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2020-12-04 澎湃新聞

土地

倫理

人,如何詩意地

棲居在大地?

柏峰 / 文

「土地倫理」是美國生態文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在其紀實性散文作品《沙鄉年鑑》裡提出來的,他以一個生態學家的學識,講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鏈等原理,提出了旨在提倡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觀念,說明人類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和動物所組成的整個社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催生了生態文學以及幾乎波及整個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生態思潮——奧爾多·利奧波德是這個生態思潮的引發者之一。

奧爾多·利奧波德

此後生態思潮影響到文學藝術,並得到熱烈的迴響,從歐美漸次波及到我國的文學藝術創作,早先就有徐剛等作家致力於生態文學——毫不奇怪,我國走向現代工業化道路上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生態——具體地說,就是在文學藝術創作中體現「土地倫理」的觀念。作家簡默的散文集《活在塵世中》,是當前不可多得的體現出生態文學「土地倫理」價值的作品。

關於「土地倫理」方面的創作,目前在我國散文界還是不多見的。這是因為,對於生態和生態文學,創作者不僅需要有一個逐漸明晰和深化的認識過程,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認識,而這種認識尚未達到群體共識的地步。儘管國內一些生態文學包括土地倫理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大多是以梳理和介紹歐美生態文學以及土地倫理的歷史脈絡和發展境況,還沒有建構起具有我國特色的生態文學以及土地倫理的理論與實踐。魯樞元先生的《陶淵明的幽靈》,深刻地闡述了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提出了人類的「元問題」——人與自然。他認為陶淵明是一位面對人類「元問題」的先知先覺者——在某種意義上,自然與生態雖然有不同的概念內涵,有時候卻可以視為具有相同的屬性,只是在表述上採用不同的名稱而已。由此,魯樞元認為陶淵明是自然的魂魄,質性自然,並且在自然中詩意地棲居。

《歸去來辭圖》 陸探微 繪

海德格爾從解讀荷爾德林的詩歌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思考。他也許早就預見到人類只有如荷爾德林詩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那樣,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這是對人類與大地(自然或者生態)關係最為樸素的判斷。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豐富,然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就在工業文明高歌猛進的時刻,卻聽到了「人」並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警鐘——環境汙染開始成為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人類環境危機出現。這種危機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來愈嚴重,引發了第二次人類環境危機,資源短缺,物種銳減,森林消失,沙漠化與荒漠化等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還能成為現實麼?

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的必然產物,工業文明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機制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耗費。應該說,環境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文明的發展方向問題。因此,人類要走出環境危機,就必須徹底解決環境問題,提倡生態文明和生態倫理——關注生態日益成為人類的共識,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確立自然作為人類倫理關懷的對象,使關懷自然成為人類的一項倫理義務。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漫步遐想錄》展現出自然-大地充滿生機的景象,「植物界是大自然賜給人類和動物的食物倉庫」,「當我跟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當我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時,我感到心醉神迷,欣喜若狂,非語言所能形容」。美國生態作家梭羅放棄了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獨身走到大自然中去,寫出了生態文學巨著《瓦爾登湖》,成為生態文學的典範之作。他認為,親近自然是人類精神健康的構成因素,只有在自然中人的靈性才能得到更新與提高。先於梭羅的美國哲學家、作家愛默生的《論自然》,洋溢著讚美大自然的熱情,他是梭羅堅定的支持者。此外,還有惠特曼等詩人,也認為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文明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與自然保持平衡。

盧梭(上)、梭羅(下)

這些具有生態文學色彩的作品,是對工業文明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初始的藝術回應。而在《沙鄉年鑑》裡奧爾多·利奧波德提出的「土地倫理」觀點,則是對以往尚未明晰的生態意識的理論升華和總結,生態意識從此進入思想領域。二十世紀美國環境思想史學者羅德裡克·弗雷澤·納什的系列專著,諸如《荒野與美國思想》《大自然的權利:環境倫理學史》,則已經從單純的文學敘述生態問題上升到學科的理論問題——作家和藝術家的心靈是敏感而超前的。我國敦煌石窟的文獻裡,也早就有大量關於古代環保意識的記載,其數量甚多的石窟山水畫反映出古代敦煌人對大自然環境的理想追求。

