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最上乘養氣亦有以 畫家吳靜初詩書畫印四絕

2021-01-15 浙江日報

2018-12-10 20:1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

吳靜初《風柳鳴蟬》。

大雪放晴,落墨下筆:雙勾、沒骨、設色、水墨、潑墨、潑彩、工筆、意筆,工意兼具,無一不善,無一不妙,他以形神兼備有聲於中國畫壇——由西泠印社、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浙江省美協等主辦的「吳靜初作品展」12月11日在浙江美術館盛大開幕,布滿三大展廳的130餘件(組)花鳥作品意境高雅,與書法、篆刻相得益彰,充滿了書卷氣。

重學養、求通變,書畫篆刻兼而好之。在當代中國畫壇,能夠集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三員」於一身的屈指可數,吳靜初是其中一位——書、畫、印造詣之高不言而喻。除了書、畫、印技藝卓群以外,吳靜初還有深厚的詩文功底,作畫配詩直抒胸臆,乍看以為信手拈來,深思卻極具深意。

吳靜初。

用筆千古不易

有古意!

筆勢崢嶸,文採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簡逸之妙,呼之欲出。吳靜初以古典點畫為技巧語彙,表達著自己豐盈的藝術世界。

看,那《萬頃江田一鷺依》《春梨入夢》《信手》《墨竹》……簡潔明快,天真灑脫,富有暢神意趣。

看,那《家園秋實》《山窗瓜蔬多》道出了豐收的喜悅。《慣受冰霜與雪欺》《萬裡聳目思霄漢》《黛色蒼煙》寫出了樂觀的豪情。

吳靜初《黛色蒼煙》.

看,那《霜秋池染》荷香四溢,引得小鳥佇立,依戀難捨,欲飛還止。畫面上荷葉塊面的信筆縱橫,荷梗線條的巧妙穿插,荷花瓣蕊的紅黃點染,小鳥身眼墨色的濃淡變化,既有厚積薄發的輕鬆,又有水到渠成的自然,逸趣橫生。

多麼美妙!在這個冬日,讓我們伴隨吳靜初,在筆墨的旋律裡漫步,在空間的節奏裡遊走,不計工拙,信手為之。初看,吳靜初那些造型生動,氣韻相貫,落墨如有神助的作品,好像是趙之謙、任伯年、石濤、八大、虛谷、揚州八怪?但仔細讀,誰也不是,他就是吳靜初。眼前,生長在偌大展廳裡的花花草草,飛翔或棲息於枝丫的各色小鳥,在吳靜初的筆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宣紙暈染出人與自然之和諧大美。「在我看來,只要看得舒服,這張畫最起碼就不是不好的畫。」但是這個「舒服」裡包含了太多,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雖然屬於人們日常所見,但因為每位觀者,對花花草草的感覺不一樣,對造型的理解也不一樣,用筆可能也就不一樣。

回頭探問,吳靜初迷惑著雙眼笑言:不是有句古話叫「筆筆轉」嗎?也就是,筆一定要動,不動就死定了。

從吳靜初的角度來說,花鳥畫非常難畫,因為歷代的高峰太多了,許多都是花鳥畫大師,你說中國畫能不難畫嗎?

「因為你籠罩在他們的巨傘之下,你要出頭就非常難。」吳靜初堅信,要學大家但不能盲目,學傳統不要被傳統所束縛。如今,有人常講創新,吳靜初認為「新」不是創出來而是水到渠成,因為每個人不一樣,畫到後來有你的面貌就是「新」的。

《蘆雁》.

比如,意筆花鳥畫以情為本,以華夏文化為背景,由此決定它的創作思想、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諸因素,共同構成了它的範疇與體系。匯集道德、學養、筆墨於一體,博覽前人之作,融匯高人之文,薈萃諸家以集大成。

比如,有人利用西畫的構圖用於中國畫,但大塊面點線怎麼分隔、怎麼留空白、怎麼切割比例,這都不能死板,畢竟是中國畫,要有中國畫的氣息,並不是僅僅是一個圖案。

比如,在學問中培養意境,在靈性中發揮筆墨。胸中多幾點「墨水」筆下便少幾許「塵俗」,知益而又能受損,不盈不益是為根本。良工善得丹青理,筆底全憑識在真。

環顧展廳,你又會發現,吳靜初所有的畫,構圖重複的幾乎沒有。他特別注意花鳥畫的構圖,那些八尺整張的大石壁,石壁下面有花草白鷺。「因為我也對有些圖案化的中國畫是持保留態度的,不是說它們不好,反正我認為這不是我們傳統中國畫,不是我們中國的藝術,無非是西方藝術用我們宣紙、毛筆來完成而已。」

