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曾氏古村落——墩頭村,一個上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

2021-01-21 天下曾氏一家親



點上面"天下曾氏一家親",了解更多曾氏家族的大小事!天下曾氏一家親微信號:tianxiazengshi2017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天下曾氏一家親」 再點擊「關注」,讓我們攜手同行,團結互助,弘揚曾氏文化,傳播曾氏正能量。

世界那麼大,為防走散。

點擊上方 「天下曾氏一家親」  →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 ★ 」

和平縣彭寨鎮華表墩頭村,位於和平縣彭寨鎮中部。墩頭村仍保留著明初以來傳統的村莊格局、古建築與民俗風情。墩頭村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第五批),也是和平縣新八景之一,擁有一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墩頭藍紡織技藝。

墩頭村擁有一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墩頭藍紡織技藝。


彭寨河自北往南在盆地中央蜿蜒流過,沿河兩岸是寬闊肥沃的稻田。墩頭村坐北朝南,背靠元寶山,右連筆架峰,依山臨水,非常宜居。因此,自新石器時期以來,墩頭村就是人類聚落地。上世紀80年代,人們在墩頭村大丘面山上發現了新石器晚期遺址和漢、晉、隋、唐、宋代磚室墓13座,出土珍貴文物數百件。

在動蕩的年代,人們多次大規模地從中原地區往嶺南一帶遷徙。曾氏一族也在其中,經過艱難輾轉,落居於粵贛閩三省地區,其中一脈落戶在和平縣彭寨鎮華表墩頭村。

民國三十二年版《和平縣誌·人民志》載:「曾松,明朝人,從大湖田遷彭寨鄉大嶺廈落居,嗣孫分居大嶺廈、新興圍、墩頭。」

500多年來,曾氏族人不斷繁衍生息,部分原住民因種種原因逐漸遷移,部分則與曾氏同化。現在的墩頭村,全村共有200餘戶1000餘人,俱為曾姓。

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曾氏族人將中原地區先進的建築、農耕、織染、制陶、冶鍊石灰等技術帶到此地。數百年來,墩頭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紡織文化與耕讀文化,世代傳承,至今不絕。

古樹、古道、古巷、古塔、古橋、古井、古書院、古民居、古祠堂、古染坊、古墓群、古碼頭,甚至古字畫、古紡車、古布等古物,在墩頭村處處可見,時時讓人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底蘊和輕靈的藝術氣息。



梅園書屋,以清雍正年間曾克常的別號行於世。


【史跡】梅園書屋,儒林門第   鄉村讀書人的營造法式


墩頭村地處開闊地帶,有平坦的耕地、蜿蜒的河流,村落建設遵從風水之說。現存的古舊民居,多建於明清時期,屋內小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對內方便聯繫,對外則便於防禦。古建築中軸線貫穿主體,代表性建築有文昌塔(華表塔)、敦厚圍、崇德第、老屋圍、奉政第、安貞居炮樓等。

整個墩頭村,都是以敦厚圍為核心不斷擴建而成的。

墩頭村民最看重的梅園書屋,就在敦厚圍裡面。梅園書屋,以曾克常的別號行於世。

曾克常,字敦五,號梅園,生於雍正乙巳年(1725年),性嚴正,不事機巧,亦無一語欺人,安貧力學,手不釋卷。從教50餘年,桃李成行,曾注《經史蠡測》、刊行《東坡寓惠集》。

鄉人覺得曾克常品行端方,屢屢要他出任約正(相當於今日的村長),但他總是堅辭不就。後來,他以歲貢的功名,到龍門出任訓導(清《惠州府志》),為當地讀書人視為楷模。半年後,卒於任上,享壽78歲。民國《和平縣誌》有相關記載。

「第一儒林」的匾,便是時任廣東學政、後來任道光皇帝老師的萬承風題寫送給曾梅園的,此匾對他從教成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梅園書屋上廳的正梁,是被火燒過的。據同治癸亥(1863年)曾南儀所作《安貞居記》載,鹹豐五年十二月,歸善農民起義軍領袖翟火姑作亂,「寇至彭寨,與之相鬥,則焚屋之慘……」攻打到墩頭,放火燒屋。曾氏修繕時,特意留下3根燒過的橫梁,以作匪亂印記。


