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2020-12-04 生態環境部

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

鍾靈毓秀地,山水幸福城。

這裡自古歷史文化厚重,人文氣息鼎盛,傑出人才輩出,是千年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

這裡自然環境優美,生態資源富集,瓦屋山巍峨雄壯,立於西南,岷江奔騰澎湃,匯入長江。

初冬時節,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採風團圍繞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感受千年古韻,行走詩意山水,聚焦攻堅一線,把脈綠色發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努力與實踐。

五天時間裡,作家們不辭辛勞,在東坡區調研東坡湖治理及修復情況,拜謁三蘇祠,領略千年文豪由內而外的自然生態觀;在幸福丹稜,他們造訪果園基地,了解丹橙富農興農之路,穿行幸福古村,探尋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在大美洪雅,他們駐足柳江古鎮,感知非遺村落活化樣態,尋道瓦屋山,感受生物多樣之美,觀察督察整改變化;在老區青神,他們行走青神竹海,感受竹編藝術之鄉魅力,深入斑布產業園和竹編博物館,交流竹文化和竹產業發展……

眉山是怎樣的所在?在這片嗅得到歷史人文濃重氣息、觸得到綠色發展脈動的土地上,作家們的腳步既是詩意浪漫的,又是理性思辨的。

深入城市肌理,感受綠色發展理念引領

風雅眉山,離不開「東坡」二字。

採風團初到眉山,便來到東坡城市溼地公園考察調研。作為岷江古道,溼地公園曾是城市內湖河道,一度又髒又臭。

「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偶然得來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有教訓、有代價。」作家李青松說。

為了還綠於民,給全市人民提供一個休閒娛樂場所,眉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治汙力度和決心,啟動東坡湖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使其成為眉山市的「生態綠心」,以及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尤為難得的是,面對這塊面積3500畝,位於市區最好地段的溼地公園,眉山市委市政府主動砍掉房地產這棵「搖錢樹」,不僅放棄了40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還陸續投入資金進行生態建設。

如今的東坡湖,兩岸交相輝映,湖面碧波蕩漾。前來休閒的市民絡繹不絕,他們有的鍛鍊身體,有的練習舞蹈,有的放聲高歌,還有的單純就為坐在竹子製成的板凳上,享受初冬愜意的時光。

作家徐剛感嘆:「在城市建設中,政府捨去近40億收益,這是何等魄力、又是何等遠見。」作家葉梅表示:「這就是好生態給老百姓帶來的幸福感。」

東坡溼地公園只是眉山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幸福宜居城市的一個縮影。當地有關負責同志告訴作家團,近年來,眉山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累計投入120多億元,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如今,「眉山清」成為標配,「眉山藍」成為常態,「眉山綠」成為底色,公眾的幸福感逐年提升,綠色儼然成為眉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鮮亮底色。

無獨有偶。「東坡初戀地」、國際竹藝城——青神縣,也立足當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奮力走出了一條依託竹產業,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在這裡,作家們先後走訪了斑布產業園、中國竹藝城以及德恩精工有限公司等地,深刻感受到了總書記視察四川時指出的「四川要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正在青神一一實現著。

在斑布產業園,以綠色潔淨竹本色生活用紙聞名的著名紙業品牌「斑布」相關負責人告訴採風團作家,「剛剛過去的『雙11』,斑布紙業實現銷售額5.5億元。」與此同時,企業在當地大力培育斑布1號、斑布2號竹種,對竹子進行全價利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其中,栽種10畝斑布1號,每年可產造紙用竹60噸,加上發展林下經濟的價值,每年可助農增收47.1萬元。

綠一方土,富一方人。作家華靜感慨地說:「在青神,我強烈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道理。」

走近美麗鄉村,調研生態富農興農之

孟繁華先生在《夢幻與宿命》中寫道:「鄉村作為人類誕生的搖籃,便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童年記憶。當人們成群結隊地擁向文明的象徵——大城市之後,人們與鄉村仍然有著不能拆散的精神聯繫……」