簡默專注於生態文學,在他的筆下,卑微小生物的生命史堪為漫長的演義,它們的生命照樣壯麗而華彩,它們有它們的世界和生存法則,它們的生命過程有自己的價值。美國學者湯姆·雷根《動物權利研究》中指出,「今天的我認為顯然正確的是:你無法因為他人受益而為踐踏動物權利辯護」——那麼,動物的「權利」究竟是什麼呢?他認為,「動物權利」不只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屬於萌芽之中的社會正義運動——在這裡,他把「動物的權利」提升到「社會正義」的高度來認識。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應該是平等並被予以尊重的。我國古典哲學裡一個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天」也指「自然」,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人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

在《向一群燕子懺悔》裡,簡默敘寫了他「犯」下的對燕子「更為殘忍的事情」:他14歲那年,用竹竿把陽臺的幾隻嗷嗷待哺的「雛燕」橫掃到樓下的草地上——生命終止在這突兀而來的「橫禍」之中。這件事一直讓簡默內心不安,後來他反省道:「它體現了我少年的『惡』或者『人性的惡』」——這種「惡」使得他「心靈深處一直漂浮著一種血腥」,「我怕聽到燕子溫情的呢喃」。懺悔是一種精神的覺悟,表示著向「惡」告別的勇氣。英國哲學家邊沁在論述到動物時曾說,「為什麼我們該去折磨它們,有什麼理由嗎?我沒有找到任何理由。」按照康德的意見,人對動物的責任實際上就是為了人,他在《倫理學演講錄》裡指出,我們「有對動物的責任,因為這樣我們能夠培養對於人類的相應的責任」,這句話揭示出人類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實質。

人類應該珍惜和尊重世界上的一切動物,我在簡默的散文集《活在塵世中》裡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他的《河上漂下一群羊》《灰鵝進城》等散文,字裡行間都映射出這樣的思想,儘管這種思想還是朦朧不清晰的,但總算認識到了這一層。當然,對植物的珍惜和尊重應是同樣的。對待大自然的態度,仍然能夠檢驗人們對生態的認識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的高度,梭羅就是榜樣,他在《瓦爾登湖》裡充滿熱情地以曠達胸懷理解大自然並寫出如此優美的文字,表現出人類渴望與大自然和諧一體的理念,至今仍然富有積極的意義。愛默生強調:「大自然是人類心靈的對應物,它從各個方面印證心靈問題……自然之美正是人類心靈之美。自然的法則也就是人類心靈的法則。」這樣的信條,其實是對梭羅《瓦爾登湖》的理論概括和說明。在簡默看來,他的《三棵樹》《一棵桑樹的生長史》《一棵樹的私語》等篇什,也表達出自己對植物乃至大自然的熱愛與珍重。

學者程虹在《寧靜無價》裡剖析了奧爾多·利奧波德提出來的「土地倫理」觀點,認為「土地倫理」的行為標準是「任何有利於保護生物社區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行為都是對的,反之則是錯的。」——以此來衡量簡默的《活在塵世中》,我覺得至少他具有先進的理性的生態觀念,並一直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堅持「土地倫理」寫作,有幾種美學要求:從藝術形式上看,屬於非小說的散文文學,要求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進自然環境的身體和精神體驗;從文體上看,主要以散文、日記等形式出現;從內容上看,主要思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表達方式上看,主要以第一人稱「我」為描寫的視角。這幾種藝術歸納說明了秉持「土地倫理」觀念的寫作者所追求的美學風格,同時也是衡量其作品是否屬於「土地倫理」文學的美學標準。以這個美學標準,《活在塵世中》恰恰屬於嘗試「土地倫理」的寫作,簡默的這幾十篇散文,絕大多數都是以第一人稱「我」來結構和展開敘寫的,敘寫的事件也是真實的,表達了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以及人與大自然和諧的關係。別的不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敘寫這一主題,需要有坦誠自我「靈魂」和敢於直面世界的勇氣,作家託卡爾丘克曾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演講裡談到這個藝術視角,「我說的『第一人稱』,指的是一種敘事方式,創作者或多或少地只寫自己,將故事置於一個以『我』為中心的狹小範圍之中」——也正是這個以「我」為中心的狹小範圍,才能更好地表現「土地倫理」的深刻主題。

