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教育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個故事都會增加人生書頁的厚度。一個有故事的教育者,必將更加悉心體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尋到教育的真理。
由溫州市教育局主辦的「我的教育故事」——2020年溫州市中小學教師暑期師德專題報告會上,又有7位溫州本地優秀教師給大家帶來了感人的故事。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精彩動人的教育故事。溫州教育網特別推出【我的教育故事】專題,將更多溫州教師的感人故事分享給大家。今天為大家帶來溫州市第八高級中學鄭婉茹的教育故事。
個人簡介
鄭婉茹,現為溫州市第八高級中學2018 級 8 班班主任。曾獲第十六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優秀指導師一等獎,溫州市語文學科命題競賽一等獎等。
教育感悟
人是一張等待塗抹的白紙,即使這張白紙被揉成團、塗得亂,依然可以鋪平重來,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這個過程中,成長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我們自己。
如果像英國思想家洛克所說的那樣,心靈在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等待著經驗世界的書寫,那麼這個男生可能被塗抹得有些糟糕。
第一次見到這個學生,是在高一教室的師生見面會上。他是打鬧最瘋的那個。看得出來,生龍活虎的他, 早已經跟同學們玩成一片。我當時就想,這樣的學生如果只是任其發展, 一定就成了脫韁的野馬。
果然,沒兩個月,他就因違紀頻頻出現在我的辦公室。他脾氣衝,無規矩,甚至有一次,在明知道寢室晚寢熄燈後不該出來,卻還是因為私人事情去串寢。被發現後,依然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開脫。
有時,他還會口不擇言,傷了別人。分班之後,他依然在我的班級裡,而他的事情,也沒那麼簡單了。
新學期返校日,他就因為沒有寫一個作業,而站在年級主任的辦公室裡等待處罰。他說,一個寒假,他都在看小說,甚至把家附近的書店都逛遍了。對他的處罰是停課、反思、補作業。
總算能回來正常上課,他還是屢教不改。原因無一例外——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看小說。這樣下去,狀態可想而知:白天沒有絲毫學習狀態, 總是趴伏睡覺,屢次違紀。甚至他的室友反映,他晚上開小夜燈看小說, 常常夜裡 12 點還能聽到他的翻書聲。聯繫他家長,家長又心急又無奈:老師, 他在家基本都不出門,門鎖著也不讓我們進去。有一次我夜裡悄悄出來看, 發現凌晨三點了他房間燈還亮著,我一說他,我倆就忍不住會吵起來。
甚至到後來,他開始出現厭學的現象。整整一周,家長如何威逼利誘, 他都沒來學校。
甚至年級主任都說,這個學生, 如果想辦理退學就給他辦理。
怎麼辦?真的就這麼放棄他嗎?我在心裡問自己。
我想起了他也曾為考試考差而懊惱,找我分析試卷;我想起了他在運動會上酷酷地對我說,「老師,明天四百米決賽給你拿塊兒牌」,然後真的拿了高一組男子第三名;我想起了他雖然總是油腔滑調、插科打諢,但每次請病假和複查回來的時候,會給我帶上一杯奶茶。
我還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天, 海水退潮,沙灘上留下了很多掙扎的小魚。有個小孩子看了不忍心,一條條把小魚撿起來扔回大海裡。有個大人笑他說,你這樣一條條扔要扔到什麼時候呢?再說,誰會在乎?小孩子撿起一條魚,說,這條小魚會在乎。又撿起一條,說這條小魚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是的,他是我的學生,我在乎。他就像擱淺在沙灘上的小魚,也許他有過掙扎懊悔,但我希望能在他迷惘徘徊時,能用微薄之力送他回海裡。
我決定去家訪。看到他略顯羞澀, 又不失禮貌地接待我,我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幫他渡過難關。從和家長多次的電話聯繫和面談之後,我明白,原來他沉溺小說這個虛幻世界裡,最大的原因是逃避。因為家境良好, 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因此對他向來是高期望、嚴家教,他同樣給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但無奈現實骨感,所以他選擇了這樣一種消極的方式應對。而他父母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他們說,願意重新認識孩子,尊重孩子, 鼓勵孩子。
我悄悄找了幾個跟他關係要好的學生,讓他們周末約他出來玩,後來還有女生主動去他家給他補課。
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也會時不時打電話到他家裡。一開始,電話總是響了好幾聲才接起來。聊什麼呢?閒聊。
有一次,聊到一本小說,叫《悟空傳》。「是一本改編西遊記的網絡小說,但是很經典。」他強調。
我說,「我知道,是今何在寫的嘛。我大學時候一口氣讀了兩遍。」
「你也喜歡?」我能想像得到他驚訝又驚喜的表情。
「你喜歡這書什麼呢?跟我一樣, 也是喜歡像個鬥士一樣勇敢的孫悟空嗎?」
「是啊!他不甘心命運被所謂的天神安排,向天地諸神發起抗爭。他揮舞著金箍棒,要讓這天地神佛都煙消雲散!今何在真的太厲害了!」
「你想像他一樣,能寫出這麼精彩的小說嗎?」
「當然啊!」
「那怎麼做才能像他一樣呢?」 電話那端,是沉默。我繼續說。「小說並不是什麼萬惡之源,看小說或寫小說,本身也沒有錯。可是做到像今何在這樣,也是需要扎紮實實的積累的。你知道今何在是廈門大學畢業的嗎?他也是經過漫長的基礎學習才厚積薄發,創作了這麼多經典的小說。後來他還開了文化公司呢。所以,不要只顧著滿足自己當下的興趣,忘了更遠的路。有的東西,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就再也彌補不了了。」
他聽懂了嗎?我想是的。
後來,他回來了。依然是喜歡插科打諢,但更多了份成熟和懂事。
再後來,他畢業了,讀了一所三本院校。
畢業半年以來,他沒找過我。只有一次,他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說:老師, 我的目標是去考江南大學的研究生。那裡的食堂太好了,還有自熱火鍋。他笑,又補充了句,而且那裡的櫻花很美。
一次不行,就考兩次。他說。好啊。我回答他。
我想人確如洛克所說,是一張等待塗抹的白紙。但是這張白紙哪怕揉成團、塗得亂,依然可以鋪平,依然可以重來。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成長的不僅是他,還有我。
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鍾愛學生。鍾愛學生,務必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在領悟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同情學生的痛苦與不幸,與學生建立起和諧友愛的師生關聯。
他正穩穩噹噹地過著屬於他自己的人生。雖漫長,但可以預見的是,他會走得堅定而明確。不敢說是因為我的堅持改變了他,或者,在面對當時如此棘手的情況時,我還是決定竭盡全力幫助他,恰恰應了贊科夫的那句話:鍾愛學生。也許更多的、不由自主的內驅力, 就是老師對學生樸素的愛。
龍應臺說,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 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他學會了對自己負責,而我也懂得了所謂教育,是一個人不放棄另一個人, 是一顆心溫暖另一顆心。(來源:《溫州教育》)
【來源:溫州市教育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