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古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西南部,原名「金鼎村」,因村內水井普遍較深,後來人們乾脆稱它為「深井村」。是一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深井古村是廣州保存得比較好的古村落之一。
深井村,原住民為凌氏,據說是在南宋末年為逃避元兵追殺而從福建遷來的。島上耕地無幾,不少村民歷來以商業為生,發財者往往在鄰近的番禺順德一帶投資,圍墾造田(沙田),於是成了「經營地主」。深井村也因此富甲一方,文教昌榮。深井村依山(彼地)臨水(小河)而築,設有東西南北四個村門,名為「福旋」、「光德」、「尚賢」、「由庚」。夜幕降臨,村門關閉,深井就成為獨立的世界。村內的巷道直通河邊,村民可以順著石階汲水浣衣。經過規劃的民居錯落有致,屋簷、門楣上的磚雕木刻極為考究,而凌氏宗祠的建築工藝尤為出色。兩座文昌塔一左一右分立村前,小河清澈靜淌,搖曳著無盡的塔影波光。
景區看點;凌氏宗祠;始建於明末,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同治元年(1862)修葺,是深井村凌氏始祖廟,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來先人的牌位。凌氏宗祠上的石雕木刻,雖然現在已經相當破舊,但昔日華美精緻的磚雕、木刻,還是保留了下來。
每逢喜慶節日,都在宗祠內宴請賓客及鄉裡。走近巷子看到深井的古民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房屋與廣州西關大屋的風格極為相似,細看又感有所不同,青磚灰瓦的圍築中還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樓和西洋式的石柱、門樓、花紋圖案等建築特色,兼收並蓄中體現出了多元文化的有機融合以及當時人們的富足程度。
深井文塔;建於清代,為一座樓閣式的磚木結構的古塔。塔下基底以磚線逐級放大,塔身轉角處兩磚相咬,嚴實無隙,由下而上,稜角清晰,線條筆直;在二級和三級的轉角處,塑有躍起的鯉魚,魚尾和嘴頂往飄簷,魚鱗塗上景泰藍色,描以黃邊,嘴唇嫣紅,格外生色。塔膛為六角直井式。塔身三層,每層均有腰簷飄出,逐層收小。飄簷下方以卷葉浮雕圖案挑簷,排列工整,玲瓏剔透。挑簷下方,雕塑著立體彩畫,尤以「金龍騰飛」、「彩鳳飄舞」、「雄獅嬉戲」、「麒麟架雲」四幅,形態逼真,躍躍欲動。塔頂作反拋物線攢尖,坡度陡峭;頂上為盛開蓮花一朵,花心託出葫蘆一樽,典雅飄逸。
外國人墓地;面積20餘畝。清朝時,中國政府不準外國人居住廣州,只能住在長洲附近海面的艇上。這些外國人死後,集中葬於深井竹崗,因而形成了外國人墓群,其中有美國首任駐華公使的墳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