在吳靜初看來,美就是美了,美醜無非是有一些殘缺美,殘缺的美並不是醜,所謂醜就是不入眼,所以不要把醜的東西硬說成是美。你看畫人物變形的陳老蓮,變形變得很美,他畫的仕女非常的文氣,不像有些人畫出來醜的一塌糊塗,而且是格調低俗。

吳靜初堅信:用筆千古不易。

畫用生活寫出來

有意思!

吳靜初在畫家群裡是書法篆刻家,在書法篆刻家群裡是畫家,這種身份,在高手如林的中國書畫篆刻界尚不多見。同時,吳靜初用功於古典詩詞,質量上乘,詩詞界的名流不吝讚詞,刮目相看。

吳靜初《不遭人忌是庸才》。

究其根本,之所以吳靜初畫得好,又落到了一個老問題,就是中國畫和中國書法的關係。應該說,今天越來越多的畫家已經意識到書法的重要性了,但要改變書法偏弱的現象,還是一時難能奏效。

漫步展廳,靜觀吳靜初或大或小的作品,居然書法也能真、草、隸、篆、行五體全能,所以,他畫畫題署,都能根據畫面需要,熟練地運用五體書法變化書寫,即使驗之前輩前代畫家,大多正是書畫兼善的藝術大家才能做到的,所謂「野有遺賢」,吳靜初肯定是算一人。

欣賞掛滿三大展廳的作品,不難發現吳靜初特別在意中國畫的傳統基本功——筆墨,由書法而來的線條。看那畫中的提按、頓挫、枯溼、濃淡;看那畫中的山花野草小鳥,活躍的就像音樂一樣。面壁同一個畫面又不同時節的《春雪》《夏蔭》《知秋》《暖冬》對比的8幅巨作,分明聽見四季它就是有聲音的,不僅能聽到蛙聲,又看到水流,落葉飄流下來,但怎麼把它表示出來,吳靜初認為就是通過筆墨。

筆墨是流動的,是濃淡的,是枯溼的,就像音樂上的一個個音符,你可以感受它有聲音。吳靜初認為:「學中國畫一定要學書法,而且學畫的人一定要書法寫的好,那我就相信你的線條好。如果你是書法家的話,那你寫字的同時要畫畫。如果你能理解書法的用筆,再運用到繪畫中去,那你這個畫就寫出來了,而不是描畫出來的——因為有些初學者不懂這個道理,他描得很像,但是他的畫面感覺線條沒有生命力。

繪畫的生命力,緣自吳靜初70載生命歷程,亦如展廳裡那幅長達14米的《冷豔留香》——梅花香自苦寒來。

吳靜初少年時便顯露出畫畫的天分,臨摹《芥子園畫譜》,樂此不疲,對書畫情有獨鍾。可是正當他夢想考入美院深造時,厄運降臨了。他因家庭成分問題,初中畢業便被剝奪上高中的權利,陷入失學的痛苦中。年方16歲就被迫來到餘杭縣瓶窯區長命公社雉山大隊務農,少年便知愁滋味。

「即便在農村裡插隊落戶時,也一直沒有放棄自學畫畫,我把父親給我的《芥子園畫譜》從頭到尾臨摹,梅蘭竹菊的部分基本上都可以背得出來,因為沒其他東西好臨,只有一本《芥子園畫譜》,還有幾張任伯年彩印的冊頁。」有一次,聽隔壁的村民講,有個老先生每天也在畫畫,吳靜初慕名而去,因此認識了他的恩師——原浙江美院山水畫教授虞開錫先生。

「那是70年代初期,師母已經過世了。我經常跟虞先生一起吃、住,睡在他床上,感情就像是兩父子一樣,冬天還與老人家睡同一個被窩,為他取暖。」吳靜初清楚記得,虞先生的床就是一張床板,靠牆的一塊靠板是齊白石老先生送給虞先生的一個匾,上題「寡言補過之室」幾個字,是虞先生在北平藝專念書的時候,齊白石老先生幫他想的句子,也是齋名。

