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
不經意間看到了這句話,想起了這個一直在計劃中還未去的地方。
對美麗的名字,莫名沒有抵抗力。
明月灣,有一個如詩一般的名字,應該是一處像畫一樣的村落。
夏日的某一天,天氣不算熱,一腳油門就來到了蘇州西山,看地圖,明月灣古村位於太湖西山島南端,屬江蘇省蘇州 市吳中區金庭鎮,原西山鎮,2007年更名為金庭鎮,當地人仍稱西山。
明月灣位於西山最南端的石公山南面,背山面水,是太湖一處沒什麼汙染的地方。驅車一路沿著太湖行駛,沿途需要經過3座這樣的跨海大橋,風光無限秀麗。不禁放下車窗,風自由的吹拂在臉頰上,心跟著飛揚起來,陽光的炙熱已經全然顧不上了。
把車停在了門口的停車場,看到了明月灣古村的宣傳牌,粗粗瀏覽一遍,想不到太湖邊的這個幽靜的小鎮,早在唐代就是文人雅士的訪遊之地,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篇章。
時任蘇州太守的白居易遊覽過明月灣後寫有「湖山處處好掩留,最愛東灣北塢頭。」
詩人陸龜蒙在詩中寫道:「擇此二明月,洞庭看最奇。」
明清時期,明月灣更是被文人學者視作「桃花源」。
明代學者張怡在《登洞庭西山縹緲峰放歌》中寫道:世人不信桃花源,誰知此是真桃源。
古村入口掩映在香樟樹下,根粗得需要好幾個人才能抱的過來,這無疑已經成為了明月灣的代表。三間木製的重簷門樓,門額寫著「最幽處」,便是我開篇提到的那句詩「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
明月灣這個名字的來由,因2500年前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攜美女西施在此賞月而得名明月灣。
「 明月灣,吳王玩月於此。」 --《蘇州府志》
洞庭西山,位於太湖之中,春秋時,吳越相爭,西山為吳國前沿陣地,留下了許多有關吳王的傳說和遺蹟。因此,吳王和西施到明月灣,有了更多現象的空間。
明月灣村現有120餘戶,將近400口人,以吳、鄧、秦、黃四姓為主。據陳列資料介紹,這些姓氏大都是南宋初年從北方遷入的高官後裔。八百多年來,他們與本地居民辛勤勞作,同舟共濟,和睦相處,生生不息。
明月灣現存的房屋多數建於清乾隆年間,有禮和堂、禮耕堂、瞻瑞堂、瞻祿堂、漢三房、薛家廳、金家廳、鄧家祠堂、吳家祠堂、黃家祠堂和秦家祠堂等。很多老宅已經翻新,村裡有很多農家樂和客棧,想必在這樣幽靜的村落過幾天隱居生活,吃吃農家菜,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村子裡遊人不多,依舊保留著淳樸的生活。這一份靜謐,此刻獨享。
石板街修築於清乾隆三十五年,街巷縱橫交叉。總長1千1百多米,路面用4560餘塊花崗巖條石鋪成,俗稱為棋盤街,是明月灣古村的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溝,每逢大雨,雨水和山洪從渠中迅速排出,路面清潔如故,有「明月街雨後穿繡鞋」之說。
在古代,明月灣古村到湖邊有一片樹林,林深樹密,古木參天,村莊被遮得嚴嚴實實。有詩云:「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處有人家。」「不到村口不見村,到了村口不見門。」恰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行走在古鎮中,我常常會迷路,明月灣也不例外,雖然這個村子並不大。在我記憶深處那個湖邊的古渡,如今在何處,在村子裡轉了一圈又一圈,還是沒找到。
借問路人,古渡在何處?路人遙指出口處。
湖邊這座古碼頭也算是明月灣的標誌了,電視劇《都挺好》就是在這裡取景的。碼頭全長57米,寬約5米,用花崗巖條石鋪築而成。上面有許多栓船石樁。
有介紹說,古碼頭在古代是明月灣村民出行登船處,捕魚歸航的上岸點,也是外出經商的商船回鄉的泊位。古碼頭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有記載的是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75年)村民曾集資重修過。
在明月灣千年歷史中,對外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水路到吳江、湖州、宜興、常州、無錫都在一日航程。如今的西山,已經通了橋,交通已經更方便了,明月灣也不再是藏在深閨的秘境,行走在古村街巷,不僅能欣賞到江南古村落的韻味,也能感受到江南魚米之鄉的樂趣。
我是七月木木,生於江南小鎮的小女子
愛好延續夢想,旅行,讓我越走越遠。
我們都不過是這大千世界的匆匆過客
既然來了,就該留點什麼
至少能夠證明我們來過
這裡是七月木木的旅行視界,歡迎關注 Forever七月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