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自製整體鎢鋼篆刻刀全過程,看看篆刻利器是怎樣產生的!

2020-11-29 篆刻丘八

有很多網友都在問我的篆刻刀是怎麼做出來的,今天就我手工制刀的全過程給大家分享一下

我用的是株洲鎢鋼YG8,鎢鈷類硬質合金,耐磨性好,密度14.5-14.9,硬度8-9,長度150毫米,寬度6毫米,厚度4毫米

YG8鎢鋼毛料

V字確定刀角,以厚度做底邊,所以只要確定垂直高度我們就可以算出刀角的角度

鎢鋼的硬度很高,我們用什麼磨呢?

天生一物剋一物,我用的是金剛砂磨片,採用最笨的方法磨製

金剛砂磨片

開始磨製

磨製的時候一定要找正刀身,注意一定要按照刀的角度設計來磨製

刀角磨製出來之後,要用更細的金剛砂磨片進行精磨,我用300目、800目、1500目、2000目四個規格

對刀身進行磨製,金剛砂磨片從粗到細,直至磨到鏡面效果!

磨製出來的成品的效果!

裸刀纏線的選擇也很重要,他能決定一把刀做好後的手感,我採用的是1.2毫米的臺灣線

纏線的圖片不怎麼好拍,有時間拍個纏線的視頻

纏線完成就是一把可以上戰場的篆刻刀了,來看看成品的效果吧!