鄉村是人類永恆的精神故鄉。此次採風活動,作家們十分關注眉山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關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戶增產增收。

採風第三天,作家們來到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邊緣的丹稜縣,了解當地農業園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發展歷程。同時,走訪幸福古村,感受傳統古村落的獨特魅力。

綠意蔓延山坡,果實掛滿枝頭。彩色的道路兩旁,一座座精美的洋房掩映其中。這就是丹稜打造的五大農業園區之一——丹橙現代農業園區。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葉曉梅一邊指著向遠方蔓延開去的現代化果園,一面介紹著丹稜柑橘產業發展的理念與思路。

「丹稜種植柑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

「在上世紀80年代,丹稜縣委縣政府就開始在全縣推進以柑橘為主導的特色農業。」

「其實,丹稜很多果園的前身是荒山荒坡,土壤比較貧瘠,為了種好柑橘,我們對土地進行提質改造,加大對環境的治理,減少農藥的使用,並將園區內畜禽養殖場的糞便發酵之後用於還田。」

一張藍圖繪到底。最終,通過引進柑橘試種、淘汰老品種、低效益品種,學習國內外先進果蔬種植加工技術,丹稜探索形成一條完整的農產品產業鏈。愛媛38號、不知火、春見、大雅柑等柑橘品種成功敲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門,並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

「當地果農收入如何?」作家們關心地問。

葉曉梅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們測算過,丹稜每畝果樹的收益平均在兩萬元左右,而且集中勞動只有3-4個月,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自由可支配。」「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富縣不富農,在我們丹稜,是富農不富縣。」「其他各地受歡迎的可能是『富二代』『創二代』,在我們丹稜,最受歡迎的是『果二代』。」

作家郭雪波對此十分感慨。「『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嫁人就嫁『果二代』。這不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註腳嗎?山是老百姓的金山,樹是老百姓的搖錢樹。在丹稜,農民又怎會不關愛自己的家園、愛護周邊的環境?」

採風團在丹稜縣共同種下楨楠樹。圖為 作家葉梅(右)、郭雪波(左)。 張黎攝

作家團還來到始建於明代的幸福古村。全國人大代表、齊樂鎮龍鵠村黨委書記羅朝運,在幸福古村的鹽鐵古道上等待著採風團的到來。

他是著名的「一元書記」,開創了村民選出保潔承包人,承包費由村民每人每月繳納一元錢建立村保潔金庫,不足部分由村集體經濟補貼的機制,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有效破解了當地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群眾參與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

「垃圾治理了,環境變美了,村民才能安居。」羅朝運說,同時,也必須讓村民富起來,集體強起來,保持改善人居環境的不懈動力。

結合龍鵠村氣候、土壤、光照條件,羅朝運和村兩委逐漸釐清了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種植業,走農旅融合發展。2019年,「桔橙小鎮」及龍鵠山度假公園項目落地龍鵠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萬元。

作家華靜邊聽講解邊記錄。張黎攝

聽著羅紅運的介紹,作家華靜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這是多麼鮮活的基層聲音。」

關注生態環境治理,聚焦汙染防治攻堅一線

採風路上,作家們關注青山綠水,詩意棲居,更關心成績得來背後生態環保工作的細節點滴。

徐剛24年前曾到訪過洪雅瓦屋山,並寫下《林中路——致瓦屋山》。在他深情的文章描述中,四季分明的瓦屋山可「春看杜鵑,夏觀飛瀑,秋賞紅葉,冬睹冰雪」,是造物主在北緯30°精心裝幀的一部自然傳奇。

然而,徐剛不知道的是,滿目「綠浪接天好林海」的瓦屋山,也曾一度傷痕累累。為追求經濟發展,保護區內曾存在30家水電站、14家礦山。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存在違法違規開發水電及礦產等問題。瓦屋山因之迎來轉變,開啟問題整改之路——保護區內,30家水電站被全面關停;14家礦山、52個礦硐的生產生活設備設施全部拆除;數百畝生態植被得到恢復……