從那時起,吳靜初白天幹農活,晚上就跟著虞老師學習繪畫。因為喜歡,所以不停地畫,二十來歲的時候,應該說基礎相當不錯了,在當地的鎮上,吳靜初還是小有名氣的畫家——這位教美術的鄉村教師,也教語文。當時虞先生看吳靜初基礎不錯,比較有靈氣,非常喜歡他,吳靜初跟著虞先生大概有十幾年,直到他1981年過世。

「應該說在虞先生這裡,學到很多,特別是做人。」吳靜初回憶,因為當時虞先生家裡桌子也很小,就是在八仙桌上畫點小畫,一邊畫一邊跟他聊的都是大家畫家——豐子愷、潘天壽、虞開錫,他們都是同學,當時就讀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因為虞先生畫山水畫,他的花鳥畫是小寫意,相對比較工整的。」吳靜初則個性使然,筆頭比較放的開。虞先生就跟他說,你就主要畫花鳥畫,然後送我一本浙江美院印刷的一本批判性的冊子,裡面都是所謂的「黑畫」。我就看著這個「黑畫」臨摹,裡面有潘天壽先生的寫生,還有豐子愷的,簡直大喜過望。

由是,吳靜初成了一位寫意花鳥畫家。

吳靜初《桂雨分秋》。

因了,他下鄉時的餘杭雉山一帶是古良渚文化的核心地區,松竹如蓋,綠色如黛。丘陵荷塘,逶迤起伏,桃柳河港,相映成趣。村舍桑間,雞犬相聞,農田果園,鳥蝶蹁躚。就這樣,吳靜初痴迷於鄉村的粗獷,自然的荒率,農家的質樸,田野的豐厚——他心目中這些自然界的花鳥蟲魚,乃至田間陌上的老鼠、蟋蟀、麻雀、天牛,以及蔬果竹筍,皆是有性情有生命,而且皆有可以入畫之美。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細細察之,實非虛言。八年的務農生涯讓好學的吳靜初青春無悔,因禍得福,打下了紮實的花鳥寫生功底,為日後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繪畫創作,奠定了童子功般堅實的基礎。

以畫養生,以畫寄情。數十年來,吳靜初用手中的畫筆,用書法的線條,用獨具的色彩,繪就了一幅幅充滿靈動和質感的精品力作。

吳靜初堅信:畫是用生活「寫」出來的。

寧可四全不要三絕

有緣分!

當年,吳靜初從農村回城,被分配到工廠裡的時候,又幸運地了同事的鄰居——王京簠先生。當時,對篆刻並不在行的吳靜初,因了王京簠先生的引領,成長為西泠印社社員。

「我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吳靜初說,除了虞開錫先生系統的教授了繪畫後,他的書法金石詩文又得益於著名金石書法家王京盙的教誨,他的篆刻從漢印入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吳靜初開始跟王京簠先生學刻印章的時候,便開始用毛筆描漢印,哪一筆薄,哪一筆厚,筆意在他描的時候,就有了不同的感覺。「現在有一些畫家不刻印,但是我認為,你自己不動手刻是另一回事情,但最起碼你要懂,印章怎麼有厚度。」在吳靜初看來,厚薄不是深淺問題,它是表現出來一種感覺。

「詩、書、畫、印,詩就不用講了,因為詩是國文基礎,有些意境,你沒有詩人的情懷,你造景造不出來。把幾個景致硬湊起來,這張畫並不是好畫。讓別人看了你的畫能夠想像到這麼一個空間裡,引起觀者的聯想,引起觀者的共鳴,那麼這張畫的意境就有意義了。」在吳靜初眼裡,篆刻可以幫助你理解厚度,為什麼有一些人講這個畫面有金石氣,他肯定會刻印,線條理解的太透了。所以說,對印章一竅不通,就不是一個好的書畫家。

試問,如果你感覺它厚,那麼為什麼會感覺它厚呢?這裡,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文字的筆意。

面對自己的作品,吳靜初常打比方道:如果刻一個「十」,你刻的時候,就要想像這個「十」是立交的,而不是平面馬路十字路口,你要這樣去理解、去刻才是立體的。如果說你對這個有理解了,那麼我們畫的時候,比如說穿插杆枝,你也要想到是立體的,如果你有這個感覺的話,你的用筆是不是有區別?一根杆子穿上去,第二根杆子交叉的時候架在上面,那你這根杆子應該怎麼樣?