相關焦點

  • 創業印章首屆DIY手工篆刻文化活動完美落幕!
    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2018年11月17日下午,首屆創業印章DIY手工篆刻文化活動於深圳市書法院完美拉開帷幕。  活動開始,由書法院趙院長為現場嘉賓講述篆刻文化,從印章的來源談到印章制度的變化與風格流變的關聯,並從秦漢印到明清流派印的風貌特徵及臨習要點等多方面的作了評述。精彩的篆刻講座結束後,趙院長開始親自教授嘉賓現場篆刻。
  • 「印從書出」和「知白守黑」為什麼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理念?
    「使鐵」和「使筆」原理是相通的,即指拿篆刻刀與拿毛筆只是使用工具不同而已,這種篆刻追求的大致方向與創作思路是正確的,一方印章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是印稿書寫得是否成功,即指篆刻藝術三法中「筆法」與「章法」安排得是否合理。
  • 方寸之間 變化萬千的女書篆刻與肖像印篆刻
    紅網時刻7月3日訊(記者 湯紅輝)最近,青年學者、藝術家曾凡忠博士已完成漢字、女書篆刻、肖像印篆刻藝術作品近100方,他將於下半年舉辦篆刻作品展,含漢字、女書、生肖、肖像印篆刻近300方。曾凡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致力於中國針灸、剪紙、書法、篆刻、古琴、馬頭琴藝術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學習。
  • 技法分析:篆刻過程中的上石手法
    (用拷貝紙寫的印稿背面) 但這其實都已經不是所謂的「上石」了,都算是直接「寫石」,因此也不再細細說明; 更有一部分高手,他們在刻印時,直接用刀在印面上
  • 中國微型篆刻傳承人沈耕華:唯有不辜負 方能歸初心
    一九三七年八月,沈耕華先生生於上海,上世紀六十年代,師從著名篆刻家趙古泥門生李犖群先生(篆刻家鄧散木之同門兄長)學書法、攻篆刻,成為入室關門弟子,亦即古泥門下第三代傳人。李犖群先生對其盡心賜教,呵護有加。沈耕華先生不僅書法造詣頗深,精通各種書體,運筆蒼勁有力,古樸雄渾,其金石篆刻造詣更是一絕,在絕不藉助放大鏡的前提下,僅憑最普通的篆刻刀,肉眼鐵筆,行雲流水。
  • 書畫篆刻家 古泥訪談實錄
    古泥 ,原名馬丹青,當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1964年生於河北 遷安 。1986年他的一批封泥作品在《書法報》的「黃鶴獎」書法篆刻比賽中榮獲金獎,而後又在西泠印社首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中獲獎,獲獎作品還被放大印在了封面上。 兩次獲獎就讓書法界記住了「古泥」這個名字。就連臺灣和日本的書法界都有了關注。
  • 金石永年--榮寶齋在線迎新春篆刻名家專場正式上線!(專場名家作品欣賞)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書法》雜誌編委、西泠印社社員、全日本華人印社社長。1990年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家篆刻家作品展優秀作品獎、1991年第二屆西泠印社全國篆刻作品評展優秀獎等。著有《趙之謙年譜》、《中國書法全集趙之謙》卷、《篆刻津梁》等。
  • 90後篆刻藝術家談年少成名 韓勇:我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
    近日,在位於武昌紅巷博物館群的韓勇書法篆刻工作室裡,楚天都市報記者見到了這位年輕的90後書法家,交談間只覺得他沉穩謙和,談笑間如同溫煦的陽光,有一絲靦腆的他在採訪中不時強調著一句話:「我們遇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他們覺得我年輕沒有定性,但我從來沒有偷過懶楚天都市報(以下簡稱楚):你從什麼時候對書法產生興趣的?
  • 經史如詺 金石為開——「龔望三古傳薪篆刻展」亮相龔望紀念館
    在這次刻制匋片過程中不僅有龔望先生的弟子參加,再傳弟子也參加進來了,龔先生高興地說:「這正體現了傳承,顯示出篆刻藝術源遠流長,歷千秋而彌鮮。」 刻印過程歷時近半年,適逢龔望先生逝世十七周年向社會展出。先後共有十九名龔望弟子、再傳弟子參加篆刻。
  • 篆刻印章怎麼破殘?
    分析當代篆刻作品,總體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工整的,一類是寫意的。工整一類的印章,印文與邊欄均需工整,如果印文甚工,而邊欄斑剝不全,則多不調合。相反的寫意一類的印章,如果印文斑駁,而邊欄整齊劃一,便也覺得不倫不類。那我們怎麼才能才能把握好尺度,做好印章的破殘呢?
  • 刀尖上的藝術:陋室於山水中,篆刻在方寸間
    (孫可——《陋室銘》篆刻作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孫可——《陋室銘》篆刻作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孫可——《陋室銘》篆刻作品)身處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論何時何處,堅守德行與操守,才能做到室陋人不陋。
  • 天津市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將於10月25日在天津美術館開幕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天津市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將於10月25日上午在天津美術館開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天津市廣大青年書家和青年書法愛好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守初心,擔使命,書寫新時代,勇攀藝術高峰。
  • 有福之州——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徵稿啟動!
    篆刻是中國漢字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有著醇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一方小小的石頭在海峽兩岸綿延不絕的交往中傳遞著同宗同祖的文化,成為兩岸經貿往來、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梁之一。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有福之州」拍了拍你,第五屆海峽兩岸篆刻大賽入圍名單來了!
    當時光踏過立秋,早已播種下的海峽兩岸篆刻藝術交流的種子,也到了收穫的季節,以「有福之州」為主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將於9月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截止投稿日期,大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河南、陝西、福建、臺灣等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參賽作品共計1402件,其中臺灣參賽作品123 件。
  • 3D列印製造與篆刻結合,425件印章作品獻禮國慶!
    印記中國(1949-2019)——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隆重開幕,集中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大「科技突破」事件,及以此為原型運用增材製造技術設計、製作印章的故事,充分挖掘和展示當代治印材料多元化與雕刻機械化的工藝和發展趨勢,進一步闡釋了篆刻藝術與新型材料
  • 廣東篆刻世家夜雨屋漏 名人刻本頓成廢紙(圖)
    喬軍偉 攝本報訊 (記者 陸建鑾)三代從事篆刻的民間藝人項頌秋,家中收藏有多位廣州名人的印章刻本,特別是民國初年的一些名人印章尤為珍貴,如陳濟棠、餘漢謀、許崇智等。前天晚上的一場暴雨,受隔壁整修牆壁漏水影響,項頌秋家中近半面積受淹,兩本珍貴的名人印章刻本被水淹後糊成一團,成為廢紙。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
  • 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
  • 篆刻大師倫敦勒石記功 倫敦奧運冠軍再上中國印
    新華社記者王子江 司鷥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以傳統篆刻藝術為靈感設計的「中國印」成為奧運會徽,來自廣州的篆刻大師鍾國康也以此為靈感,為北京奧運會63名中國冠軍每人刻下一方冠軍印,成為流傳一時的佳話。現在他又來到倫敦,為中國的奧運會冠軍們「勒石記功」,所有冠軍們都再上「中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