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陳珊 張煜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是2014年學校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創新而特設的「住宿制文理學院」(Residential Liberal Arts College),2016年開始正式面向全國招生。書院從成立之初起,就以「更人文、更國際、更創新」為己任,高度重視國際化發展和全球戰略性定位。
作為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實驗區,新雅書院走出的每一步都始終堅持中西、古今、文理的交叉與並舉,重視跨學科、跨文化和跨文明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建設。鼓勵學生在國際交流、文化交融中對自身、社會、國家和世界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反思,探索自身與外界的關係,探尋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應有角色和定位,在培養文化自覺、厚植家國情懷的基礎上,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國際能力。
新雅書院:一個美好的設計
「新雅書院是一個美好的設計(beautifully designed),當代世界尤其需要人文教育和博愛教育。」2018年,新雅書院「對話格塔丘·恩吉達」學術沙龍活動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副總幹事、清華大學中國-非洲領導力發展中心聯席主任恩吉達先生對新雅書院如是評價。
2018年,新雅書院「對話格塔丘·恩吉達」學術沙龍活動
淵博雅正、器識為先。自2016年書院實體化以來,新雅書院始終以國際視野建設和規劃學生培養體系和過程。積極邀請國際學者常年講座講學,並連續五年利用暑期進行全英文莎劇改編、排練和匯演,鍛鍊了同學多方的能力和素質;受疫情影響,2020年暑期英文訓練由原定的莎劇排練改為經典翻譯,2018級43名同學在主講老師和助教的帶領下,通力合作,用兩周的時間,初步完成了英國政府20世紀20年代出版公布的《紐波特報告:英國的英文教學》的全文翻譯工作,收效明顯;寒假期間,書院結合「大學之道」「古希臘文明」等通識課程和相關專業,連續三年組織全體大一和部分大二學生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希臘、義大利進行海外研習和實踐,在文明遊走和國際交流中開闊全球視野,培養國際能力,鍛鍊跨文明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在國際學程方面,書院採取國內國外學術資源相結合的方式穩步推進。國際學者袁鶴翔教授、陳豔姜教授已連續4年為新雅開設「英國文學的人文理解」「文學作品導讀:西方現代小說」等人文通識課程。2020秋季學期,曹莉教授開設了面對新雅和全校學生的全英文的人文通識課程「文學與大學(Literature and The University)」,得到學校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的大力支持,並將此課作為全球勝任力的示範課程來建設。
開拓視野,與時俱進。書院還將組織線上中外學者系列「新雅講座」,以提升國際影響力。2020年秋至2021年春學年,書院將根據疫情防控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努力建設2-3門由國際學者開設的全英文通識課程。積極加強與世界一流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本科書院的交往和聯繫,推進開發新的國際化合作項目,培養全體學生的國際人文心智和全球勝任能力。
新雅國交:走向世界的一扇門
作為2020計劃得以落地的基礎環節,新雅書院國際交流協會(簡稱「新雅國交」)是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全球勝任力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項目的重要載體之一。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協會充分利用在線學習的優勢,組織「在線讀書會與世界知識項目」「小語種學習互助項目」等活動,並將繼續圍繞「通專融合」「文明互鑑」「改革創新」「後疫情時代的人文與科學」等話題開展與蘇世民書院學者的線下互訪項目。
在協會所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中,同學們通過自己對世界的探索,不斷理解複雜多元,快速變化的世界,在更廣闊的全球視野中觀照自身和中國。作為書院學生走向世界的一扇門,協會也逐漸將國際視野從歐美中心地帶延伸至世界其他地區和角落,切實拓寬全球視野,提升全球勝任力。由同學們自主設計的「貧困與發展---東非實踐」,聚焦肯亞和衣索比亞這兩個中非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重點考察「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非合作,包括以蒙內鐵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企在非投資與技術輸出、教育合作與文化交流等,調查了解中非合作對當地人民生活和觀念的影響。雖然由於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未能成行,但同學們在準備過程中閱讀了大量中非交流和東非國家的文獻,聯絡了衣索比亞駐華大使、非盟使團、思達集團、森大國際機構,全球意識和對外交流的能力得到鍛鍊和提升,這段未完成的旅行無論對學生個人還是對書院而言,在今後書院的國際交流活動中都是一筆寶貴資源。
國際交流協會成員陳宗昊同學在牛津大學進行英華學者項目學習期間,積極協助籌備新雅2020寒假牛津項目。在書院帶隊老師的指導下,新雅同學和牛津同學一起設計了專題論壇和圓桌會議。「在牛津的每一刻都是充滿探索與挑戰,不經意的轉角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因此,敏銳的觀察力使得我從細節探知全局,見微而知著,窺探英國社會的特質。」陳宗昊這樣回憶他的牛津歲月。