高原湖畔,鴛鴦躋身作家鏡頭裡的C位;瓦屋山頂,小松鼠與採風團不期而遇。

作家們禁不住感嘆:良好的生態環境,得之不易,失之瞬間。

「瓦屋山美回來了。」作家沈榮均說。

同樣,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一線,企業會做出怎樣的行為?作家們也十分關注。

洪雅縣青衣江元明粉有限公司給了作家們答案。這是一家年產元明粉100萬噸,年產值5億元,利稅3000萬元的大企業。自建廠以來,因燃煤問題造成的環境汙染,屢次引發周邊農戶上訪。2016年,公司啟動廠址遷建。當時有兩個方案:一是採用原生產工藝遷建,投資少、風險小;二是引入先進的機械熱壓縮蒸發技術,拆除燃煤發電設備,這在當時投資大、風險高,但於環境更有利。

公司選擇了後者,並為此多付出了約1億元搬遷成本。然而,這個決定也讓企業後來的燃煤使用量和顆粒物排放等都大大減少,單位產品能耗成本降低,利潤增加。

郭雪波對此十分感慨,他不停追問企業董事長餘建兵,你們的工藝究竟是什麼樣的?投入多少,獲利多少?郭雪波說,好經驗值得向更多地方推廣。

而這一次次深入現場的走訪,一次次直擊要害的問詢,也讓作家們深深感受到,藍天碧水背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及全社會付出的努力與奉獻。

繁榮生態文學創作,書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

五天雖短,但精彩紛呈。眉山當地豐富的生態人文理念、鮮活的環境治理實踐以及洋溢的綠色發展理念,無不吸引著作家們的目光,讓他們意猶未盡。

「眉山的美好生態令人留連。」作家陳新說。

「此次採風非常重要。通過採風深入當地的風土人情,深入生態環保一線,與群眾多聊聊,談談感受,我們的語言會更生動。」作家鄧子強表示。

此外,一代文豪蘇軾由內而外的自然生態觀,也給作家帶來了深刻的啟發。蘇軾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和諧,他的詩詞文章中,始終蘊含著生態環保的理念和濃厚的人文氣息,彰顯了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可貴思想。

「他對山川、對自然的讚美、詠嘆和熱愛,不是帶著人的優越感,而是一種融入性的存在。」作家葉梅與作家郭雪波呼籲,在當下,要大力弘揚東坡的生態觀,傳承生態文化,共建美麗中國。

此次活動也是四川省首次引入作家力量進行宣傳。作家們收穫滿滿的同時,其行為也傳播了生態文明思想,傳遞了精神與作風。

眉山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陳萬忠表示:「和作家們一起走進生態環保,我們自己也不斷地提升,對自然生態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敬畏。」

眉山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駱仕明表示,此次活動將有助於推動眉山市生態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採風活動更成為作家們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新起點。作家賀小晴表示,在今後的寫作中,將對生態多一種關照,給寫作多一種維度,以新的視角去體味和表現自然與人的關係。眉山當地作家張生全也表示,眉山的生態環保成就令人矚目,作為生態文學新兵,今後將有意識創作生態文學,回應時代主題。

作為承辦單位,中國環境報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地文心」中國生態文學徵文活動已舉辦三屆,在作家隊伍中掀起了綠色之風,團結和吸引了作家群體將創作視角聚焦到生態環境領域,以文學筆觸呈現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希望通過此次採風,促進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文化,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丹稜大雅堂外,採風團合力種下一棵珍貴的楨楠樹,並命名其為「大地文心」。作家們希望,這棵象徵著美好寓意的「大地文心」之樹能夠枝繁葉茂,蓬勃生長,並在祖國大地開花結果,傳播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

「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團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報導組(本報記者張輝、張黎、王琳琳、陳妍凌、肖琪、歐陽近人,執筆人王琳琳)

