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年古村的文化脈動
——盤點柳位村現存的文化符號
□陳鴻溪
自西漢建村以來,柳位村已有2000年的村史了,衛輝市僅有六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位獨佔「半壁江山」。知名作家劉知俠因一部《鐵道遊擊隊》蜚聲文壇。還被新鄉市命名為「文化藝術名村」。這些內容,都在此前的文章中說過,那麼,走進柳位村,其現存的文化符號何在?其文化後勁又如何呢?
《柳毅傳書》的神話故事可謂聞名遐邇,柳位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柳毅出生地,《柳毅傳書》故事的藍本發源地,被衛輝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柳毅故裡」。柳毅廟作為村民紀念柳毅的「聖地」,已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柳毅的傳說」作為省級「非遺」,其獎牌懸掛在廟內醒目位置。
每到柳位會和春節等重大節日,燒香祭拜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除了大部分的本村人,還有十裡八村的香客,更有遠在黑龍江、雲南的遊子委託他人前來祭祀。因為農曆三月二十二的柳位會是柳毅的誕辰日。
雖然小廟幾經搬遷,但義務堅守柳毅廟的村民一代又一代,舍小家,棄私活,無怨無悔,薪火相傳,寒來暑往,數十年不曾間斷。
去年,柳毅廟山門需要維修,大約需要十幾萬資金,短短一個多月,柳位村民(包括遊子)將資金迅速自籌到位。大到一萬元,小到一百元,大家踴躍參與,表示敬意。還有的奉獻義工,有的貢獻工具,有的勞心奔波。
走進柳毅廟,無論是血氣方剛的青年男女,還是心有不悅的少婦長者,都會瞬間保持肅穆。而今,流傳在村民中最典型的兩句話就是——誰要壞了良心,就讓大王爺(柳毅)懲罰他。咱說話算數,一口唾沫一顆釘,我敢對著柳毅廟發誓。
可以說,柳毅作為治黃英雄,其恪盡職守、捨身成仁、一心為公的精神感天動地,早已幻化為正義的化身,並植根在百姓血脈之中。
柳位完小還有一個常規:每屆的畢業班,都要祭拜一次柳毅廟,聽老人講述鄉土故事,去感悟家鄉濃濃的柳毅文化。
柳位高蹺作為省級「非遺」,每當春節臨近,鏗鏘悅耳的高蹺伴奏就會時時傳入耳鼓。文化大院內,年輕人踩著高蹺,舞動雙臂的颯爽英姿吸引著眾多的目光。
春節期間,浩浩蕩蕩的高蹺隊伍,不論演出任務多麼繁多,首先祭拜柳毅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議程。昭示著柳位高蹺與眾不同的文化底蘊,也彰顯著柳毅文化的綿綿積澱,吸引著十裡八村和有關專家的目光,曾多次被中央臺、省市級電視臺報導。
在新濮公路柳位段,兩座骨科醫院的大樓份外醒目,每天,醫院內車輛穿梭,人來人往。「柳位陳氏骨科」悠久的歷史,名聞遐邇的技藝,省級「非遺」的金字招牌,在競爭激烈的杏林叢中依然煥發著獨有的芬芳,吸引著全省各地的患者,也提升了柳位的知名度。
柳位北坡有一座500畝的桃園,特別是雪桃和蟠桃,以桃質鮮嫩,甜中透香,橙黃個大而備受青睞,曾在衛輝市人民政府舉行的「桃王」爭霸賽中,一致被專家推薦為「桃王」。這個桃園的名字就叫「柳毅家庭農場」,這個獨樹一幟的商標,因地域特色顯著,文化內涵深厚,所以仰望者眾多,商標價值也一路飆升。
村文化大院是村民休閒聚集的文化場所,不論是唱大戲,還是揮灑廣場舞;不論你切磋棋藝,還是健身休閒,都會在醒目位置看到文化的符號:村史瀏覽,軼事知俠,高蹺簡介,柳毅故事,《鐵道遊擊隊》經典畫面……讓你不經意間一覽村史,倍增豪情。
如果你步入那不起眼的柳位完小「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家鄉歷史我知道」的醒目版面,牆體、樓道,目之所及,「劉知俠生平、柳位高蹺、柳位骨科,柳毅故事、「知俠文學社」,三期的「校本教材」……孩子們說到「柳毅故裡」和」劉知俠」等字眼,可是毫不含糊。
每天,校園內預備前的智能音響,都會響起一段令人耳熟能詳又心潮彭拜的歌聲——「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到了!」「校本教材」內,《知俠故裡話知俠》的醒目篇章,劉知俠夫人、國家一級作家劉真驊老師親自贈送的圖書,以及她親自籤名的《鐵道遊擊隊》,都讓人感知到作家母校的不同凡響。
如果柳位人在外地被人問到「哪裡人?」時,「柳位類!不知道柳位?」那份鏗鏘,那份自信,是骨子裡獨有的文化豪情。如果再談起柳毅和劉知俠,柳位人更是眉飛色舞。
當然,柳位傳統文化符號還有不足和欠缺,如柳位高蹺的文場有待強化,對柳毅和劉知俠兩個國家級文化品牌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近年來,文化界提出了「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和「讓非遺走入千家萬戶」等號召,柳位——一個歷史文化名村的文化符號一定會「活」起來!「火」起來!
來源 衛輝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