「第一儒林」牌匾,是時任廣東學政、後來任道光皇帝老師的萬承風題寫贈送曾梅園的。



敦厚圍的右邊為安貞居,是村中少有的炮樓式建築,方形,高四層半,土木磚瓦構築,一二層用石灰夯築,三四層用泥磚砌築,四周設有長方形槍炮眼。

可惜炮樓已失去屋頂,那裸露的黃色泥磚,一般人會以為下一場雨,泥磚就會泡成一灘稀泥,其實那泥中加了許多材料,足夠堅固,風吹雨淋二三百年,仍沒坍塌,只是風化成高低起伏的斷牆,是拍攝有歷史感和藝術感圖片、影片的好素材。

《安貞居記》載,清朝時,墩頭村經常有匪盜來犯,動不動就燒殺搶掠,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為了保護村民人身安全及臨近居民存糧禦敵,曾氏先人修建了這座堅固的炮樓,購得許多軍械藏著,但不輕易使用,也不肯借別人用,須遇匪寇入侵時再用,冀其安而貞。在抗戰時期,這座炮樓還為粵北革命地下工作、東江縱隊的活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村裡有一座古塔非常顯眼,叫華表塔,舊稱黃猄社塔,其選址經過了風水學上的考量,才安放在河邊。河邊有翠竹林,枝繁葉茂的古榕,還有一條南通彭寨街鎮、北通高山片的鄉道,舊時是熱鬧的街市,商鋪、食肆、茶樓一應俱全,逢農曆一、四、七為墟日,每逢墟日十裡八鄉的人們都到這裡來趕集,甭提多喧鬧了。時至今日,華表街成了一條相對安靜的街巷。

這座華表塔,始建於明朝嘉靖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朝重修多次,民國二十六年進行了全面裝修粉飾,1983年被列入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華表塔坐東南向西北,高21米,底層周長21.3米,平面呈六角柱形,五層仿樓閣式結構,塔內空心,塔門向北。塔的各層均設假平座,塔剎為寶珠和寶蓋。

華表塔的第一層為祖師殿,傳說在「文革」之前,供奉有72行業的祖師爺,雕刻得很精緻。除了「耕讀傳家」,墩頭人非常務實,大力發展各行手藝,織染技術便是其中最出彩的一項。華表塔第二層為文武帝閣,第三層叫奎星閣。第四層上書寫的「仰之彌高」四字,原是顏淵形容他老師孔子的話。第五層上書有「參天」二字,是希望本村讀書人能「雲梯捷步到蟾宮」。塔內一至三層都有木樓梯,可通頂層。

華表塔塔旁有橋,為黃猄社橋,又稱華表橋,橫跨墩頭河,是連接華表街與敦厚圍的要道,始建於明朝,後經多次修繕,現在橋面用水泥鋪成。

橋下的墩頭河,曾經是墩頭村重要的水運航道,墩頭村的土布,就是從這條河向外輸出的。近年因為種種原因,墩頭河水位已很淺,不能行船。



華表塔,舊稱黃猄社塔,始建於明朝嘉靖初年。


墩頭村外出求學或從政從商的鄉賢,有很多是從事文藝行業的。「90後」曾桂芬當選為2014年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總冠軍,曾凡溪等商人事業有成不忘桑梓,多次捐資支持家鄉文化事業建設。

在青年們的影響下,村民們一同整治村容村貌,給遊客營造乾淨舒適的環境。村民們連續17年自發組織辦「春晚」,村裡眾多有文藝特長的老中青少小,都有機會上臺表演,引發陣陣喝彩。這臺「春晚」,已經成了墩頭村的新民俗。

遇有來採風的藝術家,年老的婆婆們都會眉開眼笑地應邀張開缺牙的嘴,唱起那數百年流傳下來的山歌調兒。她們會使出織染絕技,到織布機上演示織布技藝,喜得藝術家們狂拍。

如今的墩頭村,民風純樸。「三省家風」和梅園書屋內梅園公遺訓楹聯 「何問士農,一寸光陰須惜;不分商賈,半毫機巧莫為」,是墩頭曾氏族人立身處事的族訓,村民謹守祖訓,弘揚耕讀文化。

近年來,墩頭村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受到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平縣將墩頭村列入《和平縣2009—2020年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將墩頭村作為構建「大和平旅遊圈」中的重要一環。


敦厚圍處於古村中軸線中心,是墩頭村最重要的建築,建於明朝中期。

編輯整理不易,給個」在看「或」贊「,然後再」分享「出去唄!