新雅書院國際交流協會活動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協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和組織了多種形式別開生面的活動,充分發揮和體現了學生在國際化培養中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基於同學們對世界地理、歷史的好奇心,協會舉辦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線上讀書會,與中山大學古典學學長共同研讀第二卷中雅典瘟疫相關內容。同學們參考歷史資料、二手文獻以及聯繫現實生活,對當下的疫情,特別是對後疫情時代出現的世界新格局和國際能力新挑戰有了新的思考。
小語種項目充分利用線上的優勢,加深同學們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理解。法語、俄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各個語種的負責同學在微信群內帶來豐富多樣的語言知識,形成小語種學習的互助氛圍,並激發學生對英語世界之外的世界各地語言、文化的興趣,進而了解更完整的世界。
「書院對話」是新雅國交與蘇世民書院逐步建立的常規性交流活動。2019年度已成功舉辦6次,討論內容涵蓋中國詩詞、美國高校招生政策等問題。在交流中,新雅同學與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蘇世民青年學者互相介紹各自國家的文化、教育、時事、社會,彼此不斷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培養更加開放的心態,廣交好友;進一步理解個人與國家、中國與世界的緊密關係,增強對中國、對世界的了解和責任擔當。
新雅書院國際交流協會活動
雅心意行:海外社會實踐探索之旅
一方熱土、一群驕子、一段假期,共同開啟一段海外社會實踐探索之旅。
2020年寒假,受新冠疫情影響,新雅書院一年級學生赴英國牛津、義大利羅馬及希臘雅典的三個海外實踐支隊未能成行,但部分高年級學生得以在疫情暴發前完成了海外社會實踐。
「雅心意行」實踐支隊在義大利
2020年,書院寒假項目在牛津、雅典等項目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義大利項目同樣以文本閱讀——瑪麗·比爾德的《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及《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為基礎,以期學生在實地探訪時能對義大利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脈絡有深入和理性的認識。1月10日至22日,「雅心意行」支隊13名二年級以上同學在吳家陽輔導員的帶領下,前往義大利羅馬、佛羅倫斯、米蘭三地,同學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考察義大利文化和社會。
總結會上,支隊成員郭一川同學從建築專業角度展示了本次實踐的體會與收穫。他以圖文並茂方式,從路徑、廣場、建築、區域四個角度解析「以歷史為資源不斷生長」的羅馬、「穹頂之下的古老小城」佛羅倫斯、「拼貼的現代都市」米蘭這三種不同的城市視覺結構,並以親身體驗對城市與時間、城市與生活、城市的識別性等經典城市空間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新雅書院海外社會實踐活動
另一名支隊隊員李世豪同學嘗試總結並梳理了「雅心意行」支隊不同專業同學收穫的共同點。他認為,支隊不同專業同學的所學所見,背後都有著歷史與現代共存、讓世界變得更好等共同的理念。無論是米蘭理工設計學院「從工業中來,到工業中去」的沿革,博物館中所見的「未來主義」藝術品,還是羅馬、佛羅倫斯、米蘭三座城市的不同空間處理,都以義大利特有的方式勾連起某種歷史情感,並促發種種指向未來的思考。
在一系列海外社會實踐項目中,書院將不同專業背景同學的多元現實轉化為學科交融、思想碰撞的寶貴契機,鼓勵同學們在學校團委和新雅書院院務會雙重指導下自主立項,申請聚焦高年級通識教育的海外社會實踐項目。同時書院始終鼓勵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積極與世界一流大學取得聯繫,進行學術訪問和科研訓練,在此過程中,書院相應的海外資助機制和政策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疫情防控的白熱化時期還是正在來臨的後疫情時代,新雅書院的同學們在日趨複雜和迅速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多了一份學習、觀察和思考的意識與責任。展望新百年,新雅書院將在造就清華大學一流人才這片熱土上踏出新的足跡,在進一步重視師資隊伍國際化和學科建設國際化工作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不同文化和文明背景的學生走到一起,在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徵程中,不負韶華,努力前行。
由「新」到「雅」、由「通」到「專」、通專融合、學科交叉。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通識與專業相結合、大學與社會相結合,中國與世界相結合,新雅書院厚積薄發,努力打造通專融合,學科交叉的「新雅培養模式」,建立面向中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雅學習共同體」,並以此為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國,認識世界,切實提高學生在國際環境中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工作能力。全面培養學生跨文化、跨文明交流和合作所應有的人文心智,全球視野和勝任能力是「新雅模式」的題中之義。「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挑戰帶來新動力和新能量,新雅人對當下和未來的關切和思考,也是對中國與世界的關切和思考——環球同此涼熱,新雅在行動!
(清華新聞網11月16日電)
供稿:國際處 新雅書院
供圖:新雅書院
編輯:李晨暉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