守黑」為什麼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理念?
    兩漢魏晉之時,官印的實用價值得到極大地發揮,王公諸侯、各級官員乃至讀書人幾乎人人配印,漢印的風格特徵完全迥異於古璽,基本以平正端莊、內斂規矩與古雅衝淡見長,非常適合初學篆刻的人效法臨習。魏晉之後,印章之法逐漸淡出人們的藝術視野,以後多個朝代篆刻進入相對比較沉寂的斷層時期。明朝雖有燈光凍石材的發現與文人墨客的參與,可惜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篆刻藝術終未能在此朝再攀高峰。
  • 篆刻大師倫敦勒石記功 倫敦奧運冠軍再上中國印
    新華社記者王子江 司鷥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以傳統篆刻藝術為靈感設計的「中國印」成為奧運會徽,來自廣州的篆刻大師鍾國康也以此為靈感,為北京奧運會63名中國冠軍每人刻下一方冠軍印,成為流傳一時的佳話。現在他又來到倫敦,為中國的奧運會冠軍們「勒石記功」,所有冠軍們都再上「中國印」。
  • 金石永年--榮寶齋在線迎新春篆刻名家專場正式上線!(專場名家作品欣賞)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書法》雜誌編委、西泠印社社員、全日本華人印社社長。1990年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家篆刻家作品展優秀作品獎、1991年第二屆西泠印社全國篆刻作品評展優秀獎等。著有《趙之謙年譜》、《中國書法全集趙之謙》卷、《篆刻津梁》等。
  • 技法分析:篆刻過程中的上石手法
    巨來先生是向其師尊叔孺公學來的,據說這是趙撝叔遺下的。至今江南印家大多也還是在使用這種水印上石法。」 臨摹常規的漢印,用2.5cm大小的方形石料(這是一塊5元錢的巴林石,印面有裂,好在,只是用來上石)。
  • 篆刻漢印作業第119方:印面元素的觀察與調度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9方,就是這方:(騎千人印)本圖選自《中國篆刻聚珍》漢官印一冊,原書並未標明具體時代,查資料也暫時查不到尺寸,好在我們臨漢印也有一段時間了,對於尺寸,可以約略放鬆下,我們依然可以按照2.31釐米見方(這是漢印的一般常規尺寸)的印面來控制,選用石料還是2.5見方的石料,完成後削邊。
  • 中國微型篆刻傳承人沈耕華:唯有不辜負 方能歸初心
    篆刻藝術是將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起來的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沈耕華先生「微型篆刻」與其它篆刻藝術最大區別在於:一是邊款成文字數多達300至600字以上,針眼大小,且字體仍能清晰、雋秀;二是完全用肉眼屏氣篆刻,一氣呵成;三是獨創「印中印」篆刻新形式。人們評價沈耕華的藝術作品不是「好與不好」的差距,而是「有與沒有」差別。
  • 實力展示,漢印百城巡展ing
    【天極網IT新聞頻道】#印世界·享未來#漢印百城巡展項目於2020年7月正式啟動。   特區深圳、古都西安、魔都上海,從華南到西北,再到華東,3個月的時間內,漢印百城巡展足跡已經到達三個不同區域了。
  • 寧波近現代篆刻名家作品展暨寧波印社首屆社員作品展開展
    11月7日上午,「金石並壽——寧波近現代篆刻名家作品展暨寧波印社首屆社員作品展」在寧波印社新址月湖景區蔣宅開幕。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名譽院長、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西泠印社副社長童衍方,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西泠印社社員周律之出席開幕式,被聘為寧波印社名譽社長,並為寧波印社揭牌。
  • 純手工自製整體鎢鋼篆刻刀全過程,看看篆刻利器是怎樣產生的!
    有很多網友都在問我的篆刻刀是怎麼做出來的,今天就我手工制刀的全過程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用的是株洲鎢鋼YG8,鎢鈷類硬質合金,耐磨性好,密度14.5-14.9,硬度8-9,長度150毫米,寬度6毫米,厚度4毫米
  • 漢印百城巡展,民族列印品牌重磅出擊!
    #印世界·享未來#漢印百城巡展項目於2020年7月正式啟動。特區深圳、古都西安、魔都上海,從華南到西北,再到華東,3個月的時間內,漢印百城巡展足跡已經到達三個不同區域了。漢印百城巡展,是廈門漢印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漢印」)啟動的全國範圍的產品分享會。
  • 漢印(HPRT)MPT-II熱敏小票印表機,跟低效說再見
    例如超市收銀小票、自動存儲櫃小票、排隊取號小票等,這些都需要小票印表機來進行列印,如果沒有小票印表機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很多便利。因此,國內很多廠家都在研製小票印表機上下了大工夫,造就了國內小票印表機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其中尤以漢印等國產大品牌最為突出。漢印旗下的票據印表機種類繁多,其功能更是齊全得讓人驚嘆。
  • 首選漢印大品牌,質量有保障!
    印表機在各行業的具體應用中都有其獨特的使用方式,在結構大部分都相同的情況下,再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來構建相應的細節部分。優秀的廠家善於利用列印思維來規劃最為合理的列印解決方案,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漢印。自漢印成立以來為客戶提供了諸多行業的相應解決方案,也因此被譽為列印解決方案專家。
  • 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徵稿啟動!
    篆刻是中國漢字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有著醇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一方小小的石頭在海峽兩岸綿延不絕的交往中傳遞著同宗同祖的文化,成為兩岸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梁之一。
  • 「有福之州」拍了拍你,第五屆海峽兩岸篆刻大賽入圍名單來了!
    徜徉於上千件的印屏中,評委們享受著被一張張精心設計的印屏包圍的喜悅,也秉承對每一件作品認真負責的態度,在印屏上反覆研究,再三斟酌。已經連續擔任多屆大賽評委傅永強感嘆道,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篆刻愛好者參與。今年不僅來稿數量多,而且總體質量也有所提升。這充分說明了篆刻藝術的魅力和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的影響力。
  • 3D列印製造與篆刻結合,425件印章作品獻禮國慶!
    印記中國(1949-2019)——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隆重開幕,集中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大「科技突破」事件,及以此為原型運用增材製造技術設計、製作印章的故事,充分挖掘和展示當代治印材料多元化與雕刻機械化的工藝和發展趨勢,進一步闡釋了篆刻藝術與新型材料
  • 信手奏刀,戛戛獨造——記中國無印稿肖像印篆刻第一人趙金山
    行醫之餘,酷愛篆印。篆刻師從近代藝術大家汪新士,近年又受教於張耕源,專攻肖像印,以無印稿直刻肖像印蜚聲印壇,被譽為「中國無印稿肖像印篆刻第一人」。在我看來,國內擅長刻肖像印的印人不少,但專刻肖像印的不多,而以刻肖像印聞名於世的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