相關焦點

  • 廣東南雄新田古村,1700多年歷史韶關最古老的村落,航拍下很震撼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保護古村落對研究人類 文明的演進有著積極的意義。 古村落作為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文化,保護 古村落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傳播和交流。有利於增強對民族文化 的認同感、凝聚力。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提升我國文化的世界 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記得住鄉愁,增強人民對鄉土的熱愛和保護歷史記憶的 情懷,守住中華民族文明的根。
  • 富有嶺南特色,廣州保存比較好的古村落之一,廣東省深井古村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西南部,原名「金鼎村」,因村內水井普遍較深,後來人們乾脆稱它為「深井村」。是一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深井古村是廣州保存得比較好的古村落之一。  深井村,原住民為凌氏,據說是在南宋末年為逃避元兵追殺而從福建遷來的。島上耕地無幾,不少村民歷來以商業為生,發財者往往在鄰近的番禺順德一帶投資,圍墾造田(沙田),於是成了「經營地主」。深井村也因此富甲一方,文教昌榮。
  • 尋訪濟南古村落:長城古道,高山梯田,懸崖古村,風景絕佳
    最近聽說濟南萊蕪位於章丘、博山、萊蕪三地交界處,有一個名為「一線五村」的景區。一線,即齊長城沿線;五村,即為沿齊長城沿線的五大古村落,分別是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臥雲鋪,祿家嶺村。這五大村落以臥雲鋪村名氣最大,故「一線五村」景區又名為臥雲鋪景區。
  • 江蘇正在消失的古村落,到處殘垣斷壁滿目瘡痍,鄉愁該如何安放
    不妨抽個時間,徜徉在一座座古樸的村落中,感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品味浪漫而獨特的鄉村田園生活。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至今保留著一些傳統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傳遞著時光裡的溫馨與惆悵,充滿傳奇又依然鮮活,令人嚮往和探究。古老的建築無言地訴說著當年的美好時光與幾代人的執著。植裡古村位於太湖西山島北部、西山的東村和涵村之間。
  • 粵北千年古村佔地面積約25公頃,距南雄市區30公裡,古韻極濃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中國的農耕文化悠久且燦爛,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勞動和生活中,形成豐富多彩、精妙絕倫的傳統村落。
  • 河南信陽最美8處古村落,豫風楚韻人居靜美
    古稱義陽、申州,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遊。江淮河漢之間,正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這裡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獨特的人文給信陽留下了許多古樸美好的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信陽古村落,你去過幾處?
  • 唐模古村一銀杏樹屹立千年不倒,樹幹鏤空還藏一「嬰兒」
    說到黃山唐模古村,不少人應該對其比較深刻的,不管是作為「唐代模範村」的存在,還是《極限挑戰三》的取景地,唐模古村都是黃山景區中不可忽視的旅遊景點。而在這個千年古城中,還有一棵近1400年的古銀杏樹,而更神奇的是,經過多次戰火的燃燒,這棵古樹竟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鏤空的樹幹中還藏有一個「嬰兒」,可謂是古村一個神奇的存在。
  • 古村被「城市化」強勢吞噬 鄉土需反哺傳承文明
    1980年代中期,在浙西一帶,我們調查了一個農耕文化的典型村落——新葉村,那個村子,沒有任何商業,農耕村落形態保存得非常完整。我們做完研究之後,希望為古村做一個保護規劃,將它作為國家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我們找到市一級領導,他們覺得這個破村子需要保護嗎?說當地有很多這樣的村子嘛!保護規劃就這樣落空了。
  • 藏在太行山深處,古代北方茶馬古道遺存,山西陽泉盂縣駱駝道古村
    在連綿起伏的太行山脈中,有一個深藏在其中的古村落——駱駝道村。該村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梁家寨鄉,海拔1800米,地勢險峻,是陽泉最北的一個村莊,至今還保留著古村落的原始面貌。當車子行至一處寬闊平坦的停車場時,駱駝道古村就到了。 沿著石板鋪就的山路前行,走進古村落,就走進了歷史。村中精緻的傳統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以及淳樸的民風民情,都讓人嘆為觀止。這裡曾是歷史上晉商出塞去大同包頭的古商道之一,經歷過馬幫駝鈴,演繹過繁華似錦。如今,這裡沉寂了,沒落了。現在的駱駝道古村,只剩下青石板古唐槐在訴說曾經的故事。感悟滄桑,品味人生。