相關焦點

  • 行走的「精準扶貧」——湖南作協組織脫貧攻堅主題文學創作
    湖南省廣大幹部群眾響應「精準扶貧」號召,向三湘大地千百年來的貧困頑疾發起攻堅拔寨的衝刺。湖南省作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鼓勵和支持廣大作家聚焦脫貧攻堅題材,投身三湘四水,走進扶貧攻堅一線,進行深度採訪調查,以文學的方式見證並記錄這一偉大事業,創作了一批反映湖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優秀作品。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面對脫貧攻堅這一「宏大敘事」,《第一書記》並無古板說教的痕跡,也無假大空的口號,從語言到形象都接地氣、富有人情味。這固然因為作品取材於作家十分熟悉的南陽大地,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作家足夠的探訪:跑了6縣30多個鄉村、採訪了30多位第一書記,如是,才有足夠深入的感觸並化為細膩形象的筆觸,為時代主題提供生動的註腳。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第一書記》會登上河南大型文學期刊《莽原》的頭題。
  • 生態文學 四川行(8)丨東坡湖水綠如藍
    編者按:2020年11月10-14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作家們行走詩意山水,感受生態文化,體悟綠色發展,聚焦攻堅一線,結合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用熱烈而深切的情懷和靈動細膩的筆觸,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故事。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將陸續刊載採風活動優秀作品,以饗讀者!東坡湖水綠如藍賀小晴我是跟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採風團去眉山時走近這段故事的。
  • 乘風破浪 四川作家筆耕新時代書寫新篇章
    作為當代中國的一線作家,阿來的創作狀態保持著高水準:1994年寫出《塵埃落定》,1998年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獲得第五屆茅獎,當時的阿來才41歲。之後他推出《格薩爾王》《瞻對》《蘑菇圈》等。《蘑菇圈》於2018年獲第七屆魯獎,阿來由此成為四川文學史上首位既獲茅獎,又獲魯獎的作家。
  • 生態文學 • 四川行(1)丨眉山,唱支山歌給你聽
    編者按:2020年11月10-14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
  • 緊跟時代步伐 唱響小康序曲——作家聚焦大化抒寫時代新畫卷
    > 當前,正是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偉大歷史時刻,廣西河池市文聯提前謀劃,組織開展「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主題創作系列採風活動,推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為主題的重點文學創作。
  • 「藝海漫遊」:《四海詩萃》以生態詩歌方式揭示清遠生態旅遊價值
    漂亮的女詩人李見心多次來清遠,感受清遠「比蘭花還藍!比鳥鳴還藍」,她「用飛霞山飛來的紅霞洗臉!成為我不掉的胭脂」並想「在九州驛站,做鳥人」(《清遠清遠》)。《當代詩人》雜誌社主編、《九州詩文》雜誌社社長、主編畢福堂詩人坐著《大地上的高鐵》領略「它一路呼嘯而來!感覺整個大地都在騰飛」,以悠閒的語調數說著清遠的故事,喝上《英德紅茶》,讓詩人「體內老祖宗的精髓越發充盈」。
  • 文心:傳統文學的本源探求及現代闡釋
    內容提要:在《文心雕龍》中,「為文之用心」除了指通常所說的「作家主觀之情思」,還指「文心」自身之妙用,即「天地之心」自身之運行和發生。「文心」不僅分別將「天文、地文、人文」隱喻化,而且將三者視為一個相互呼應生發的整體。這一表達體系的關鍵,即「文心」和「文體」的對舉結構。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11月24日—26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承辦的「全國知名網絡作家創作研討班暨全國百名網絡作家文都行」活動在寧舉行。 在為期3天的研討考察中,百名網絡作家聚焦網絡文學的高質量發展,熱情交流創作經驗,積極探討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也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切身感受南京獨特的城市魅力和「文學之都」的深厚底蘊。
  • 人事| 氣象科班出身,原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任中國氣象局黨組...
    各地廣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連續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編寫理論學習讀本和實踐案例圖書,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活動,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熱潮。作為分管生態文明建設和宣教工作的副部長,莊國泰曾多次就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出要求。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作家關仁山(右一)在脫貧一線採訪。資料圖片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代表性標誌是沙青、徐剛等人的生態報告文學、于堅具有鮮明生態文學風格的詩歌。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這一時期西方生態哲學、生態倫理思想和生態文學作品已經由最初零散的翻譯變為有體系、有系統的譯介,中國生態文學作家的生態意識逐漸變得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中國古代、現代尋找著生態精神資源,創作出了一些有明確生態意識的文學作品。