漫步展廳,觀其書印,如同吳靜初的書法一樣,形式豐富、風格多樣,且書體之間互相融通,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獨特的個人風格。許多仔細的觀眾,不難在吳靜初的作品中讀到許多生動有趣的印章:《湖動花隱》《奪天地之靈秀》《坐望苦不足》……在吳靜初眼中,每張讓他揮汗勞作的宣紙,更應該布滿自己隨心所欲的印章——春夏秋冬,色彩不同;陰晴雨雪,構圖各異;朝暉夕陰,光影紛繁;瓜果蔬筍,因時而變;山林野雉,動靜相宜;梅蘭竹菊,百態千姿;禽鳥蟲魚,造型豐富;天闊地廣,一派生機。

然,這何其難!唯有,師古人、師造化,中得心源,創造出適合自己審美個性的作品。不是嗎?中國畫貴創新,創新就是找到自己的風格。畢竟畫為心印,大千世界中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會相同的。

吳靜初《不遭人忌是庸才》。

欣賞吳靜初的篆刻藝術,皆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若執法不變,縱能入木三分,亦被號為奴書,終非自主之地。」吳靜初坦言,只有對作品進行較客觀的一分為二的分析,知其長,亦知其短,取其長,而棄其短,集眾家之長,日積月累消化吸收,才可逐漸開創新的領域,自成面目。

筆墨文心,入古出新。繪畫、書法、篆刻藝術與精神氣質、學問修養息息相關。是年70歲的吳靜初,恰恰處在變法的關鍵期,他有能力實力心力向更高的藝術目標邁進。或許,吳靜初有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傳承古代文人傳統——詩、書、畫、印「四全」,這也是潘天壽先生一直主張且很重要的藝術觀。

眼下,在書畫圈內,許多書畫家同行都邀請吳靜初刻章,因為吳靜初本身是書畫家,他刻的章能根據印章主人的個性、書風和畫風而有所變化,每顆章也都個性鮮明。

吳靜初,這位沒有高等學歷的畫家,卻以自身的強大多次參加全國性美展,並獲得獎勵,不僅成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理事,而且還登上了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講壇,授徒解惑,論道傳藝,讓人們對「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諦深信不疑。

「讀書最上乘,養氣亦有以。氣充可意造,學力久相倚。」——吳昌碩先生的金石良言成為吳靜初藝術追求的目標。

吳靜初,時年70小結,而80變法未有時。

【浙江新聞+】

吳靜初,名清寧,號一如,1948年生於杭州。師從浙江美院教授虞開錫先生及金石書法家王京簠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浙江省花鳥畫家協會副主席,浙江開明畫院副院長,杭州吳山書畫院副院長,浙江省美協理事,中國美院客座教授,清華美院花鳥畫工作室導師,西泠印社書畫篆刻院名家工作室導師。作品入選第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首屆全國扇面書法展,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九屆全國美展獲銀獎,全國百年中國畫大展,第二屆全國花鳥畫展銅獎,浙江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浙江名家中國畫展,「畫風畫峰」浙江省花鳥畫名家十一人作品展,2016年「正大氣象」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等,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技法專著二十餘部。曾獲浙江省文藝創作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務院「科學與技術」獎勵辦會室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等。

