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更做不到「心遠地自偏」,那麼我便需要尋找這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偏安一隅,給予我內心無限的平靜。
天工六藝坊|品文化底蘊
天工六藝坊,位於秦谷景區,集合了竹編、刺繡、織布、銅鑄、木雕、陶藝六種傳統手工藝。
-銅鑄區-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銅鑄區遇見的非遺大師李夢喬,李氏銅鑄是祖傳手藝,至今五代,一直採用純手工製作,是常德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一雙充滿歲月痕跡的手,述說著他對鑄銅藝術的畢生追求。
-木雕工作坊-
果沒有十年如一日的苦練技藝,又如何能留下那麼多經典的藝術作品,傳遞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制陶工坊-
制陶工坊旁的窯洞,竟然有點霍比特人房子的那麼點意思,周邊都是陶罐,讓我想起了佛山的南風古灶。
-紡織工坊-
在這裡可以學習如何使用傳統的織布機,以及了解織布的原理。
-刺繡工坊-
在這裡體驗刺繡哦~
桃川萬壽宮|習道教文化
桃川萬壽宮,位於「第35洞天,第46福地」的桃花源桃源山,因為道教認為:神仙居住在36洞天,72福地,上界天仙住洞天,得道真人住福地」。
桃川萬壽宮始建於晉代,原名桃源觀,至今已經有1600多年歷史,是桃花源最早的道教建築之一。
桃川萬壽宮在唐宋時期香火極盛,有「三十六層,七十二座觀,走馬關山門」之盛況,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
道教在中國存在了近二千年,它相信因果承負,前輩善行,後人得福,前輩惡行,後人受禍。而且尊天敬祖,尊重規律,注重今生,追求長生安樂。
公有的大行宮觀又稱為「十方叢林」,而桃川萬壽宮則屬於全真派的「十方叢林」,可見歷史價值和社會地位都不容小覷。
古老的匾額,加上彩色的榫卯,既是時代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智慧的展現。
這是上古人民面對自然創造出的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曾經對人心的慰藉是不同否認的。
桃源山|祈學業有成
-狀元橋-
狀元橋在桃源山半山腰,木製吊橋結構的狀元橋橫跨溪谷,如其名,它擁有著美好的寓意,即金榜題名,
狀元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慕名而來,學子們還會在橋上繫上紅繩,許願「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桃川書院-
桃川書院始建於唐朝,清乾隆十八年由桃源知縣屈宜伸主持整修。
-三日同暉-
據聞是古瀟湘八景中僅存於世的一景。
如若天氣晴朗站在奇觀亭上,於夕陽西下之時,沅江水中會同 時出現兩輪太陽的倒影,倒影與天空中的太陽合在一起便會出現「三日同暉」的奇景。
-水府閣-
有「瀟湘一閣」之稱,始建於明末,位於桃源山最高處。
水府閣原為三層磚木結構,重簷歇山頂四層樓閣,高36.3米,與高舉閣南北相對。
桃花山|共情古人
桃花山是紀念陶淵明以及他《桃花源詩並序》的「陶公山」,更是歷朝代隱逸文化的「隱士山」,也是收藏了許多文人詩詞楹聯碑刻的「國寶山 」。
進入桃花山路上的古亭,竟然也別有一種風情。
淵明祠前的古老石橋,源於清朝。
-淵明祠-
陶淵明愛菊,始建於萬曆年間,取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句意而得名的「菊圃」就在這裡。
進入大門後便可看到碑刻:淵明採菊圖,後刻有《飲酒》詩,那便是我最喜歡的陶淵明的一首詩。
-方竹亭-
明萬曆年間修建,為桃花源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外觀形狀為八方八角,內看無梁無柱。
亭後面有一小塊方竹林,據說方竹只有在這裡種子才能存活,可見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遇仙橋-
遇仙橋位於方竹亭的後方,原是橫臥澗上的天然巨巖,傳為《桃花源記》中漁郎遇仙處,是桃花源內八景之一。
遇仙橋後面是石階與流水,隱藏在一片茂密的叢林中,可謂仙境一般。
桃源工藝術博物館|體驗秦谷生活
「 桃源工」是源自湖南省常德市本土的木雕流派,形成於明代,成熟於清代康、乾時期,鼎盛於清朝晚期。
桃源工藝術博物館圍繞「 桃源工」展開,集合了刺繡、銅鑄、木雕、石雕,通過實物展現與文字介紹,展示了桃源工傳統技藝,
博物館通過陳列著的各種藝術品向世人展示了桃源工集古代宮廷雕刻技藝與桃源民俗文化於一體的民間手工藝,也讓後人能從中窺見過去的文化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