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走縹緲峰 古村一一遊植裡古村
而後向附近的植裡駛去。植裡古村位於 太湖 西山島北部、西山的 東村 和涵村之間。村落約形成與南宋末年,居民多李姓,系南宋工部尚書、 平江 知府李彌大後裔。特意百度了一下,得知植裡有三寶:古道、古橋、古樟,均建(植)於 清康 熙四十一年(1702)。拍照的就衝這去的。進村後似乎沒有古意,拐進弄堂,發現到處是搖搖欲墜的危房或已倒塌的老屋。
兩側老屋破舊不堪,和村民交談時得知,有的房屋上下分不同的主,有人要翻造,有人要出售,意見不一致,只能任其坍塌。
走在植裡 ,拍照的尋尋覓覓,在找古道呢!詢問路過的村民,說這條就是植裡古街,注意他們答的是古街,實在看不出「古」在哪裡?問了幾個村民,都肯定這條就是。老街共長七百多米,拍照的用一抹新綠虛化了自以為不古的街道。
沒有政府出資翻造的老屋確實保持了原生態,但卻不免無規則或破落,而太「投入」的話,又失去原味,怎麼適度,確是難題。
估計正因交通不便閉塞,反而成全了這些老屋。但現在再任其自然就有點可惜了。
村口大片黃黃的油菜花,河邊的草也好、樹也好都抽出了嫩綠的芽,遠山、近水、黃花,非常的安靜、質樸、美麗,鏡頭裡的植裡美輪美奐。一路沒找到古橋,正詢問這邊的村民時,河對面那位阿姨熱情地插上了話:沿河邊小路一直走!
終於走出樹蔭,原來公路可直接過來的,我們卻從另一邊進村了!永豐 橋建於 清康 熙四十一年(1702),單孔拱形,橋孔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築,花崗石構置,全長18.5米,中寬2.7米,矢高3.8米,淨跨4米。據說古橋下的小河與 太湖 相通。
古道、古橋,1997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後來才知,古道就在橋南拐彎處,當時一是看看旁邊都是狹窄而又簡陋的水泥路,就沒細找;二是把村民所說的古街以為就是古道了,所以和古道擦肩而過!
橋呈灰黃顏色,兩端鋪設11級踏步石級,方形望柱、條石欄板,橋孔內嵌碑,橋上臺階、橋欄均保存完好,仍在使用。
東西兩側各置有一對橋耳石,東側北端橋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上刻楷書「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樣。
植裡村口外的 太湖 岸邊,盛開的油菜花美成圖畫。
成片黃燦燦的菜花背靠著青山綠水,朝著藍天白雲。
環走縹緲峰 古村一一遊堂裡古村
下一個目標去甪裡,緣由是受《吳山點點幽》中有關甪裡見聞的影響,想去拜訪一下暴宅、看看南星橋今日的模樣。可手機的百度地圖上卻搜索不到此名,只有衙甪裡。路過柯家村,以為也是古村落,進去一探,原來只是民宿。拍照的竟然口出狂言:新景也要拍出古意!
親,有沒有古韻?
回來寫遊記時不死心,打開電腦的百度地圖,固然有甪裡,就在這附近,只要再往南再進一點……
指著地圖給愛好人文的人看,看後先是無語,過了一會居然說:這條路線我好熟,以後再去。
到了衙甪裡村口,看不出任何奇特之處,仿佛不是藏古之地。村口擺著不少出售魚蝦之類和攤位,詢問之下,一點收穫都無,路過的村民也只說了禹王廟、縹緲峰等大眾景點。再問度娘,發現有個叫衙裡的,在西 山西 北角 ,說不定有意外收穫。到達村口,停車往裡渺一眼,似乎望不到什麼像 東村 或植裡那樣的古宅,不免失望。回出不遠,見一碼頭,雖無明月灣的精緻,更勝明月灣的古樸。一問度娘,暗自有點小小得意,看來眼光不錯。古碼頭是明代遺物,碼頭長65米,寬3.4米,高1.8米,碼頭用石均為花崗石,氣魄之雄偉,歷史之悠久,堪稱 太湖 之最。
這裡是山之盡頭,前面就是一望無際的 太湖 ,風景優美,古人有「七十二峰何處好,夕陽一角洞庭西」的評述。
下一個目標不是明確,我們的速度總是超出計劃,反正踏春而已。拍照的問我去不去古樟園,不是 江蘇 第一樟都看過了嗎?不去了。回去路過堂裡古村,進去看看。古村位於西 山西 部,背山面湖,風景秀麗。村名就是古代民宅建築中廳堂特別多而得。附近山上盛產著名的碧螺春,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 盤裡一清螺「,乃是最好的寫照。進村一路都是炒茶的,成了時令的一道風景。
炒前還得精心挑選。
度娘說村內目前尚存沁遠堂、仁本堂、容德堂、遂志堂、崇德堂、樹德堂、禮本堂、樂耕堂等清代建築十多處。其中以仁本堂、沁遠堂、容德堂保存狀況較好。「保存狀況較好」的容德堂卻是這般模樣,好在哪呢?說是三堂中數它建築造型最優美,廳堂四周做軒,其透視效果之佳,堪稱一流。現在根本領略不到其風採,而且分分鐘有坍塌的可能,房門緊閉,門樓也坍塌了,看來已無人居住,看個外表後只得離開。
為它守望的只有馬路對面的貓貓。
三堂中仁本堂規模最大,就是俗稱的「西山雕花樓」,始建於 清康 熙年間,是堪稱西山最顯赫的大戶人家徐氏後人在康熙、乾隆、 鹹豐 、道光四個朝代中,陸陸續續修建而成的。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曾有五進七落七天井,它的門樓磚雕和窗格木雕,線條之流暢,圖案之秀美,造型之活潑,雕刻之精細,藝術價值之高,在 蘇州 也是數一數二的。門口看了一眼,無非就是 蘇州 園林特色,二對雕刻也不感冒,再則東山雕花樓也已賞過,省個五十大洋,不進去了。
堂裡古村,比比有著上百年的老房子和老街。
門框上有保留著「毛主席萬歲」的口號。
三堂中度娘說沁遠堂在花園巷內,是堂裡最大的古民居,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1622.4平方米,巍峨寬敞,氣勢軒昂。整宅建築以備弄分隔成南北兩路,每路兩進。南路依次為照牆、門廳、書樓、樓廳;北路依次為客房、大廳、樓廳。各進建築以磚雕門樓和牆垣隔成庭院。內部有東西向、南北向的兩條備弄相互貫通,形成可互相通連的宅院。可這塊文保石碑上題的是心遠堂,難道三點水幹了?
房中還有女主人,正在忙著晚飯,我們請求進去看看,倒是很爽快地應了,只是沒時間和我們交流。不好意思逗留太久,拍了幾張照片就出來了。古樸的磚雕門樓。
這個是什麼啊,石墩嗎?旁邊—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石鼓墩(柱礎)。
正門為什麼是黑的?稍暗的大門內掛上了鮮紅的 中國 結。
古老的街巷裡見不到什麼人,卻隨時可能遇上老房子,與世無爭,恬淡安詳。
有人這麼評論堂裡三堂:堂裡尤其以仁本堂之華麗、沁遠堂之沉著、容德堂之婉約而著稱於世。而我僅是從外表看,私下以為:仁本堂票價太貴、沁遠堂有待開放、容德堂速速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