相關焦點

  • 餘菊庵的詩有哪些?餘菊庵的詩詞全集20首
    為我國當代書畫家、詩人,擅長中國畫、篆刻,其「詩書畫印」被譽為「四絕」。同時他也被藝術界公認為藝壇上繼陳子莊黃秋園之後的又一被發現的,被譽為走中國傳統藝術一路的,「詩、書、畫、印」造詣達到「四絕」境界的藝術家。
  • 胡振聲與書法家書畫合璧作品欣賞
    對於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作品才能表現得更為完整,更有特色。詩、書、畫、印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這在西洋繪畫中是沒有的,這是中國畫的又一個特點。
  • 《移花就鏡》:讀懂「二十四品」美學傳統,打通詩書畫印品鑑通識
    日前,藝術研究著作《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以下簡稱《移花就鏡》)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一部建基於《二十四詩品》,涵蓋中國詩、書、畫、印各門類各時期的文藝評論和理論佳著。《移花就鏡》是用實例來印證「二十四品」,將「二十四品」的審美體系運用到中國傳統詩、書、畫、印的具體鑑賞上,選取古今佳作與每一品風格相印證,如同將花移到了鏡子前,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條分縷析,堪稱《二十四詩品》的升級版。閱讀此書,不但能較好地理解到「二十四品」之美學意義,同時對原書中抽象語言的困惑,也將得到一定的廓清。
  • 《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出版
    央廣網廣州9月13日消息(記者鄭澍)日前,一部關於詩、書、畫、印的藝術研究著作《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以下簡稱《移花就鏡》)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據悉,該書是一部建基於《二十四詩品》,涵蓋中國詩、書、畫、印各門類各時期的文藝評論和理論佳著。
  • 北極星文學【詩書畫坊】中國女詩人第十四屆麗江詩畫同行作品展示
    北極星文學【詩書畫坊】中國女詩人第十四屆詩畫同行2019中國女詩人第十四屆詩畫同行活動即將開展,參加活動的女詩人藝術家:花語,暖玉,白芳芳,香奴,阿毛,甜老虎,王婷。【詩書畫坊】本期推薦中國女詩人第十四屆詩畫同行作品詩書畫印本一律,筆墨丹青在此坊。
  • 中國古代畫家名錄
    亦畫梅竹,以水墨寫梅花,點染精妙。為雲間派的畫家。著有《眉公全集》,〈書畫史〉、〈書畫金湯〉、〈妮古錄〉等。作品有〈雲山幽趣圖軸〉,〈亭阜木葉圖軸〉,〈墨梅圖冊〉。       程嘉燧(公元1565~1643年),明代詩人、畫家。字孟陽,號松圓老人、偈庵,晚年皈依佛教,釋名海能,安徽休寧人,居上海嘉定。詩與畫為錢謙意推重。山水學倪瓚、黃公望,筆墨細精,風格恬淡。兼畫花卉。
  • 清真寄毫楮 逸興見襟胸——梁永琳書畫作品欣賞
    對於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後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 迎雙節——時金增胡振聲展出書畫合璧作品
    時金增  時金增,1950年生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印社理事,顧志新書畫印工作室助教。精書法擅篆刻,顧志新先生入室弟子。為人寬厚,敏於行而納於言,數十年無間寒暑,孜孜不倦,躬耕硯田。起步晉唐,宗法二王;專攻北朝書法,尤對《鄭文公碑》、《張猛龍》用功最勤。取法北魏,取意明清。經幾十年刻苦臨池,造就了反映他精神氣質的獨特書法面目。其用筆多圓筆,得渾厚古樸氣質。其書作既端莊寬博又雍容典雅,顯示出大家風範。魏書長卷《千字文》十數米,通篇內涵豐富,筆筆到位,基本功紮實,碑中有帖,敢於求異,剛健而不弩拔,圓柔而不浮滑,雅氣滿紙。
  • 書畫落款知識大全,你需要的都在這兒
    中國畫題款,包含「題」與「款」兩方面內容:在畫面上題寫詩文,叫做「題」。題畫文字,從體裁上分有題畫贊、題畫詩(詞)、題畫記、題畫跋、畫題等。在畫上記寫年月、籤署姓名別號和鈐蓋印章等,稱為「款」。有的款文還記寫籍貫、年齡以及作畫所等等,如系贈人之作,又須寫上受贈者的姓名字號、稱謂以及應酬語和謙詞等等,內容與格式變化紛繁。
  • 雪霽蘭香文壇清——詩人、作家楊清茨書畫藝術展評活動側記
    她曾在「詩是無形畫 畫是有形詩」——一個詩人的書畫藝術回歸歷程及創作心得一文中回憶:單論書畫,父親是我的啟蒙恩師。印象最深的是拿著父親給我的毛筆蹲在水泥地上寫大字,他一行,我便有樣學樣來一行。寫得那叫一個酣暢淋漓。寫高興了,就倒在父親懷裡笑,放肆得跟細小的鈴鐺在風中吹蕩似的。偶爾也在紙上寫,墨汁把衣服弄得花一塊白一塊。姆媽定是不高興的,洗衣服時得數落我半天。
  • 中國古代書畫的起源及鑑賞
