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絡上轉發錦鯉熱度不小,可很多人曲解了其中的意味,認為錦鯉就是不勞而獲的幸運兒代表。這種想法令人細思極恐,如果人人都認為僅憑運氣就可以決勝千裡的話,那麼努力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要知道,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順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那些不勞而獲的錦鯉們沒有適者生存的經驗,很容易萬劫不復。所以娘娘說,做錦鯉不如做泥魚,錦鯉神氣一陣子,泥魚神氣一輩子。
「泥魚」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每逢旱災無雨,泥魚棲身的水域乾涸,別的魚都會因為沒有水分供養活活乾死,可是泥魚依然逍遙自在,它會找到一處泥淖,然後躲在泥裡,進入半休眠狀態。所以,無論是一年還是多久,天只要下雨了,水再次充盈起來,泥魚便會從自己棲身的泥中出來,歡快的遊來遊去。而那些因為旱災死去的魚兒,此時便成了泥魚的食物,它可以繼續繁衍生息,成為這一方水域最強大的擁有者。
按照鬼谷子的學說,一隻泥魚的生存能力,源於對天道的順應。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永恆的強者和弱者,學會適者生存的能力,為自己謀求最有利的位置,是我們需要從泥魚身上學習的。放到生活上來說,我們無法像泥魚那樣改變自身生理條件,但是可以改變為人做事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位置。
比方說我們的對手氣焰高漲,實力處處高過自己,那麼我們便沒必要跟他硬碰硬,損敵一千,自損八百,便是因為強攻造成的結果。所以最明智的方法是將自己的鋒芒先藏起來,降低對方的戒心。遇強示弱,讓對方暫且摸不清自己的真實實力,從而掉以輕心,對方一旦輕視了我們,我們就可以暗中觀察他的行為和弱點,從而一舉擊破。
再者,如果我們的對手實力表現處處不如自己的話,那麼便不妨大大方方的變現出自己比他強。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欺負他,或者讓他來順從自己。而是出於一個人心中的真實心理。弱者普遍都有一種潛意識,他們並不甘心一直出於劣勢,所以總會想辦法翻身,如果他看到你的實力比他強很多,便不敢輕易挑戰你,可如果你表現的跟他一樣弱小,那他便認為你是他的下一個踏腳石,引起很多本不該發生的麻煩。
說白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只會遇見兩種人,一種比自己強的,一種比自己弱的。當然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弱者,更沒有永遠的強者,只有相對的強和弱。為了維繫我們跟身邊人的關係平衡,對待他們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接下來所做的事情是否會順利進行。結合鬼谷子陰陽調和的方法,先用「權宜之計」穩定住對方,才好有下一步動作。所謂的錦鯉和泥魚的區別在於,一個憑藉運氣,一個憑藉實力。那麼大家想想看,運氣和實力,哪一個更靠得住一些呢?如果您也喜歡鬼谷子的學說,娘娘近期會就鬼谷子學說的應用寫一系列文章,歡迎關注娘娘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