上文曾提到,生態和生態文學不僅要求作者有直觀的關於自然或者土地的認識,還需要相關的理論和思想資源的武裝,否則作品就難以讓人們對生態或者土地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揭示出其中所蘊含的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的哲學意味。換句話說,無論怎樣,如果梭羅和奧爾多·利奧波德沒有對自然-大地有理性的思考和獨特的生存體悟,是決然不能寫出《瓦爾登湖》和《沙鄉年鑑》這類首先是生態學專著其次才是文學作品的著作的。要從事這方面的寫作,需要有深厚的生態哲學思想和大量的對自然-土地上生物的深刻觀察和記錄,這樣才可能寫出比較「像樣」的作品。目前的關於生態的一些文學作品,只是平鋪直敘了作者對生態或者說自然-土地上的一些生活的「碎片」寫作而已,還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標準——按照 「土地倫理」寫作的要求,這是需要長期的生活觀察和高度的理性認識的。生態和生態文學乃至提倡「土地倫理」的作品,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處在由於工業化進程導致的環境日益惡化進而影響整個人類美好生存的現實狀況的我們,要通過文學藝術來「懷舊」、「追憶」和描寫自然-土地上僅留的美好事物。

不得不再次提及海德格爾的哲學視野,他之所以欣賞和解析荷爾德林的詩歌,並對「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專門予以論述,是因為他看到了自然-土地上的「詩意」在逐漸消失……「土地倫理」寫作正是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稿件責編:何晶 新媒體編輯:李凌俊