    ②宋代書畫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蘇軾、黃庭堅、米芾、王巖叟、趙構、吳琚、趙孟堅等人的書法上都有印。繪畫上則郭熙、文同、趙令穰、楊無咎、鄭思肖、趙孟堅等都有印。③元明以來書畫上大都有印,但倪瓚中年以後的作品,都無印記,只在《陸繼善摹移帖跋》(四十二歲作)和設色《水竹居圖》(四十三歲作)、《小山竹樹圖》上有過幾方。
  • 書訊| 以歷代佳作品傳統美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
    書訊| 以歷代佳作品傳統美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出版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  2020-09-21 近日,一本堪稱《二十四詩品》升級版的藝術研究著作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 呂進II淡墨寫作無聲詩——郭克教授和他的畫
    畫家迎著春天墾耕心田中那荒蕪的愉悅,這是時代的愉悅,人民的愉悅,民族的心聲。【《翠羽迎春》紙本橫軸 114X255cm 】郭克的作品給人一種流動的感覺,在藝術之途上,畫家從不停步,從不終止他神聖的跋涉。讀到新作《雨荷》,加強了我的這一印象。《雨荷》中,數張荷葉,因珠雨而顯晶瑩;一片細雨,因荷花而送芬芳,融精巧雅情於一體。寫荷以雨,給人遐思,使人有目嚼荷色、耳飲雨聲之感。
  • 空舟載雪——池長慶書畫作品展
    他詩書畫印兼擅,並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書畫關係進行探討,把握書畫關係的歷史發展脈洛。他將書法的用筆、用墨、結字、章法等觀念融入繪畫,實踐了文人畫的藝術觀,並把山水、花鳥畫的筆墨語言推向意象表現的新高度。他創造了以雄逸、躍動、奔放為美學特徵的書風,同樣他將這種風格融入繪畫,其畫作同樣具有豪放、爽朗、霸悍的意境。
  • 元、明、清才女畫家作品欣賞
    而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最早一位女畫家是三國時代吳王的夫人,但後世沒有看到她所流傳下來的作品。在歷代3000多位女畫家中,流傳下來最多的是明清時期女畫家的作品。 作為書畫投資市場的一類特殊題材,古代女畫家的繪畫作品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
  • 雷鳴先生書畫作品欣賞
    畫家雷鳴近照雷鳴,字楊振,號先勇,別署"聚珍軒主"。1961年生於江西銅鼓,著名鑑賞家、收藏家、畫家。先生自幼痴迷傳統文化與書畫藝術,好收藏。彰顯出較高的藝術價值,現為中國國家畫院詹庚西工作室畫家、湖南省詩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長沙市收藏協會副主席、一鳴畫院院長等。出版有《聚珍軒藏品賞鑑》、《湖南近現代書畫家辭典》,曾參與編輯《湖南明清以來書畫選集》、《民間藏珍》等多部著作。
  • 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都有誰?
    20世紀十大書法家這十人中吳昌碩被譽為詩書畫印「四絕」;林散之作為「當代草聖」是中國畫一代宗師黃賓虹的得意弟子;康有為、于右任、毛澤東、謝無量都是政治人物,同樣多才多藝;沈尹默曾是北大教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本人極其喜愛沈老書法,得益甚多);沙孟海曾任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齊白石自稱:「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
  • 美術新聞 | 「北江韻·廣府情」詩書畫作品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2020-12-30 07:59:59 來源: 書畫頻道廣東工作中心 舉報     由清遠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越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辦,清遠詩書畫研究院、廣州市越秀區書法家協會承辦的「北江韻·廣府情」詩書畫作品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展出
  • 上海博物館舉行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 古書畫精品薈萃
    上海博物館舉行吳湖帆書畫鑑藏特展 古書畫精品薈萃2015-12-9 17:12:44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程 選稿:葉頁 圖片說明:吳湖帆一生鑑藏主要圍繞董巨、趙孟頫、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吳惲等畫史主流文人畫家的作品,圖為董其昌的畫禪室小景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