  • 這座神秘古村落在浙江與福建的交界處,當地仙人掌居然高達5米
    在我國有很多的自然風光,以及古蹟,尤其是古村落,很多人都喜歡去這些地方,只有古村落才能讓人感受到古樸以及靜謐的氣息。有一座神秘的古村,它被藏在了深山之中,與世隔絕,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裡的仙人掌已經長成了高達5米多的大樹。
  • 古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造就了如世外桃源一樣的東莞逕聯古村落
    此處為古村的東門樓,立村時就建有,明清時期重修過。門樓外建有「L」型的一堵青磚古牆,這牆看似普通,卻是極為講究的風水牆,用來驅擋門外之邪風。
  • 南雄市烏逕鎮新田古村的老屋
    新田古村是廣東省韶關市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坐落於南雄市東北約38km烏逕鎮腹地。新田村自西晉建新三年建村至今已超過1691年歷史。古村落中,有明、清、民國初年古民居建築多幢,其中保存較好的明清建築達1萬多平方米,雖多為客家建築,但保留著許多中原風格,青牆玄瓦、鳳頭簷角,錯落有致。
  • 芙蓉古村,七星八鬥古韻猶存,以花為名時光久遠
    楠溪江畔的古村落,總是在自然古樸中透著恬淡的人文氣韻,本性,本色,就比如芙蓉古村。 這個始建於唐代末年的村子,也因著歷史悠久,上榜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千年古村落」芙蓉歷經了千年的風雨侵蝕,承載了千年的滄桑,可其獨特的歷史積澱、街巷風貌以及沿襲至今的傳統文化,反而愈加鮮活,似乎有著永不褪色的魅力。
  • 山東招遠有處古村落,三面環山,人文薈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其中有一處古村,位於招遠北部的張星鎮。它三面環山,是膠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建築最為齊全的古村落,2019年被評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個村子,就是徐家村。徐家村,地處美秀頂西麓,三面環山。因明朝洪武年間,徐氏家族外遷至此,建村定居而得名,是膠東地區年代最久遠的一處古村落。
  • 多國留學生住進金華古村落 感受中國傳統建築魅力
    期間,他們不僅吃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感受古村落、古建築的魅力,還將為當地古村落保護、旅遊開發獻計獻策,在世界各地講好「金華故事」。  坐落於金華城西的寺平古村距今已有700餘歷史,全村以七星伴月構建,原有廳堂24座,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廳堂還有8座,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古民宅2.2萬多平方米。
  • 韶關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廣東歷史文化名村
    現存古村部分佔地面積約50000M2,近代以前建築面積約18000 M2,主要建築類型為民居和祠堂,還有書院、門樓等其它公共建築。新田村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村落。新田村在北方漢族南遷(嶺南)史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據記載,新田村的建村時間為公元315年(即西晉建興三年)。新田建村後,李氏子孫後代就一直在新田村繁衍,並很快成為了當地的名門望族。
  • 中國最「牛」古村落,蓋房的材料都是古化石,材料有億萬年歷史
    中國最「牛」古村落,蓋房的材料都是古化石,材料有億萬年歷史中國疆域遼闊,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比如長城、古城、古村落、各種燦爛的文化等,這些寶貴的財富,豐富了如今的世界。其中古村落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有的美麗, 有的神秘,還有的原始,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同的精彩。今天給大家介紹中國最「牛」的古村,一起來看看吧。這個古村落就是老旭甸。老旭甸是一個隱藏在雲南石屏縣的深山中的古老村落,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牛街鎮,處在牛街鎮的西北邊。
  • 廣州郊外古村落:始祖是養鴨高手,卻成嶺南「罕見」的「進士村」
    廣州郊外的這個古村落,視覺上真的是相當具有震撼力。怎麼說呢?在我走過嶺南地區許多古村落中,真的很難再找到一座能與這座古村落相提並論的,或具同等視覺震撼力的古村落了。走進這個古村落,就能看到的是連綿不盡的祠堂、書舍,而在每一座祠堂和書舍後面又對應著一列又一列古民居,整體感覺是氣勢恢宏,所有建築都能讓人感受到年輪流轉,生生不息。
  • 劉氏8大古村落 宗親你知道幾個
    3、湖南板梁古村 板梁村 板梁古村是漢族的同姓宗族村,全村同宗姓劉。村落始建於元朝至正十八年(即公元1359年),強盛於明清時代二代。按劉姓族譜載:為漢武皇帝劉氏的後裔。先人子芳公拓村之始,已繁衍33代。4、瀘州劉氏古村 劉家村在敘永縣水尾鎮的大山裡,有一處躲在深閨的祠堂「劉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