圖片來源:攝圖網、資料圖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 新批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採風團圍繞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感受千年古韻,行走詩意山水,聚焦攻堅一線,把脈綠色發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努力與實踐。
  • 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
    【文藝觀潮】以文學的方式闡釋環境倫理——麥家「回去」系列小說評析胡燕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其中,基於倫理維度解讀人作為環境道德主體在萬物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中的境遇,是這些作品的共同價值指向。  捍衛個體的自然生存環境  鄉人未必懂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無從「詩意地棲居」,抑或不解自然的天、地、山、水和人世的禮、樂、仁、智的關係,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自然充滿敬畏與熱愛。
  • 從原始蒙昧的自然崇拜開始,人類是怎麼用文學表現自然的?
    此時的自然,不僅是簡單地提供給人類生存本源的母親形象,還被賦予了撫慰心靈和寄託情感的精神文化功能,彰顯出文學對自然的理想化表現趨勢。從宏觀歷史角度看,文學中的自然書寫發生重要轉變是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後。伴隨自然科學的進步和人類徵服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業文化。歐美等國家經歷了工業文明的初步發展後,開始反思人類遠離土地和自然的生存發展方式。
  • 悠揚音符,詩意冬日 CHAUMET與您共度上海ONE ITC聖誕亮燈之夜
    聖誕頌歌輕吟,無數美麗的故事悄然上演;鋼琴旋律婉轉,給予力量的信念已然點亮。2020年11月27日,法國殿堂級珠寶時計世家CHAUMET尚美巴黎,於上海One ITC舉行聖誕亮燈儀式,用一場別樣的聖誕夢幻之夜,點燃心中的信念與新年的期許。
  • CHAUMET與您共度上海ONE ITC聖誕亮燈之夜悠揚音符,詩意冬日
    聖誕頌歌輕吟,無數美麗的故事悄然上演;鋼琴旋律婉轉,給予力量的信念已然點亮CHAUMET中國區總經理田峰先生與上海One ITC租務助理總經理陳誠先生親臨現場,與到場來賓共賀聖誕;品牌大使、CHAUMET雅紳張藝興更以神秘嘉賓身份驚喜現身,用鋼琴的悠揚音符點亮聖誕樹,奏響詩意冬日。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土地關係依然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關係,牽涉的是特殊權益而不是責任義務。如果我對現實跡象的理解是正確的,那麼,將倫理擴展到這第三種要素,將是一種進化上的可能性和生態上的必要性。 (Leopold 1949, p.203)        在過去階段的倫理進化中,其核心是擴展人們的共同體概念。
  • 灰狼回歸新疆大地 艾斯卡爾新專輯即將問世
    艾斯卡爾·灰狼全新專輯《長滿音符的土地》即將問世,這是他獻給西域大地的厚禮。7月30日,兩首單曲《西域故事》和《沒有時間的雨聲》率先線上發布。《長滿音符的土地》 獻給西域大地的厚禮最初有人見艾斯卡爾·灰狼唱流行歌、搖滾樂,說他背離民族傳統,實際上艾斯卡爾·灰狼無論是唱腔還是編曲,始終有鮮明的植根於民族的特色。
  • 新亮點:詩意洋嶺-生態梯田呼喚您!
    金秋時節,我們在慕名而來的老人家要求下,來到上護洋嶺村,看到洋嶺梯田遊人如織,數百畝水稻一片黃金稻熟,充滿著田園詩意,一層層金黃色梯田風情疊翠,一幅幅美麗的豐收畫卷映入眼帘。只見一片片鄉村生態型的梯田黃金稻熟,風情如畫,遊人如織,來自陸河及周邊地區的遊客體驗觀賞絡繹不絕,在縣委縣政府,鎮委鎮政府和村委會帶領種養合作社的一起努力下,洋嶺村鄉村旅遊各種遊客接待工作及晚稻收成部署工作正在穩步進行。
  • 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內容解讀
    解讀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的內容,以積極的態度尊重和挖掘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中的積極成份,無論對我國生態倫理建設,還是對構建新疆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二、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文學作品中的生動體現      維吾爾族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文學作品中的生動體現可以通過《福樂智慧》略見一斑。
  • 書訊丨「文學共同體書系」出版 文學細語融中國文學眾聲
    萬瑪才旦電影與文學的雙棲互補,吉狄馬加詩與文的磅礴之作,扎西達娃的先鋒與孤獨,次仁羅布的滿懷悲憫,阿雲嘎與哈斯巴根書寫的民族寓言,米吉提、阿斯木、胡爾曼別克對這片土地始終葆有的熱情。他們以各自民族經驗作為起點,將文學細語融於當下中國當下文學的眾聲。「沒有他們,中國當代文學版圖是不完整的。」本書系作者中,多位曾獲國家級文學獎項駿馬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