  • 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奧爾多·利奧波德此後生態思潮影響到文學藝術,並得到熱烈的迴響,從歐美漸次波及到我國的文學藝術創作,早先就有徐剛等作家致力於生態文學——毫不奇怪,我國走向現代工業化道路上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生態——具體地說,就是在文學藝術創作中體現「土地倫理」的觀念。作家簡默的散文集《活在塵世中》,是當前不可多得的體現出生態文學「土地倫理」價值的作品。
  • 阿來大師課:揭秘文學的溫度來自哪裡|詩酒文化
    "文學要帶給人什麼東西?""文學產生溫度的奧秘何在?"11月16日,數百位國內外詩人、學者、文學家、翻譯家及藝術工作者齊聚酒城瀘州。當天下午3點,趕在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第四屆中國酒城·瀘州老窖文化藝術周啟幕之前,"文學大師課"開講啦,甫一開始,作為主講人,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阿來便向現場上百位嘉賓拋出了這樣的疑問。"文學要帶給我們人生的、生活的、世界的溫度。這個溫度是怎麼產生的呢?
  • 綜藝節目創作聚焦「青春」 背後反應當下文化現象
    近期,四川衛視青春勵志紀實觀察類節目《向上吧!青春》帶領觀眾認識了一批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青年人。回顧2020年,以「青春」為關鍵詞的綜藝節目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節目創作通過不同的故事講述和人物摹寫,為「青春」一詞增添了更多豐富、有分量的註腳。
  • 行動起來,讓大地遍染綠色
    回望神州大地,你挖坑,我扶樹,你埋土,我踩實……從黃河兩頭到長江兩岸,從黃土高坡到閩贛山川,植樹成為廣袤土地上的靚麗風景,在春日裡映出一片綠色希望,是社會公眾建設美麗中國的標誌性體現。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綠水、青山、藍天是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標誌。
  • 生態天津 綠色發展——津沽大地崛起「綠巨人」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新華社天津5月5日電 題:生態天津 綠色發展——津沽大地崛起「綠巨人」  新華社記者黃江林  傳統歌舞演出、剪紙、快板、霍元甲武術……一個個精彩的節目在5日輪番上演,拉開了2019年北京世園會「天津日」活動的序幕。
  • 採風團走進成都大氣重點實驗室 對話成都生態環境局領導 為成都...
    隨後,採風團記者與工作人員開展了廣泛交流,了解當前的環境現狀,和作為環保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採風團記者紛紛表示,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家園,是生態環境新聞工作者的天職,誓要為國家的綠水青山貢獻力量。針對12月份成都的空氣品質問題,記者在採訪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負責人譚欽文時,她表示,總體來看,成都的大氣環境質量變化比較大,和氣象條件的惡化有一定的關係。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還首次邀請來自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的作者、譯者,以及韓國、泰國網絡文學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堪稱一場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的行業盛會。  從輸出到聯動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正經歷從內容到模式、從區域到全球、從輸出到聯動的不斷升級。
  • 2020 山西生態環境保護靶向攻堅
    精準治汙顯成效  去年進入秋冬季,省生態環境廳與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聯合開發環保智慧「電偵察」系統,利用電力大數據科學監測分析全省重點工業企業的汙染防治情況,助力秋冬防汙染攻堅。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勇於啃硬骨頭,堅決打一場清零殲滅戰、攻堅戰、決勝戰。  清潔取暖護藍天  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工作,關係廣大群眾民生福祉,關係大氣環境改善,既是重大環境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我省清潔取暖工作有序推進,全省秋冬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