  • 【美麗鄉村 旅遊】田園芬芳詩意濃 美麗鄉村邀你來
    原標題:【美麗鄉村 旅遊】  田園芬芳詩意濃 美麗鄉村邀你來岷縣洮河沿岸風景美如畫 馬萬安  甘肅地域狹長、地貌多樣,造就了千差萬別、千姿百態的田園風光,既有隴南、天水的青山綠水,又有甘南草原的雪域風光;既有隴東黃土高原的壯美,還有河西走廊大漠戈壁的雄奇……在這片神奇的大地上
  • 詩意德令哈
    年輕的城市擁有古老又廣袤的土地,2.77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內,生活著7.31萬人,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漢等19個民族。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中,德令哈是杭州結對幫扶的西部城市之一。我們此行也正是因為這個緣分。  德令哈境內有著神奇迷人的自然地貌,山河湖盆,各有其妙。此外,還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德令哈被稱作「浪漫之都·星空之城」,正源於海子的那首小詩。
  • 遲子建:文學能做什麼?女作家能做什麼?
    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度,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她們的作品在世界文學藝術的天空,熠熠閃亮。記得二零一零年在羅馬舉行的首屆中國義大利文學論壇上,我曾做了一個《月亮的妹妹》的發言,談的就是女性寫作。在我眼裡,女作家就像月亮的妹妹。月亮在天上,月亮的妹妹在大地上。月亮沒有塵埃,但月亮的妹妹在塵世中,所以女作家的吶喊,皆因蒙塵而生的憂傷。
  • 旅遊+文化:「詩意」張家界相約全世界
    本屆詩歌節共有中國·張家界第四屆國際旅遊詩歌節開幕式、旅遊詩歌主旨演講、張家界與鶴壁文化旅遊對話交流等主題活動,旨在將傳統的詩歌文化與張家界的秀美山水相結合,以詩歌為切入點,展示張家界的詩意山水,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持續提升張家界旅遊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拉動張家界旅遊業回暖復甦。
  • 文學盛宴|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1901-1922,回顧莫言
    西班牙《偉大的牽線人》由於它那獨特和原始風格的豐富又傑出,作品恢復了西班牙喜劇的偉大傳統1905年 顯克微支 H.波蘭《第三個女人》由於他在歷史小說寫作上的卓越成就1906年 卡杜齊 G.比利時《花的智慧》散文、劇本由於他在文學上多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戲劇作品,不但想像豐富,充滿詩意的奇想,有時雖以神話的面貌出現,還是處處充滿了深刻的啟示。這種啟示奇妙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像1912年 霍普特曼 G.
  • 大地聲響
    大風起,雲飛揚,大地引吭高歌。微風徐,雲舒捲,大地喋喋不休。儘管我時常佇立在田間地頭,可我不是麥田守望者,真正的麥田守望者是農民,他們匍匐在大地上,躬耕出美麗的生活。在長期的實踐中,2001年,羊街鄉古城村委會的草達、寬寨村農民首創了土地「集零為整」改革,這是一種全新的土地流轉方式。
  •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啟動 業界代表獻策把脈
    他強調,要以抒寫偉大時代的初心開啟新徵程,以正確的價值為導向,以高質量的內容生產為目標,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要以打造健康清朗的生態展現新風貌,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營造網絡文學行業的清朗空間。
  • 詩意復興 獻禮中國|復興號列車上的特殊POS機
    全國鐵路提前迎來客流高峰29日, G577次復興號列車像往常一樣平穩運行車上的一位特殊「乘客」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復興號上的特殊「乘客」滿載詩意與愛心而是希望你以後也可以力所能及傳遞下去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愛與關懷」讓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區支教之路在這幾年的支教過程中感受到的純樸與溫暖感動著他,也驅使著他孜孜不倦地為彌補山區教育的裂縫而努力
  • 千年書韻飄詩意 紅綠秋色正芳華
    當四季的輪迴,再一次拂過豐收的曠野,在仲秋裡的絢麗與寥廓中,我們又一次相聚在美麗的運河古郡、渤海明珠,共襄2020年滄州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開幕盛典,深情尋根這方「古老大地」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殷殷聆聽這片「經濟高地」砥礪前行的鏗鏘步伐,共同開啟這塊「樂享福地」文旅融合的嶄新徵程。
  • 《白晝流星》: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貧瘠現實與浪漫傳說在此刻會合相融,茫然四顧的少年看著眼前一片新天新地,終於追尋到了生命的意義,這一幕有多少浪漫詩意,就有多少溫柔深情。無論現實有多困窘都擊不垮少年意氣,眼前鋪展的是人生無限可能,夢永遠都不會碎。浪漫溫柔的白晝流星傳說,讓原本貧瘠的生活開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